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理论

2016-12-06张锋锋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配器曲式作曲

张锋锋

(许昌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探讨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理论

张锋锋

(许昌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类别多元,影响深远,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在辛勤劳动中创作出的音乐作品。其拥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以及丰富的内涵,传承了中国历经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曲库中绚丽的瑰宝,甚至在世界音乐史上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世界音乐的多样化的体现之一。作曲技术理论作为音乐人创作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对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反过来丰富了理论知识。本文以民族音乐为为出发点,分析了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理论内容,并就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中的具体指导和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

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理论

民族音乐在中华民族历史几千年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内容,汲取精华并自成体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文化品质和精神状态。我国民族音乐无论是类别还是形式都具有多样性,不管是哪一种音乐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最根本最基础的音乐作曲技术理论的指导。人们也只有在掌握音乐作曲理论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优美动听的乐曲活。

1 民族音乐的定义

民族音乐是指运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民间传统音乐,其形式分为两种:独奏与合奏。翻开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历程来看,从西周到春秋这一时期是民族音乐发的鼎盛时期,期间催生了鼓瑟、弹古琴、吹笙等乐器的演奏形式,以及《高山》《流水》等著名琴曲。到了秦汉发明了鼓吹乐,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了清商乐,再到隋唐琵琶乐,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里用音乐感的语言描写了琵琶女如何弹奏乐曲:“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经典语句流传至今。到了宋朝则出现了清月和细乐,元明时期出现了弦索和十番锣鼓等等,演奏模式越发多元。而近现代出现的各种体裁都是在继承传统形式上演变而来的。民族音乐主要有几大主要来源:其一是以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中原音乐:其二是除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华夏大地各民族创作的音乐文化为主的四域音乐;其三是自古以来传入中国的外国音乐。民族音乐的主要形式包括五类: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

2 作曲技术理论的定义

2.1 和声

和声是表现音乐的基本手法,以及多声部音乐中高音部分的组织形态之一。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广义的认为和声是任何的一种超过频率组合成的声音;而狭义的认为是在同一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也就是通过不同和弦的配搭来演奏出不同的音乐。音乐作曲创作的重要技巧之一就是如何正确和巧妙地处理和声,同时也是配器和曲式等其他作曲方式的基础。而和弦,是和声的基本素材,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同的音,根据三度叠置或其他方法同时结合构成,这是和声的纵向结构。和声的横向运动则是指各和弦的先后连接,即和声进行。和声在作曲创作中主要体现了三点作用:一是组合声部,在和声统一基础上将各个声部协调组织成一个整体;二是构建乐曲,通过和声手束式和调性布局等构建音乐;三是表现内容,其是通过和声的织体、浓,淡,厚,薄的色彩感,构成分句和分乐段以及其他配合因素表现出音乐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2 复调

一般是指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行,且各段之间彼此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组成。复调的特点就是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协调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主要以对位法作为主要创作技法。复调中有的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也有同一旋律隔开一定时间的先后模仿的模仿复调。在音乐作曲中,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具体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使听众能感受到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听觉效果。复调音乐的体裁主要包括:卡农、赋格、经文歌、复调尚松、坎佐纳等。

2.3 曲式

曲式作为乐曲的结构形式,因此从结构理念角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意思,其一是被称为“织体”的空间结构;其二是被称为“曲式的时间结构。曲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段落,根据这些段落形成的一个结构框架和章法,而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便是曲式。如果按照传统的分法,音乐作曲中的曲式主要包括小型曲式和大型曲式两大类。这两个类型的曲式下面又分成了各种各样的曲式。前者是按照结构来分,而后者是按照形式及内容来分的。此外,作曲家在进行音乐作曲创作过程中,作曲曲式都遵循着对比、变奏、重复这三个原则,它们之间也并非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相互连结的,彼此可以相互渗透。

2.4 配器

从字面含义上来看,配器是指给声部分配乐器。它是作曲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说明,在分配乐器之前“主要声部”或“结构因素”已经基本确立了,也就是通常用于作曲初创时期。但一般主要是给现成的乐曲配器。除此之外,配器一般还可以看作是对音乐作曲复杂的再创造过程。

3 作曲技术理论的应用和现状分析

3.1 作曲技术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应用

因为音乐作曲技术在音乐作曲创作中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具体应用在民族音乐创作中主要体现在如何运用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方面。和声作为作曲创作中的精神载体,为整首曲子定下了情感基调。由于我国传统音乐是以五声音阶为主,而西方音乐是以七声音阶为主,前者强调了以功能性和声逻辑为主的五声性和声手法,相对与后者的创作难度较大,这种和声手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交替变通使用三度和弦结构;其二是运用非三度叠置和弦。另外,以调式化和声逻辑为主的五声性和声手法也被运用到民族音乐作曲中,这种以调式化和声逻辑为主的五声性和声手法主要表现在五声调式和弦结构、五声调式和弦的功能属性等七个方面。

复调在民族音乐作曲创作中主要以对比、模仿和支声的形式出现。其中复调技术中的对比形式主要包括节奏对比、旋律线条对比和调性对比三个方面。而且复调技术灵活多样,主要分为严格模仿和变化模仿,这种模仿一般来源于自然

朴实的劳动生活中。但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却是利用支声复调技术,即在演唱同一旋律时,支声复调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的旋律在各个声部都做了不同的变化,从而让歌曲整体上发生了质变,使原来的音乐旋律更加悦耳动听。

3.2 作曲技术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现状分析

一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与音乐理论存在体系冲突问题。根据我国教学实践情况,很多学生难以直接接受纯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现如今一般都是基于简谱单纯应用,配之以首调音乐理论感念学习,导致作曲技术理论教学有所缺失。二是和声教学与时代音乐的分析相互背离。一般教师仅仅针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只要做好和声作业就行了,导致教学的单一机械化,没有上升到逻辑思维的转变和利用。三是混淆了配器法和乐器法。配器法和乐器法二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却又有差异。两者的概念容易重叠模糊造成导致在学习乐器法与配器法的过程中难以深入了解二者相关性及区分性。在具体研究管弦乐队与乐器的性能上容易产生偏差的情况。四是复调教学过于理论化。学生在进行创作乐曲的过程中如果存在有复杂复调乐曲的理解问题,音乐教师一般是很难发现的,这样的话一般对掌握音乐艺术的具体展现程度与一般方向逻辑性有困难。除此之外学生难以透彻理解赋格中涉及的对位与和声等,也缺乏相关的练习。老师应该找一些复调钢琴曲,如巴赫创意曲集,通过平均律集进行复调分析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有积极影响。

4 促进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创作实践

4.1 掌握作曲技术理论框架

想要创造出富有感染力,悦耳动听的优秀音乐作品就应该以扎实的音乐作曲技术理论作为前提,不能因为理论知识枯燥乏味而对音乐创作产生了挫败感,只有在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和创作的基本原理,才能挖掘出音乐想要表达的本质和摸索出民族音乐中的表现规律。因此加强作曲者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加强作曲技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协调关系,避免孤立的发展,取长补短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只有走出单科的圈子阅读和学习其它学科的内容,开阔视野,站在多个角度去研究西方音乐史相关内容,达到相互融会贯通才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得到同时还要加强学习音乐作曲技术理论里的四个要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使之成为完整的创作过程,不仅仅是按照练习里面单纯的模仿。

4.2 灵活运用技术理论,加强创新

在具体的音乐作曲技术理论中,和声和复调是起主要作用的,想要灵活运用作曲技术理论,并加之创新,就必须要注重和声和复调的完整性以及发挥曲式、配器的表现空间,在四个要素之间的交叉作用下创造性地运用五声音阶以及和声手法。五声音阶作为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其运用和创作相对较难,需要借助于具体的创造曲目来进行反复推敲,善于利用复调技术和民族音乐的特点进行统一结合,同时,也要提升在歌曲结构上的阔度,突出配器的补充作用。在实践上应该再深人了解民族当地的生活,与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接触,得到最真实、科学、客观的调查数据。了解不同民族音乐分支下的不同的风格特点和民族生活特性才能更好的寻找灵感,归纳和吸收理论素材的特点和审美观的趋向,将作曲技巧与其结合创作出最真实和原始的民族音乐,展现出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当然,音乐的作曲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灵活运用作曲技术理论这一门学科,还应该对音乐的学习和创作保持坚忍不拔,刻苦的心态,深挖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旋律的规律,将其对音乐的热爱投入到创作民族音乐当中,还原最真实,最朴素,最原始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最后为我国的民族音乐事业发展做贡献。

结束语

音乐本身是一门发展历史悠久,形式繁多,流派多元的艺术。而民族音乐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凝聚了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各民族艺术精华以及意志,音乐作曲技术作为音乐作曲创作中重要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熟练掌握了音乐作曲的技术理论的基础,熟练掌握和运用和声、复调、曲式、配器,抓住创作规律和特点才能创作更多优秀的音乐曲目。

[1] 刘海洋.探讨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理论[J].音乐时空,2015,09:122

[2] 陈金川.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理论[J].音乐大观,2013,05:204

[3] 吴佳文.关于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探究[J].音乐时空,2015,(02).

张锋锋(1982.02-),男,河南许昌,许昌学院,讲师,作曲技术理论,电脑音乐。

J614

A

1672-5832(2016)04-0199-02

猜你喜欢

配器曲式作曲
逐梦
春日景和
浅析《嘎达梅林交响诗》配器技法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那一天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George Gershwin
伍光辉作曲三首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研究现状及思考
丰戏曲传统之翼振民族文化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