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着猎人的足迹寻找永远的鄂伦春

2016-12-07甘在斌

旅游纵览 2016年12期
关键词:鄂伦春人桦树皮狍子

甘在斌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

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

獐狍野鹿漫山遍野打呀打不尽……

——《鄂伦春小调

犹记得初次哼唱这首《鄂伦春小调》,还是上小学的时候。在欢快的歌声中,我似乎听到了从兴安岭的大森林中传来的马蹄声,看见一位猎人骑着马在山林间穿梭驰骋的情景。

2015 年的最后几天,我和我的朋友相约在北京会合,然后搭乘每天一班的北京至加格达奇航班,前往鄂伦春拍摄冰雪伊萨仁。

加格达奇是大兴安岭的重要枢纽城市,从加格达奇机场到鄂伦春全程高速,半个小时就到了阿里河——这个小镇是鄂伦春旗政府的所在地。

鄂伦春人曾被称为“乘鹿以出入” 的“北山野人”,是一群被称之为“森林之神”的人,在禁猎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北部大、小兴安岭地区的大森林里。

这里是中国的正北方,它被一望无际的寒温带桦树和针叶林所覆盖。漫长的冬季,冰雪连天,气温常常浮动在零下20℃到零下50℃之间,用呵气成冰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走在室外, 眉毛睫毛间就会结满一层冰霜。

连绵的兴安岭在天地间延伸,显得舒缓平坦。茂密的森林,遮天蔽日。恶劣的生存环境,让生于山岭者逐兽而猎,生于泽野者逐水草而居。上世纪50 年代,鄂伦春人陆续走出山林, 到90 年代全面禁止狩猎,几十年过去了,那些见证过山林生活的鄂伦春人已经越来越少,我们此行还找得着鄂伦春族人居住的原始村落吗?还找得着背着土枪带着猎犬驭马而行的老猎人吗?

鄂伦春旅游局章科长开着小车拉着我们一行人,沿着林间冰雪小路往西北方向行驶了十几分钟,一座高百米的花岗岩大山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山的半腰峭壁,有一个硕大的山洞,这就是史书上称之为“鲜卑旧墟石室”、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的景点嘎仙洞。

传说中的鄂伦春“撮罗子”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山洞,这里是古代鲜卑人的发源地。在嘎仙洞中西侧岩壁上有用汉字隶书镌刻的碑文,据考证是北魏第3 个皇帝拓跋焘于公元443 年派中书侍郎李敞来这里祭祀祖先时刻下的祝文——古鲜卑人从大兴安岭的嘎仙洞出发,先是走到了山西的大同, 后来跨过黄河走到了洛阳,直至建立起强大的北魏政权。

历史如过眼烟云,如今这里已是鄂伦春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是我国唯一还被允许进山狩猎的人群。据说猎人的枪支全部存放在当地派出所里,每年只能发放一次。

在冰雪伊萨仁开幕式上,我见到了传说中的鄂伦春“撮罗子”——用松木支撑一个骨架,外面盖一些皮就可以了,夏天盖桦树皮,冬天则盖上兽皮。以前的鄂伦春人就是住在这种屋子里过着居无定所的狩猎生活。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我们就从鄂伦春自治旗政府所在的阿里河镇出发, 顺着大兴安岭西南麓的诺敏河一路前行。章科长说在100 多公里外一个叫希日特奇村的地方兴许还能找得到老猎人。

在去往希日特奇村的路上,我们遇到了一位带着猎狗放羊的鄂伦春人。大兴安岭禁猎封山之后,从山林里走出来定居的鄂伦春人也将生计从狩猎转向农耕和放牧,种植起大豆玉米,养起了牛羊。

希日特奇村遥远得像望不到尽头的茫茫大海,等所有的水泥路都走完了,希日特奇村才算到了。

在我的想象中,希日特奇村应该在偏僻的深山老林,其实不然,我们要寻找的猎人阿布就住在山下这片与桦木丛生的山岭相依的村庄里。

嘎仙洞口

北方的冬季漫长,农闲的阿布出去串门了。阿布的女儿在家为我们准备好了别具风味的午餐——煮野猪肉和狍子肉,我们学着鄂伦春人的习俗直接拿在手上蘸着盐水吃。

60 多岁的阿布穿着一身袍衣皮帽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马儿回来了,他的两只猎狗在前面撒着欢奔跑着。山下定居的生活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鄂伦春人的习俗,上了年纪的“老鄂伦春” 怀念山上的岁月。阿布说,他怀念以前骑着马在山里打猎的日子,如今枪收了,不能骑马打猎了,可一到农闲, 就想上山溜达……

也许正是得利于地理位置偏僻,希日特奇村还依然保留着鄂伦春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尽管已经远离了山林的生活,鄂伦春人家依然偏爱桦皮盒子, 用它来放食盐,放白糖,放嫁妆。由于做工细密,它甚至被用来盛鹿奶等液体。随着岁月的流逝,桦皮盒子的颜色已经由开始的白色逐渐变成褐色, 里面盛满了光阴的故事。

68 岁的老人阿吉伦是这个村里公认的手工制作桦树皮制品技术最好的, 甚至在整个鄂伦春旗内也广为人知。她也是桦皮盒子这门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68岁的老人阿吉伦是桦树皮制品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桦树在大兴安岭中是最常见的树种之一,它外表洁净,在秋天之前,皮质柔软。在鄂伦春,几乎人人都会剥桦树皮。拿一把尖刀竖直划下,轻轻一掰, 桦树皮就剥开了。

阿吉伦在山上生活过,她会做桦树皮制品,会熟皮子,会说鄂伦春话, 还会唱过去的歌曲。阿吉伦说,熟皮子是做桦树皮盒子最关键的一步。从山上剥回来桦树皮后,还得将桦皮压平, 然后再在水里泡上一天一夜。

与市面上那些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桦皮盒子不同,阿吉伦依然坚持着用最传统的方法一针一线地制作桦皮盒子, 用的工具依然还是森林里的东西,用狍筋、犴筋做线,用磨过的兽骨做针, 用柳木来箍。

鄂伦春人下山定居以前,“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这些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散发着森林气息的桦树皮制品,是旧时鄂伦春人游猎不定的生活方式的最好见证。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桦树皮制品不仅没有消失, 如今已经成为具有浓郁的狩猎民族风情的桦树皮工艺品。

走进鄂伦春人家,除了触眼可见的桦树皮制品,还有狍子皮,这是他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两大物件。鄂伦春妇女的绝活,就是给猎手缝制“密塔哈”(狍头帽子)。

狍子又称矮鹿、野羊,是东北林区最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狍子肉是他们的主要食品,它的皮和筋被编织在一起制成服饰。狍子的毛色和厚度会随着季节而改变,鄂伦春人就使用一年四季猎获的狍子制作服装。他们用夏天猎获的狍子制成夏天穿的红毛皮袄,用秋季猎获的狍子制成秋天穿的青毛皮袄,用冬季猎获的狍子制成冬天穿的大毛皮袄。

延楚花是狍皮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她制作的狍皮服饰被许多展览馆收藏,参加过多次巡回展览。

鄂伦春人使用一年四季猎获的狍子制作服装

制作狍皮大衣之前,先要“熟皮子”, 把狍皮变软。熟皮子做了几十年,延楚花做起来却依然不敢疏忽大意。她拿出一把镰刀头形状的刀具,用两只脚交叉把皮子固定住,然后双手握着刀具在狍皮上来回刮,再用锯齿一样的工具反复揉搓。这种祖传的方法可以将狍皮变得更加柔韧。

延楚花用鄂伦春语为我们清唱了一曲《鄂伦春小调》。她说,现在会说鄂伦春语的人越来越少了……

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已无可挽回地逝去,但我仍在那里寻找到些景色、回忆和传奇。

猜你喜欢

鄂伦春人桦树皮狍子
鄂伦春族的“雪屋”
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以桦树皮画为例
桦树皮制作技艺
狍子车
狍子车
从《最后的山神》看鄂伦春族民族文化变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鄂伦春族桦树皮工艺品的形式功能及传承意义
论鄂伦春族生态意识
桦树皮艺术文化传承
狍子真的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