APP下载

情趣盎然“重阳”联

2016-12-08缪士毅

烹调知识 2016年10期
关键词:联语小叶才子

缪士毅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在浩瀚的联海中,有不少嵌有“重阳”或“重九”两字的对联,在重阳节品赏“重阳(九)”联,别有一番情趣。

清代京城一观察天象的机关撰有这样一联:“夏至酉逢三伏热,重阳戊遇一冬晴。”联中“酉逢”,指逢酉,如逢乙酉、丙酉等,“戊遇”指逢戊辰、戊寅等。此联源于民谚:“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联语巧借谚语,妙嵌节令,读来自然贴切,无牵强之嫌。

清代对联大师纪晓岚曾为清高宗八十大寿撰一寿联,联云:“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联中“十八公”,隐“松”字,为寿征;“介寿”,助寿;“九重”,指帝王的居所;“重九节”,又名“重阳节”,即清高宗寿日正逢重九节;“称觞”,举杯祝酒。联中巧用“八十”和“十八”、“九重”和“重九”互换,信手拈来,奇巧绝妙,妙趣横生。

相传,一年重阳节,明代大画家文征明路遇一书生,那书生吟一上联要求作对,联云:“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夏历每月的朔日、望日分别在上旬之初和中旬之中,且联语中有四处相重。文征明随口应对:“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上下联自然天成,不露斧凿之痕,堪称妙对,难怪那书生击掌赞叹不已。

古时一陈姓才子,常与一李姓才子作对互娱。一次重阳节,两人路过一湖畔,那姓陈的才子吟道:“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那姓李的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两人不禁相视一笑。上联巧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节气名。下联巧嵌“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令名。以天寒对日暖,形象鲜明,意境优美,别有一番情趣。

据传从前一少年,才学过人,一年之内,在端午节前应童子试,秋九月重阳节后应乡试,两次应试都顺利通过,于是,有人撰联以示庆贺,联云:“端午以前,犹是夫人自称曰;重阳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乍看此联难以理解,其实,上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季氏》“夫人自称曰童子”,并隐去了“童子”;下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并隐去了“举人”。这样,就明白此联的内容是:端午前你还是童生,重阳节后,你便成了举人。联语贴切,独具匠心。

从前,随州一祝氏财主请一先生为其儿子祝小叶当塾师,并许诺每逢七夕为先生加几个荤菜。祝财主平时十分吝啬,一连数载,祝财主均未践诺。又一年七夕,三餐依然粗茶淡饭,先生传学生祝小叶作对道“客舍凄清,恰似今宵七夕。”祝小叶不能对,问其父,父代对道:“寒林寂寞,可移下月中秋。”到了中秋祝财主又失信,先生再传学生祝小叶作对:“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祝财主见了,又代其子对道:“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何迟。”到了重阳节,客舍依然冷清,先生只得三传学生作对:“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祝财主在旁听了笑道:“先生谬矣!狄仁杰乃唐人也。”先生答道:“前唐后汉记得烂熟,为何一顿饭却如此健忘?”祝财主自知理亏,悻悻离去。

猜你喜欢

联语小叶才子
联语和谜语在历史教学中的妙用
田鼠号汽车
才子的朋友圈更有料
切瓜分客
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
才子为何难提拔
宁为干将,不为才子
和司机抢饭碗
才子断案
左宗棠题写在西北的联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