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路在何方?国际经验是“他山之石”

2016-12-07李丹编辑胡是飞供图视觉中国设计孙星

留学 2016年21期
关键词:大学大学生教育

记者_李丹 编辑_胡是飞 供图_视觉中国 设计_孙星

创新创业教育路在何方?国际经验是“他山之石”

记者_李丹 编辑_胡是飞 供图_视觉中国 设计_孙星

2016年10月,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如期而至,主题正是“创新与创业可持续发展人才成长之路: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2015年起,中国开始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绩与问题并存。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路在何方?借助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培育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或是成功之道。

对于时下的中国社会来讲,恐怕没有比创新创业更为热门的话题。自2015年政府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以来,创新创业风潮席卷全国。在这股风潮火热来袭的同时,人们发现,比之于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我国在这一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大学生创业潮涌不谈创业便落伍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在此大环境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如此,我国的发展仍有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于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应运而生。

2016年的中国高等教育,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创新创业风潮之下,有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有的设立了创业学院,有的建设了创业园。言语间大有不谈创业便已“落伍”之势,大学生创业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

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历史,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一般认为,教育部于2002年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这一行动,标志着正式拉开了我国政府支持创业教育的序幕。

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则被认为是第一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局性文件。

《2016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5年上升,大学生自主创业存活率明显提升,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收入优势明显。但同时应该看到,我国大学生创业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的大学生在整个毕业生群体中占的比例很小,根据麦可思研究结果,2015届大学毕业生有3.0%的人半年后选择自主创业;二是创业项目的创新含量低,统计表明中国大学生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服务、餐饮、零售等行业,而运用专业知识和科学技能创业的案例却屈指可数。

尽管中国大学生创业在当今社会已经蔚然成风,但是不可否认,大学生创业仍然有着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除了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外,更与高校创业教育的缺失密不可分,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创新创业教育若想落地,必须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做为支撑。虽然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创业管理”等课程,但是较为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只将创业教育课程列入选修课、缺乏相关教材的支撑、教育理念滞后、师资力量缺乏、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这些都是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当前的现状来看,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缺乏相应的教学体系,而且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与平台。大多创新创业实践借助于“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开展,只有少数精英参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创业实践仅仅流于想象。

美国日本经验可借鉴创业课程、商业支持、鼓励教师成三板斧

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尚未成气候,倘若将目光移到国外,解决这个问题或有成功案例可循。

美国、日本的创新创业教育做得较为到位。目前,创新创业课程已成为美、日高校的必修、辅修或培训重点科目。其通过开办创新创业课程和学位项目,提倡体验学习和应用学习,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做法可以借鉴。据悉,美国有近400所大学至少开设一门创新创业学课程,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一流研究型大学。日本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是必修课,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ASHE)在2009年发布的高等教育报告中指出,大学生获得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接受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即培养创业能力是对学科教学过程的“重构”。所以,跨学科创业教育模式在美国高校备受推崇,创业课程和项目使学生掌握了广泛的应用技能,包括制作商业计划、推销、建立网络、吸引资金、结识当地的商业领袖。

基于此,以多维创业活动为中心的学生俱乐部在美国大学校园中不断增加,很多大学还运行着各种各样的商业计划和投资竞赛,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导师支持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创新思维。美国的大学和学院支持聚焦创业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实习项目,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科技转换办公室、风险投资公司或企业做好准备。这种多样化的教育机会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环境中的严峻挑战,受到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欢 迎。

如今,很多美国大学都颁布了鼓励学生创业的政策,包括成立专门的办事机构以支持全程创业,制定创业人员使用研发实验室和科研设施的规程,成立创业基金或种子基金,制定灵活的人事政策,给予研发人员专利费用返还或奖励政策,开展创业培训等。

而作为经济社会“知识中心”的主力军,大学教师在知识扩散和创新变革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通过建立创新文化、激励政策以及采用新的组织模式让教师积极参与产品研发、技术发展和创办衍生公司,成为美国大学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共性举措。

2010年,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首次将创新创业活动纳入教师晋升和获得终身教职的标准之中,要求参评终身教职的候选人提供发明专利的情况报告、已注册的版权材料、技术许可证,以及其他在创新创业领域产生影响的技术转让等相关活动。

与此同时,美国大学逐渐推出各种奖励政策来鼓励和认可教师在学科中取得的成就,如“年度创新奖”和“年度教师企业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劳埃德·格雷夫创业研究中心每年颁发“格雷夫研究影响奖”,奖励具有创新思维,并在传统研究和教学成果之外有所成就的教师。弗吉尼亚大学、匹茨堡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等顶尖研究型大学给予教师更长或更宽松的学术假期制度,鼓励他们与企业进行合作与创 业。

校企联合如何实现?爱尔兰高等教育是标杆

作为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的主宾国,爱尔兰在近年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经济体系,其学校、企业和社会早已实现密切合作的模式,为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爱尔兰政府的低税政策吸引了众多的世界投资者,其在创新行业有众多教育投入,最终为其赢得了“欧洲硅谷”之称。受创新型经济的影响,“课堂传授专业知识、课下为学生提供创业支持和指导”,爱尔兰的创新创业高等教育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以有着“欧洲大陆创业精神头号学校”美誉的都柏林圣三一大学为例,除了在课堂上深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之外,学校还开设有Launch Box(为期三个月的创业启动项目,被称为“商业孵化器”)和Launch Pad(侧重于个别辅导的商业孵化项目),为创业学校提供资金、智力、经验、人才等全套的课下创业支持。得益于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都柏林圣三一大学的毕业生在创业方面硕果颇丰,在2010—2015年间,以累计培养114名企业家的成果,击败牛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位居欧洲大陆高等院校首 位。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回归社会,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因此,校企联合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而如何有效地进行校企联合,爱尔兰一些理工学院的做法,可以作为参考。在爱尔兰,理工学院与产业紧密结合,为中小企业及跨国集团提供研发、创新及企业问题解决方案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此,都柏林大学产学研相结合的做法可谓一枝独秀。为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都柏林大学特设UCD研究与创新部(UCD Research and Innovation),为创业公司开发和管理相关项目,并提供都柏林大学研究专家的意见。利用大学设施低成本孵化公司,借助与政府机关紧密合作的优势,爱尔兰创新创业高等教育的模式,值得中国高校借鉴和学习。

创新创业教育不应成高校“独角戏”

目前,中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多的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多依靠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正全力推进,而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无疑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为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中央政府2015年出台十项政策,如大学生创业持证享税收优惠政策等。教育部更是高度重视,年初提出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休学创业;岁末又发文通知,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然而,如果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推动,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很难走出千校一面的怪圈。大学要实现这些转变,关键是要拥有大量有实际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不足也是我们高校的短板,如何有效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孵化资金,加强与产业界合作,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形成一个创新创业氛围,从教授到学生都愿意积极地投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去。

根据麦可思调查,我国刚毕业的大学生最缺乏的三大创业能力,正是融资能力、管理能力和销售能力。为此,高等教育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需要的不仅仅是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或开设一个创业专业,而是教育范式的大改变和大改革。

诚然,要做好大学生的创业工作,培植全社会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活力不可或缺。创新创业教育不应成高校“独角戏”,更需要学生、教师、高校、社会的互动,共同培育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

拎客

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

2015年,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划出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行动路 径。

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到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

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大学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