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位于现代生活中的民俗

2016-12-06原希超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民俗学民俗信仰

原希超

(云南大学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定位于现代生活中的民俗

原希超

(云南大学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然而,现代生活是经济全球化,文化一体化、资本化的时代,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国家财团出现后,以媒体等对个人、生活的挤压和对民主自由的抗争是主要特征,科学、机器、电子的影响加大,现代传媒无所不入,生活的速度、节奏不断加快,个人承受的精神压力加大是主要表现。

民俗;现代生活;动态变化

1 民俗的概念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1846年汤姆斯提出Folklore这一学术名称,他认为民俗是“在普通人民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以及如古时候的举止(manners),风俗,仪式(observances),迷信,谚语等。汤姆斯认为,民俗是在普通人中流传的,即民间的,是传统的信仰、传说及风俗。

民俗包括原始民族和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是指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事象,民俗也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有人认为民俗是俗民文化,换言之,民俗学所研究的是在文明(都市)文化中的俗民(Folk)的文化表现。

民间风俗,即民俗,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实际上它的研究范围,不仅仅局限在传承的口头文学方面,在现代,其研究范围已经逐渐扩展到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中。在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都普遍存在着民俗事象,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俗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许多人类文化知识,都可总汇到各民族的民俗之中。

2 民俗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

2.1 物质民俗与现代生活

民以食为天,饮食民俗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日常食俗中,典型的南方大米,北方面食,依然突出,蒙古族日常多食“手把肉”,中国的八大菜系在现代生活也常见。节日习俗中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冬至饺子夏至面”等等,即使在现代生活中这特有的节日食俗依然传承至今。

农业民俗,反映时代的变迁。以往重视生态季节的生产是传统粮食农业的主要特点,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农民处在一种民族自养模式中。现代农业利用高科技破季生产,随着现代化发展,出现了工业化的农业模式,会控制农业生产的规模,对土地和水资源造成污染影响粮食生产。机械化农业生产规模使得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淡化,先前“占天象,祭田神、社神”、“占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渐渐被天气预报等高科技所取代,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带来饮食的快餐化,从而淡忘了民族饮食加工的传统。

2.2 社会民俗与现代生活

年节是在现代生活中在传承的传统民俗活动,例如:除夕鞭炮、清明扫墓、重阳登高等,在现代紧张的生活节奏下,民俗节日可以让人们宣泄怀旧情感,庆祝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中找到自我的生命欢乐。

当下关于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体系和国家时间制度框架之中,可以视为民俗学参与“恢复生活世界”和“保卫日常生活”的成功实践,体现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民俗节日在现代语境中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文化才有尊严,节日本身拥有的文化传统得到应有的重视,民俗主体的节日文化权利得到保障。

现代春节仪式和内容发生重大变化,娱乐成分增加,电视传媒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春晚成为除夕夜的大餐,“年”字的寓意、中国年的色彩与形式,商家年年都把这民俗商机做火做新,刷新了狂欢的内容,也更突出民族节日的意义。在民众间除了传统活动,逛庙会也成为大众重要娱乐,官方或民间社团都纷纷组织庆祝活动,在不同程度满足了人们的愿望。

2.3 精神民俗与现代生活

民间信仰出现俗信化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提高,人们的鬼神观念日趋淡薄,简化了信仰方式。为了迎合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民俗信仰也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不断顺应历史、完善自己,迷信成分越来越少,神秘色彩淡化,健康成分不断渗入,增加新的内容。如:观云测雨成为气象学研究内容,观察动物异常可以预测地震。拔火罐本出于驱除体内疫鬼,后来成为中医的重要疗法。放风筝原是除灵巫术,后来发展成为民间娱乐。门上挂桃符演变为门楣装饰等,都是信仰世俗化的反映。

官方主导的公共祭典、庙会、和文化节成为公共信仰活动的主要形式。祭典的对象多是人文始祖(如伏羲、女娲等)、文化名人(如老子、庄子)、地方神灵(如妈祖)。民间信仰活动中投射出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增强,是当下社会观念与信仰实践的直接反映。例如山东即墨市田横镇三月中旬的祭海节就是由政府三年一举办,反映了民众对东海龙王的一种精神崇拜,期盼渔业丰收。民间信仰对象成为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符号,如,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妈祖信俗、作为重振中华本土传统文化之根的孔子崇拜、作为民族国家统一象征的炎黄二帝祭奠,是最好民族统一的文化符号的例证。

3 结语

笔者认为,民俗与现代生活是相互影响的,首先,民俗参与时代和社会发展,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使得民族不至于丧失其文化之传统,现代生活依然需要民俗文化来夯实民族之根。其次,在现代生活的变迁中,民俗本身也在革新,如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等,这既是源于学科内部创新动力的变化,也是适应所处时代巨大转型的变化。传统的民俗适应新时代生活观念,也会发展出新的时代内涵。

在现代生活的语境下,民俗正在被传统社会的内部成员加以历史化和民族化,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民俗有了新的活动场合、地位和影响。如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加大了日常人们的压力,所以开展民俗活动和欣赏民间艺术可以缓解信息社会那种竞争的心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带给人们无比的“满足”,尽管内容和形式在不断的改变,习俗中带有内涵的思维方式始终延续着。

[1]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 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3]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4

[4] 董晓萍.现代民俗学演讲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

[6]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原希超(1992-),山东人,云南大学文学院,民俗学研究生。

J524.2

A

1672-5832(2016)04-0202-01

猜你喜欢

民俗学民俗信仰
导言
民俗学的悲剧
——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信仰的旗帜
民俗中的“牛”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民俗节
论信仰
漫画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