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1+N”式校企合作团队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6-12-08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250023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6年9期
关键词:校企高职教学模式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250023) 钟 磊

“1+1+N”式校企合作团队教学模式的研究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250023) 钟 磊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表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离不开“五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五个对接”不难看出,高职院校要培育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对接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而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捷径,通过合理的共同育人途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企业的行业标准与生产实践,开发出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企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加入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队伍中来,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制度融入课程,为高职教育增添新鲜血液,同时缩短对初入岗位职工的培训周期,选拔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对学校与企业而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互惠双赢关系。

1 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1.1 校企合作主要形式

在工学结合的大潮下,不少高职院校和企业都加入到校企合作的阵营中,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取得了多项成果。目前,主要的校企合作形式有定向式、订单式、冠名班式、工学交替式、顶岗实习式、教学见习式、课题研究式、职教集团式、企业引入式及股份制实训基地等模式。和曾经的学校单独培养人才相比,这些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起到了一定作用。

1.2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正在开展的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已表露出学校“一头热”和“先天不足”的迹象。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只限于为某个企业培养人才,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就业灵活性;工学交替式、教学见习式、顶岗实习式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将企业生产实践完全融入专业课程学习,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岗位适应性差。究其原因学校、企业和个别学生都存在一定问题。

就学校而言,一是缺乏与企业合作育人深层次合作的思考,学校对企业的行业标准了解不够,企业对学校的教学过程也不熟,导致一些订单式、定向式等人才培养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共同开发教学内容和共同进行教学。二是缺乏适应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仍是学校教师自行制定,这样的课程体系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调研,也缺乏第三方的监督。在专业课教学环节,完全由高职院校的教师担任,不利于在教学实践环节体现真实的企业生产过程,造成学生的实践技能与企业生产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三是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的教师都是从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开始教学工作,虽然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较少,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就企业而言,一是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国家缺乏支持校企合作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或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监督力度不够,仅仅通过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等措施难以对校企合作产生有效制约,使得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二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深度不够,有些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理解仅仅是到合作学校招工,在共同培养人才方面的合作较少。

就学生而言,缺乏职业生涯长期规划,岗位变动性大,这也是导致企业宁愿对进入企业的员工进行重新培训,也不愿投入人力和物力在学校里培训学生的原因之一。

总之,目前形式下的校企合作在育人环节上不能真正地将企业生产实践转化为学校教学内容,造成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差,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周期长。学生容易产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用处不大的错觉,企业也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能力认可度不高,无法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无缝对接。因此,寻求一种新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2 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理论研究

20世纪50年代,美国“全国中学校长协会”发起组织“中等学校教职员利用实验研究委员会”,鼓励和帮助学校开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实验,称为协作教学。50年代末传入英国,60年代~70年代曾在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试行。

协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师之间,教师与其他相关人员(研究人员、试验人员、教辅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员)就某个特定施教目标组成团队或搭档进行协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相互协调,相互学习,互为补充,共同提高,共同完善。如Knackendoffel, Robinson, Deshier & Schumaker在2000年提出:协作教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教育过程,不同专长的教师自愿组合在一起,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探讨并研究出各种方法,并在实施过程中随时监控,及时改进。Jeanne Bauwens和Jack J. Hourcade于1997 提出了三种协作教学方式:团队教学(team teaching)、辅助学习活动(supportive learning activities)和补充指导(complementary instruction)。协作教学在国外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主要有“以能力为本位”的德国“双元制”模式,“循序渐进”的澳大利亚“TAFE”模式,“提升学生技能”的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共同培养人才”的日本“产学结合”模式,“以培养学徒为荣”的瑞士“4+1”二元模式。

3 “1+1+N”式校企合作团队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面对上述问题,在国内探索更加深入和有效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经研究,“1+1+N”式校企合作团队教学模式值得推广应用。采用“1+1+N”式校企合作团队教学模式,能将企业的生产实践、行业标准、体制机制和一线技术骨干引入学校,即将那些与企业生产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教学由1个校内理论教师、一个实训教师及N个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完成,即“1+1+N”。在校内教师和企业主管、技术骨干共同制订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由这个教学团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师的特长共同完成授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同企业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行业和企业用工需求,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

3.2 共同确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应建立校本课程开发机制,有效整合学校、企业、行业资源。企业、行业的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对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能力,以岗位技能及标准、行业规范及标准为主要内容,开发富有学校个性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

3.3 共同参与教学

学校提供生源、师资、校舍等教学资源,并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文化理论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专业核心课程由教学团队共同完成。专业核心课程中,理论知识由校内理论教师完成授课,基础性实训由校内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共同完成授课(学生在进行基础实训时可以分组完成),与企业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实训由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此外,学校可以聘请企业资深经理、高级培训师、高级服务师、工程师等到学校兼课,传授与企业文化相关的内容,将职业人的行为和作风带给学生。与此同时,校方可以经常组织相关教师随堂听企业专家讲课,学习专家的专业经验;企业专家也可以经常听学校教师讲课,借鉴学校教师的授课方法与技巧,从而实现校企双方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3.4 共建“行业专家型”名师队伍

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应具备双师素质,更应是“行业专家型”教师。所谓“行业专家型”教师必须具备三种能力:一是技能特长,即要有自己的专长和绝活;二是行业沟通能力,即能深入行业企业,参与行业举办的重大业务活动;三是职业指导能力,即能用丰富的职业经验去影响和指导学生和企业。学校与企业根据各自的优势,遴选出具备以上三种能力的优秀人才组成“行业专家型”师资队伍,引领校企合作发展。

4 “1+1+N”式校企合作团队教学模式意义

(1)有助于构建与生产实践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企业岗位的对接度。只有建立起与生产衔接的科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实际岗位相对接,才能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分工协作、共同教学,学生既能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最大程度地参加与企业一线生产实践相对接的实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有助于学生和企业间的相互了解。通过企业技术骨干的授课增加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加了毕业后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机会。

(4)有助于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共同成长。通过相互合作,教师可以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工艺改进、营销等各个方面,在实践中锻炼教科研能力;企业骨干也可以以此为契机深入到学校的教学一线,在为学生带来大量实践经验和技术的同时,丰富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提高理论教学能力。

(5)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路径。通过团队教学形式的实施,增加校企合作的机会,为校企合作提供有力契机,进一步增加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1+1+N”式校企合作团队教学模式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践、注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是一种注重产学结合的新的团队教学模式。

2016-08-09)

猜你喜欢

校企高职教学模式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