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启发式”与“苏格拉底法”的比较与启示

2016-12-06罗梦柯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启发式教育家苏格拉底

罗梦柯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孔子“启发式”与“苏格拉底法”的比较与启示

罗梦柯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启发式”与“苏格拉底法”作为东西方教学法的代表,由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及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分别提出,两位教育巨人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通过教学方法的比较阐述,希望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启发式;苏格拉底法;比较;启示

在世界文化逐渐融合的背景下,东西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正在朝着互渗互吸的方向发展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东西方教育史上的两位巨人,他们的教学方法对今天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 “启发式”与“苏格拉底法”的概念及其特点

“启发”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法对于我国传统教学方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传统思维方式重综合,强调在认知活动中作综合整体感悟,教学重点在于启发、引导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却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思路,却不代替学生下达结论。其特点是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从而达到“自我教育”。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2 “启发式”与“苏格拉底法”的异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正值东西方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繁荣,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日益丰富。作为东西方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毕会致力于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脸,并对教学过程的规律有了初步地认识和思考。因此他们所提出和实际运用的启发式教学法,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2.1 主要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期,学校里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即教师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而且所教的学生大多是有一定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成年人,再加上其他客观条件的局限,问答式教学法是实际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常用设间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加以回答,如回答错了他则用暗示性的补充提问来引导,最后便学生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正确的答案。

2.2 重视营造和谙民主的教学气氛

通过《论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孔子在政治上比较保守,头脑中有着森严的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但由于他提倡“有教无类”所以他对所有的学生包括那些出身贫苦的学生都不歧视,确实做到了一视伺仁,平等对待,而且孔子认为“后生可畏,汤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当仁,不让于师”,这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和宽大的怀抱,同时也是对学生的琴重和鼓励。

2.3 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孔子和苏格拉底在教学实践中都很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孔子所主张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强调的正是学生的主动思维,他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努力,以进人一定的学习“状态”,然后教师才能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进而使学生触类旁通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则常常通过一系列机智地安排好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

3 “启发式”与“苏格拉底法”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3.1 启发学生学会质疑探索。

质疑、探索是科学的发展创新的重要保证。如古语所言: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不能人云亦云,要学会独立思考。

3.2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问是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是追求真理的主要途径,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是发展学生潜能的基本前提。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3.3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独特见解

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地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发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想;让他们敢问。凡事不但问“是什么”“为什么”,还要问“怎么做”;既要“问得准”,又要“问得深”;不仅“老师问、学生答”,而且还要“老师导、学生问。”

4 “启发式”教学法和“苏格拉底法”的应用与启示

4.1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不能直接用己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运用己有知识处理的情境。教学中的启发式就是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情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情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强化其兴趣,进而转化为探求更多的新知识的欲望。

4.2 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中国老师有一个误区认为,每节课不管学习什么问题,都要完全解决了才结束。甚至认为,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比让他们“不满足地”离开教室要好一些。事实上,这种做法正好破坏了学生持续的学习动机。[3]因此,一名优秀教师应该让学生每天都带着一些未解答的问题离开教室。

4.3 给学生的答案应是开放式的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和“苏格拉底法”二者在启发学生方面之所以有些差别的,是基于二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苏格拉底通过逻辑、科学的归纳和论证来达到真理,这是一种开放性的、创新的思维方式。这也为以后西方注重逻辑和论证打下了基础。而孔子则是“述而不作”,强调学生要学习继承古训、传统伦理,但忽视创新,这种思维倾向于封闭性、保守性。但是,两者各有多长,我们应当取其长补己短,走科学之路,不断优化思维,用到今天的教育实践中去,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东方文明。

[1] [2]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3] 杨雁斌.创新思维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4] 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

罗梦柯(1989-),女,汉,河南周口,硕士研究生,河南大学,中国教育史。

G424.1

A

1672-5832(2016)04-0233-01

猜你喜欢

启发式教育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信仰
著名数学教育家熊斌荣获Erdos奖
当代著名教育家冯恩洪获聘光明教育家书院副院长
教育家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陈美琴
启发式教学在《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中的应用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郭泰:行走在大地上的教育家
苏格拉底的回答
苏格拉底的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