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哲学中超越的“人生境界”及其现实意义

2016-12-0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本性人生态度现实意义

吴 静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3)

庄子哲学中超越的“人生境界”及其现实意义

吴 静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3)

在战火不息的年代,生灵涂炭,现实生活中的利欲奴役着人们,生命失去了原本的自由。于是,庄子自然的人生态度和自由的人生取向驱使他本人走上了精神自由的追寻之路。他向往一种超越现实生活和自我的,并与宇宙万物同一高度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既是自由和至乐的象征,也是现实生活中重要的精神慰藉和生存方式,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自然;自由;超越;人生境界;现实意义

庄子曾在其著作的开篇提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的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体现了他哲学所特有的超越性,那么他为何向往这种超越的人生境界呢?体现在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取向之上的。

其一,庄子的人生态度。他消解了美丑的对立,赞赏不材之木,用大瓠的故事说明无用之用,更加为众马不平而批判了驯马之人。万事万物本该平等,应该尊重其存在的本性并让其自然发展,如果非要以外力加以改变就是对其本性的损伤,是不自然。换而言之,庄子对生命的情感和人生态度是体现在他对自然的崇尚之上的,既然热爱生命,爱自然,其目的何在呢?庄子内心是向往自由的。而自然和自由某种程度是统一的,都是对本性的不加干预。

其二,庄子的人生取向。庄子曾在濮水钓鱼拒绝了楚王的邀请,坚持了对自由的追求。《骈指》中他愤慨“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无疑这类被现实利益所待的人是不自由的。庄子说了,即使是宋荣子还有乘风的列子他们也还是有待的,获得的自由也只能是相对的。“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另一番大境界的自由,他真正向往的绝对自由。

那么,这种自由该如何求之?庄子在看透现实生老病死和利益纷争后,选择在虚幻的精神世界中化“有待”为“无待”,走上超越的人生境界。

首先,颠覆世俗见解,超越一般认知,还世界以本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这是以道观之,通达之人才能明白的道理。庄子认为认知的不确定性在于它本身的“有待”,有待于不同的认知主体或者主观诉求等等。因此应该“离形去知”超越这种有限的认知,以另一种纯粹体验,回归到生命本质中的无限和相通。

其次,他提倡自然无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以理化情,旨在顺应自然。庄子说:“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当我们对事物的本质有了一定的把握,就更加容易对世俗情感有所超越,不再停留于具体的喜怒哀乐好恶之情。即“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大宗师》)

另一方面,庄子不赞成人们对利欲的过分追求,也在于对自然无为的追求。他认为“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同时他批评好友惠子“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暝。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德充符》)物欲的追求表现为有为与自然无为的相对,这种有为使得人们遗失本性,劳心费神甚至被其奴役并失去自由,应该舍弃。庄子认为只有超越现实生活中对功名利禄的欲望,自然无为,人们才可以得到解脱回归本性,变成自身的主宰,得到自由。

最后,不执着于自身情感,不执着于外物追求,明白万物其一的道理,从而化“有待”到“无待”。现实生活无法逃避,但庄子说明了精神超越的办法,超越情感功名、物物差异、物我差异,只有这样人才成为真正自然的人,也就是获得了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之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就是庄子所说的自由的最高人格代表,这类人他们秉承大道,顺天地之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无边无际的宇宙,不借助任何外物,在纯粹的精神体验中与万物为一。

此外,关于人生境界的层次,冯友兰认为有四种,而庄子这种超越层面上的人生境界,即是天地境界。那么,是不是说庄子的哲学就是无限的高远虚无而不具有现实意义呢?并不是的。

其一,从庄子对“有待”现实世界的超越到 “无待”的自由人生境界来看,他跟儒家积极入世执着功名不同,他关注的不再是这些伦理政治的推行和其他外物追求上。相反,他将眼光回到了自身,开始关注人自身。因此,庄子哲学突出的现实意义在于对以儒家为代表的偏向实用理性思潮的批判和补充。他主张从精神上的超脱给实用理性对人性的压抑予解脱释放,并用超越现实的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补充了实用理性拘泥于现实可知事物的狭隘。

其二,要说明的是,庄子的哲学虽然讲究精神的超越性,但他与佛家所讲的“绝对精神”是不同的。“攖宁也者,攖而后成者也”,(《大宗师》)所谓“攖宁”就是经受外界的干扰以后保持心灵的宁静。由此可见庄子是承认了外界也就是现实生活的存在的,他没有选择极端的避世,而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以入世为出世,不过分执着世间万相也不过分追求离开万相的绝对虚无。这与佛家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同的。

从这些差异中,从这种独特的人生境界中,我们感悟着庄子,试着关上认知的大门在无限自由的精神中体验他“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的生命情怀。

[1] 张岱年著 《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问题史》 昆仑出版社 2010年3月

[2] 赵馥洁著 《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 人民出版社 2009年11月

[3] 李泽厚著 《美学三书》 商务印书馆 2006年10月

[4] 朱良志著 《中国美学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1号

[5] 李仓延著 《<庄子>哲学思想论纲》 齐鲁书社 2012年12月1号

[6] 冯友兰著 《中国哲学简史》 三联书店 2009年2月

[7] 李泽厚著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三联书店 2008年6月

[8] 蒙培元著 《心灵超越与境界》 人民出版社 1998年12月

[9] 刘笑敢著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

[10] 庄子著 《 庄子 》 珠海出版社 张玲编 2002年6月

吴静(1992—),女,汉族,陕西延安,马哲硕士,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

D223.5

A

1672-5832(2016)04-0230-01

猜你喜欢

本性人生态度现实意义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当代诗词史稿(九)——倡今知古求正容变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
世界观(二)
论伊拉斯谟
羊质虎皮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本性最美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论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思想的伟大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