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河南周口“响器”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16-12-06丁飞艳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周口班子河南

丁飞艳

(南通大学 江苏 南通 226000)

浅析河南周口“响器”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丁飞艳

(南通大学 江苏 南通 226000)

河南周口位于我国的中原地区,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中原文化,是人类的发源地,也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居住地;河南周口的音乐文化也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多元音乐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如河南周口的“响器”就面临着即将失传的危险。所以,相关负责人及其部门要加强非物质文化——“响器”等传承人才的培养,提高民众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河南周口;响器;音乐文化;传承;保护;发展

1 响器解读

河南周口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以伏羲、女娲、老子故里等闻名。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周口地区积累了深厚的音乐文化财富,包括有河南文化特色的豫剧、越剧、民歌、器乐、小品、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节目丰富多彩,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周口的“响器”是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表演的节目丰富多彩,村里人家里有了红白喜事,一般都会请“响器”班子到自己家中热闹一番。“响器”是村里的人们对唢呐、笙、二胡、锣、铙、钹等乐器的笼统称呼,表演形式场地简易,一张桌子、几条长凳,一般有五六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一人吹唢呐,两人吹笙,一人敲梆子或拍铙钹,一人演唱,一人用二胡为演唱者伴奏。其中重要的角色便是唢呐手,可以称得上是整个“响器”班子的灵魂。有时人手不够时表演者也会一才多用,比如唢呐手:他左手拿着唢呐,右手小指上挂着锣槌,面前的桌子上还平放着一副小铙。他时而吹奏,时而敲锣,时而拍铙,忙得不亦乐乎。小时候就热衷于热闹场面的我,听说哪里有“响器”,哪里就会有我的身影。沉浸于“响器”班子的吹奏的音乐中,或喜或悲,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红事时,“响器”班子的吹奏一般有两次高潮,一次是结婚前一天晚上的表演,一次是新郎新娘拜天地时的表演。另外,接新娘出进村时也会有响器吹奏,气氛十分热烈。红事表演的节目大都是欢快热烈的戏曲、流行歌曲、搞笑的小品等。“响器”烘托了事主家办喜事兴高采烈的心情。

白事时,“响器”班子的吹奏一般也有两次高潮,一次是家族祭奠礼仪时,一次是出殡下葬时。期间,每逢有人前来祭奠时,“响器”班子也会“呜哩哇啦”的吹上一阵子,应和祭奠的气氛,吹奏的乐曲也都是凄婉感人的,能勾起人们对往事无尽的回忆,也烘托了事主家人沉痛悲伤的心情。“响器”班子表演的劝人学孝、缅怀亲人的节目,也常常能够勾引得观看的老老少少潸然泪下。

2 响器的发展

“响器”自古代就有,刚开始比较简单,后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慢慢发展。过去,乡村文化生活比较乏味,听“响器”对于广大民众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顿文化娱乐的营养大餐。往往会吸引三里五村的人们纷纷加入到观众的行列,认真品读感受着“响器”带给自己的欢乐。那场面,比起观看专场的戏曲表演,毫不逊色。河南周口传统“响器”的表演在20世纪60、70、80年代最为兴盛,深受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响器”的表演场地过去比较简易,一张桌子、几条长凳就可以了。而现在则有了专门表演的舞台,搭建在事主门前的大街上,高高的,像小戏台子一样。如若是两班“响器”同时表演的话,就对着面搭建两座舞台,观众聚坐在两座舞台之间,可以左右逢源,便于观看花样迭出、精彩不断的“对台戏”。两班的人竞相演出,唯恐留不住观众,落后于对方,以免对自己的声誉和奖励造成影响。演到高潮处,观众的喝彩声和鼓掌声连绵不断,演员的劲头儿一上来,即使寒冬腊月,也免不了赤膊上阵。

现在的“响器”不仅表演场地更换了,表演的节目也有所变化。这个所谓纯粹的民族乐器队伍,现在也加入了很多西方元素,比如电子琴、爵士鼓、萨克斯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响器”班子表演的节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异化现象,例如曲目不加选择,加入了流行歌曲以及开放时尚的舞蹈节目等。有的白事时也是表演一些欢快的歌舞,与传统的“响器”班子的表演原则背道而驰。更有甚者,为了争夺观众的眼球,在两班“响器”队演“对台戏”时,找来女演员表演劲爆的歌舞,进行恶性竞争,伤了社会风气。

3 响器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的民间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过去曾作为村民娱乐的传统的大鼓书、杂技、响器、戏曲表演等越来越少;经常外出并接触过繁华城市的年轻人,更喜欢时尚、开放的现代歌舞表演,已经对听这些传统的传了几千年的“响器”不感兴趣,不学不唱或少学少唱,导致“响器”音乐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河南周口的“响器”音乐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一般都是家族或相关负责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自我传承,很少有乐谱及记录的笔记,导致在优胜劣汰中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音乐文化传统和模式,由于这种传承方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而且传承渠道狭窄、受重面小,缺乏自主意识,使河南周口的“响器”音乐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以至于“响器”的表演越来越偏离原来的“轨道”,失去了原有的传统“响器”的味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但更需要广大民众的支持。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我会呼吁并引导广大民众传承并保护家乡的“响器”音乐文化,让广大民众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增强当地群众的传承意识,热爱自己的本土音乐文化,做到关键时刻自救、扩大传承范围。“响器”的相关负责人以及相关部门也应重视并传承、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吁广大民众付诸行动。让我们带头行动起来,为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尽可能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1] 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 永恒魅力源于醇厚内涵[J].前线.2007(02)

[2] 滕海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特点[J].东南文化.2009年01期

[3] 别金花;梁保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J].旅游论坛.2008年06期

丁飞艳(1987.12-),女,汉,河南省郸城县,硕士研究生,南通大学,研究方向:声乐演唱与教学。

K875.5

A

1672-5832(2016)04-0206-01

猜你喜欢

周口班子河南
记忆老酒
白云不再“空悠悠”——白云村“两委”班子的“自我激励”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一站一台”连民心 绘出周口新画卷
新班子 新作为 新形象
组织志 四任班子“接力史”——干部始终“钉”在领头蹚路
为周口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