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岗位引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创新型课程体系研究

2016-12-07梁毅娟莫小群

广西教育·C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梁毅娟 莫小群

【摘 要】本文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研究成果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课程体系改革目标和思路,探讨岗位引领的“三融合、五对接”的课程体系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与创新。

【关键词】岗位引领 计算机应用技术 创新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77-03

一、研究背景

2011年至2014年,学院大力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我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动画制作、电子商务、网站开发技术综合应用等主干课程为改革载体,进行了项目化教学研究实践,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新课程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1年至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先后与广州多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合作办学,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互联网营销和移动互联网两个新方向,共同培养适合当前社会发展急需的IT行业高素质高技能的电商营销和移动互联开发应用型人才。

在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逐步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将课程体系的研究实践作为培养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着力解决当前教学面临的课程内容陈旧、培养目标模糊不清、职业技能分析不透、实训停留在模拟阶段等一系列问题,改变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企业参与教学动力不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有效地迎合了当前市场对电商营销和移动互联开发人才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同时也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全面改革与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改革目标及思路

(一)改革目标。项目以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开发岗位对接课程为突破口,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三融合、五对接”的创新创业型课程体系,形成“教、学、赛、创”一体化教学模式,锻造一支既能精通专业教学、又能指导生产服务的教学团队,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校企双赢的教育新模式。

(二)改革思路。以职业教育的目的及计算机行业标准为出发点,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岗位→分析岗位能力需求→确定体系开发模式→重构教学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课程项目教学研究→培育精英教师团队”的总体思路进行项目研究与实践。

在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过程中,按照“校企深入研讨→引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教学载体(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融进企业环境进行教学设计(构建“教、学、赛、创”一体化教学模式、多样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建设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总结并推广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的步骤,形成从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校本教材、课程整体设计及单元设计、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规范化的一整套方法和理论,并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升华。

三、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

(一)重构课程体系。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围绕网站开发设计师、电商营销推广专员、电商运营专员、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员、移动互联网络管理员、Android工程师六类主要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构建适合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在原专业课程体系下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的问题。

(二)合作开发教材。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突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以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教材和实训指导书,解决传统专业课程教材不适宜、课堂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的问题。实现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的无缝对接。

(三)形成教学模式、教法学法。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在教中做,在做中学,将技能竞赛机制、创新创业项目引入电商营销和移动互联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注重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分组竞技试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和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提高。

(四)锻造专业师资团队。解决“什么人教”的问题。通过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走进课堂执教,解决校企合作初期阶段教学过程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对接的问题,缩短校内专业授课教师与企业教师的教学差距;定期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集教学、科研、生产服务为一体的教学团队,从教学科研、技能竞赛、生产服务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锻炼和培养。解决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欠缺的问题。

四、研究主要内容

(一)确立岗位引领的“三融合、五对接”的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抓手,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深入企业调研—— 校企合作开发—— 校内教学实践—— 企业顶岗实践—— 企业用人反馈—— 学校改进完善”的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内容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一体。

校企深度合作开展课程研究,共拟培育方案,优化课程资源,将公共教育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特定能力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综合考虑,对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进行反复研讨,进而构建与岗位对接,利于学生知识获取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契合计算机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营销)新专业方向的“三融合、五对接”课程体系。

依托中关村软件园平台,引入丰富的企业项目资源,以企业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为引领,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为依据,由易到难,逐层递进规划课程教学。在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中,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教学方法与学生能力提升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对接,教学任务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评价与用户反馈对接的“五对接”,并通过这些课程的实施,实现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促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二)创建“动态建设、立体开发”的课程资源。与广州多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关村软件园工程实践教育发展中心合作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实时引入IT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和新成果,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建立教材数字化资源库。形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商务应用、动画制作、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站开发技术综合应用、电气CAD与工程识图、图形图像处理等7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课程整体设计及单元设计、教学任务书、实践指导书、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一整套教学材料,开发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CAD与工程识图等课程的教学软件和微课资源。

(三)形成“教、学、赛、创”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局面,实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实践教学改革,以电商营销和移动互联开发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形成“教、学、赛、创”一体化教学模式。达到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针对网站开发设计师、电商营销推广专员、电商运营专员、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员、移动互联网络管理员、Android工程师六类主要计算机职业岗位,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动画制作、电子商务、网站开发技术综合应用、搜索引擎营销、Java高级编程、Android编程基础等多门主干课程进行改革,将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拟为企业工作室,学生分别扮演设计师、程序员等角色,教师分别扮演客户、项目经理的角色。将商业项目引进课堂,师生直接在课堂上参与项目实际建设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学生课程作品即竞赛作品、创业产品,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任务的紧密对接,实现竞赛人才和创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开发高校学生考勤管理系统、高校就业工作管理系统软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学生就业服务。

(四)搭设“学赛互促”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互联网营销实训室等专业场所,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为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提供了后备保证。以全国、自治区职业技能竞赛的评价指标为依据,将职业竞赛项目纳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课程的引导作用,将竞赛机制引入教学课堂中,形成“学赛一体,以赛促改,以赛促创业”的教学局面,通过竞赛创业平台培养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

(五)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集教学、科研、生产服务为一体的教学团队。培养了一支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具备项目课程开发能力的师资队伍。教师在企业一线调研培训,在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开发课程。同时,还邀请了企业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组织中,校企双方人员组成授课团队,充实专业师资力量。

课程体系改革带动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了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教师通过参与教学改革,提高课程设计能力,通过工教结合提高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能力,通过参与项目研究提高科技服务能力,有力促进了高水平教师团队的建设。学生、教师、企业共建教学团队,加强学生对实际项目综合开发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学生与企业就业岗位零对接。

五、特色及创新

(一)建立岗位引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并重的课程体系。贯穿基于工作工程为导向的职教理念,由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设计,以IT企业工作过程为基础,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工作项目进阶式的课程体系构架学生经历完整的职业工作过程。与企业共同建设课程,整合了企业资源,引入了最新的技术和理念,专业办学质量与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构建“教、学、赛、创”四位一体化教学模式。以适应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岗位变化的要求;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专业教学特色突显,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

(三)搭建“学赛互促”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专业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为理念,打破学科体系;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适合学生就业创业及职业能力提升的平台,突出竞争就业与创新发展能力的培养。

通过专业新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实现了学生到行业员工的转变,学生技能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对全面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专业办学特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实践范围覆盖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群,应用范围广,项目改革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电商营销和移动互联开发人才,使职业教育更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卫东,张悠慧.面向系统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4(8)

[2]李伟娟.关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32)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YB727)

【作者简介】梁毅娟(1983— ),女,壮族,广西宜州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与研究;莫小群(1968—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技术,图形图像技术。

(责编 丁 梦)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技术
基于JavaScript技术在最小二乘法拟合上的实现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研究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中应用策略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工作综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企业信息化建设
基于项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