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永生:手持相机,把握人生

2016-12-06胡涂

现代世界警察 2016年8期
关键词:侦查员民警摄影

文/胡涂

刘永生:手持相机,把握人生

文/胡涂

影像对个人来说是一个形体变化和人生变故的成长史;影像对国家来说是一个兴亡成败的发展史;影像对世界来说则是人类兴衰的变迁史。

你现在所拍的每个影像虽然很普通或不被世人看重,可是当影像的生命世代相传的时候,以前的普通则变得非凡而伟大,伟大的程度可令世人感到震惊!

——摘自“永生博客”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几十年手持相机、随警作战,刘永生曾被人称为“领导的御用摄影”“警察圈里的摄影大师”,可在他的心里对自己的定义是——用相机记录历史的人。

从拍儿子开始的摄影生涯

刘永生不是科班出身,开始学摄影时,他已经31岁“高龄”,而让他感受到影像魅力的是他的儿子。1991年,刘永生荣升为父亲,看着儿子一天天成长、变化着,他突然觉得应该把这些全部记录下来。于是,他买了一架二手相机,从捕捉孩子自然神态中体会着影像的曼妙,也在记录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开始了自己的摄影生涯。

自学是一种痛并快乐的自我修行。自从拿起了相机,刘永生的业余时间就几乎都被锁定在那小小的取景框里。从拍儿子到拍景物,从拍景物到拍事件……他不断摸索着、学习着:用光、取景、构图、显影……无数个专有名词被他的勤奋攻破,越来越清晰的图像,也培养了最初的自信。可那时,他还不太懂得摄影的含义,甚至觉得摄影和照相应该是同义词。直到有一次参加全局组织的摄影展览,他发现获奖的一张照片,竟然是经常和自己在文件交换站闲聊的治安处的李长根拍的。当时,他肃然起敬,萌生了认真学习摄影的想法。他看到《中国摄影报》上的获奖照片,觉得照相很容易,便拿着相机走上街头。可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呼啸而过的车辆,他却茫然了。拍什么?怎么拍?此时,他第一次理解了摄影的奥妙,镜头是他手中的笔,摄影师的使命就是用镜头来表现世界、表达心声。于是,他把李长根当成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在虚心求教中,开始了真正的摄影学习。与此同时,他还订阅了大量的摄影报纸杂志,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技巧和水平。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的家就“一贫如洗”了。因为那时还是胶片时代,他的收入几乎全部用于购买胶卷、照片纸和显影定影药水了。在家人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他的第一幅作品终于发表了。他永远也忘不了那张刊登在《首都公安报》上记录警校学生离别情景的照片。四年同窗,即将天各一方,开始全新的人生。此情此景,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体会。他被那些有泪不轻弹的年轻的男子汉们的泪水震撼着,被执手相望的同窗们相互叮嘱感动着,于是满怀真情地按动快门,记录下这些难忘的离别情景。照片溢满真情,让如今已一个个在警营中卓有建树的“片中人”回望当年,感慨万千。

有了第一次,刘永生更加自信了,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获得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勤奋钻研和不断实践,他的摄影作品逐渐出现在《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主流报刊上,而他也成为《首都公安报》的一名专职摄影记者。

把镜头对准所有警察战友

职业和爱好的融合,让刘永生陶醉于透过照相机那一方小小的取景镜来观察他的警察战友,记录他们紧张的工作与无序的生活,表现他们鲜为人知但却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自从做了专职摄影记者,刘永生有了更多随警作战的机会。一开始,他觉得自己只是记录下他们的工作状态,从没想过那些轻薄的图片会对那些生龙活虎的刑警队员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为了获得更真实的第一手素材,第一次参加朝阳刑警抓捕行动的刘永生要求参与抓捕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在嫌疑人被制伏后再进行拍摄。队长在行动部署会上,向大家介绍了他的身份。年轻的侦查员们看着他手中的相机,跃跃欲试。他也干劲倍增,白天为办报纸忙碌,夜里与办案人员一起蹲守、取证。最后行动终于开始了,可侦查员跳墙进入院内打开大门时,被嫌疑人发现了。侦查员鸣枪警告以后,冲进屋内。黑暗中,几束手电光成了屋里的唯一光源。刘永生只能借着零乱的光束调焦。随着快门的“咔嚓”声,他成功地记录下抓捕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战斗结束,屋里恢复光亮。忽然,有人惊呼:“刘哥,你的耳朵流血了?”原来,由于紧贴着鸣枪示警的侦查员,飞迸的弹壳擦伤了他左耳,而他一心想着冲进去,抢镜头,根本顾不上自己的伤痛了……

侦查员们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风采,一边调侃着彼此的神情,一边小心翼翼地收起了那张记录下自己年轻身影的报纸。刘永生突然觉得自己的战友是那样可爱,自己的工作是那样有意义。

他在感动的同时,也收获着战友们的认可和感谢。2001年,在一次运动会上,刘永生遇到了曾经做过他的封面模特的女警陈苏。时任经侦处侦查员的她一见面,就激动地说,不久前,她到湖北某地办案,当地同事认出是她就是某杂志封面人物,给予她明星般的款待,还帮她顺利完成任务。还有一个朝阳分局的民警乘火车出差办案,一名随意翻看杂志的乘客认出他就是杂志上报道的人物,把他称为和平时期的大英雄……这些反馈,让他感受到影像的力量和影响,也更加热爱他所从事的新闻工作。

2003年春夏,北京民警全部投入抗击“非典”的洪流。作为一名记者,刘永生责无旁贷地冲在了新闻报道的最前沿,身穿隔离衣,深入公安医院隔离病区和小汤山“非典”专科医院,拍摄了2065个影像,真实记录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首都人民警察坚守岗位、无私无畏、可歌可泣的感人场面……

相比这些积极的方面,更让刘永生产生创作冲动和欲望的还是老百姓对民警的态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上出现对警察的负面评价,说什么态度冷横硬,作风散漫拖。刘永生坐不住了。因为他几乎每天都和那些基层的民警们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他们的辛苦、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奉献。不能因为他们连续工作后,偶尔产生的急躁情绪就否定他们所有的努力;不能因为个别的事件,就影响整个公安队伍的形象。刘永生下定决心,要用镜头更多、更广地记录下民警的苦和累,让老百姓理解警察、支持警察。于是,他拍摄万籁俱寂的夜晚,仍在小区里默默巡逻的社区民警;他拍摄风雪交加的元宵之夜,依然守候在天安门广场的巡逻民警;他拍摄千里追踪归来,来不及卸下行装就在椅子上睡着的刑侦队员;他拍摄滚滚烈火中,上演世上最伟大逆行的消防官兵……就这样,民警的形象得到了宣传,而刘永生却成了彻头彻尾的“独行侠”。单位见不着人影,家人只知道他半夜回来过,朋友聚会从来没谱,知道他忙什么的,大概只有他的相机、存储卡、电脑和方向盘,可它们又不会说话。而他儿子的照片也随着工作的忙碌逐渐减少着……直到某一天,他发现那个照片里还一脸调皮的小不点,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了。可相册里,孩子成长的过程几乎是一片空白。

用相机记录历史的每一个瞬间

1997年,刘永生调入首都公安报社,成为一名真正的摄影记者。工作的调动,给了他更大的空间和更广阔的平台。他觉得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每一刻都有做不完的事。

1997年,首都民众十里长街送小平、香港回归;2001年申奥成功,举国欢庆;首都警官合唱团首次赴德文化交流;每年三月的全国“两会”……刘永生的眼界不断拓展着。他不但用镜头记录下人们的情感,也在拍摄中有了更深的感悟──警察的身份让他拥有了别的影友无法拿到的各种场地证件,他一定要拍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

刘永生认为,对于一名摄影师来说,每一天都是有意义的。带着这个信念,他无比珍惜自己的职业,充分珍视身边每一件不平凡或平凡的事物,不知疲倦地用独特的视角记录历史的每一个瞬间。

2008年8月24日,是北京奥运会闭幕的日子,刘永生从早上睁眼一直忙到次日凌晨,一天24小时,只在晚上鸟巢闭幕式现场抽空吃了一袋方便面。而就是这一袋方便面的热量支撑他捕捉了无数精彩的瞬间,并将其凝固为历史的永恒。

2009年8月30日至10月1日,是国庆六十周年大庆安保的关键时期,49岁的刘永生也经历了他人生最多的不眠夜。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三次连续48小时不眠不休,让他本来就十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更加严重。任务结束后,他反而无法入睡,国产的安眠药已经失去药效,不得不服用进口药物。几乎是瞬间昏迷般的睡眠持续了一天一夜。醒来时,妻子心疼地问他,你这么拼命到底是为什么啊?他却振振有词——在这记录历史脚步的日子里,今天你没拍,明天就再也拍不着了。带着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9月30日凌晨,刘永生就开始了他的“长征”。从东单路口到新华门,从新华门到东单路口,他一刻不停地来回走着,拍着……路上,见他实在过于辛苦的领导,停下车来,执意要捎他一段。可他不能坐车,因为只有不停地走动,他才能发现民警和官兵的每一个感人的画面,他必须把他们人生中最精彩的一面展现出来,他更要把伟大祖国辉煌的历史瞬间完整地记录下来。

回首几十年从警生涯,刘永生用了知足和感恩两个词。因为他觉得,让自己从一名草根成长为一名获得了国内外120多个摄影大奖的摄影家的是这个职业,让自己发现人生的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也是这个职业。为此,他热爱;为此,他感恩。

猜你喜欢

侦查员民警摄影
主办侦查员制度内涵探析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主办侦查员的侦查资源管理权配置研究
判定逃跑方向
法治视域下主办侦查员制度构建研究*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