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35—1940 西北影业公司的那些年

2016-12-06武楠君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阎锡山西北太原

武楠君

(山西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0)

1935—1940 西北影业公司的那些年

武楠君

(山西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0)

西北影业公司成立之时,国家内忧外患。这家半官营的影片公司在艰难的时局中飘摇前行,在短短几年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所拍的影片反映了军民抗战的英勇气概,鼓舞了民众奋起抗战的士气,得到了各方积极的评价。

电影;太原;抗战

电影这门艺术作为一种纯正的“舶来品”,1896年以新生的姿态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上海,其后便以生生不息的力量传播到全国各个城市及市镇乡村。太原作为内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与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相比要晚十几年。电影第一次在山西省城太原放映,是1919年,直到西北影业公司出现,山西才真正进入电影拍摄的时代。

1 西北影业公司的成立

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于法国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里,旋即被西方商人带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上海首映“西洋影戏”,成为电影传入我国的开端[1]。电影作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其荧幕上梦幻般的图像给观众带来非常新奇的感受并逐渐地影响着百姓的生活。随着电影的不断发展,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形式,逐渐与中国的社会文化发展紧密相联,以独特的视角展现着我国城市乡村的面貌,极大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与生活。

早期的我国电影,无论是放映还是拍摄,都要靠外国商人。民国15年(1912至1926年),中国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国家权力失控,导致香港、上海、天津等租界区出现了某种类型的“政治真空”。欧美电影便在这样的情形下堂而皇之、如潮似涌地倾销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各个通商口岸[2],一些有伤风化甚至侮辱国人的影片也公然放映,激起了中国电影人维护民族自尊、反思文化传统、振兴中国影业的热血豪情。1918年,商务印书馆正式成立,“商务”影戏部开始拍摄电影。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随后,中国电影制片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

20世3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中国电影已经有了初步的基础,电影的宣传教化功用更是得到了进一步发挥。西北影业公司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于山西省城太原。

关于西北影业公司成立的原因,众说纷纭,其实不外乎两点:商业利益和宣传效用。

山西省是内陆省份,20世纪20年代有“模范省”之誉。早在1924年,阎锡山就重金聘请外籍摄影师管尔峰、威尔德及华人张生来山西拍摄电影[3],“借资宣传而壮声势”[4]。此次拍摄的主要是阎锡山公务活动的一些镜头和督署(今山西省人民政府)、巡按使署、海子边自省堂(今山西饭店)、文庙、省图书馆等建筑及晋祠风景,并于6月15日拍摄了阎锡山的阅兵式。为了此次拍摄,阎锡山除重金聘请摄影师外,还耗资5万银元为检阅部队添置军服、马具,整修、布置阅兵场地,可见其重视程度。时隔10年后的1935年,阎锡山后妈陈秀卿过世。阎重金从上海请来电影团队拍摄丧事的隆重场面。这种做法在当时十分流行,成为达官显贵之家办丧事的必备程序[5]。也是在此时,石寄圃(大同人)、温松康与其表弟郝振邦等倡议筹组电影公司,多方奔走无应者,后由王尊光(大同人,时任山西省政府秘书长,与石寄圃是同乡)向阎锡山引见。温松康等人向阎面陈了电影的发展前景与经济效益[6]。阎本人也认为电影是进行宣传的工具,其效用可与报刊杂志媲美,而且电影业在当时很挣钱,便全力支持,令西北实业公司和斌记五金行共同出资,于1935年6月正式成立西北影业公司(公司最初定名为太原西北实业公司电影制片厂,但为了便于国民党中央批准,根据公司组织法,改名为太原西北影业公司)。公司地址在太原坝陵桥裕德东里12号,摄影棚设在海子边自省堂劝工楼内(现儿童公园北侧,是孙中山莅临太原时演讲所在地,现辟为纪念馆)[7]。西北影业公司于是成为华北唯一的电影公司。

2 西北影业公司的拍摄活动

西北影业公司早期主要拍摄一些吹捧阎锡山执政有方的新闻片和教育片,如第一部电影《千秋万岁》实则就是一部为阎锡山歌功颂德的故事片。该片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歌颂了阎锡山参加辛亥革命起义、光复山西的事迹。著名作家赵树理曾参演此片,扮演三家村的冬烘先生。但由于该片故事内容贫乏,演员演技较差且没有号召力,引起的反响并不大。西北影业公司早期还拍摄了纪录片《阎老太爷哀荣》[8],记录的是阎锡山之父阎书堂的出殡场面,该片曾在柳巷中华大戏院及绥靖公署自省堂公映。

西北影业公司刚组建之时演职人员就很少,曾开设演艺人员训练班公开招考,应试者多达千人,但只录取了四人为正式演员。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有声电影出现,西北影业公司深感人员设备有限,于是一面补充设备,一面派导演石寄圃到上海广罗人才。石寄圃到达上海后得到了“左翼作家联盟”及“左翼剧联”的大力支持,很多进步的电影工作者先后加入到了西北电影公司,其中就有宋之的、王萍、田方、蓝马、王斌等人。重整旗鼓后的西北影业公司拍摄了反映山西煤矿工人斗争生活的影片《无限生涯》。此片曾在北京、上海、洛阳等地演出,是山西第一部走出娘子关的电影。

在西北影业公司拍摄的大部分影片当中,纪录片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1936年11月拍摄的第一部影响极大的纪录片《绥蒙前线》(又名《百灵庙大捷》),记录了绥远省主席、晋绥军三十五军军长傅作义率部迎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事迹。百灵庙大捷,是中国军队自1933年长城抗战以来取得的唯一一次完全胜利,震惊中外,全国军民无不扬眉吐气、欢欣鼓舞,被称作“史迹昭垂,万世不磨”,毛泽东主席亲称赞说,绥远抗战“四万万人闻之,神为之旺,气为之壮”。该片放映后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认为影片鼓舞了军队士气,让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日益高涨。此片可以说是西北影业公司的第一部引起巨大反响的影片。

另外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纪录片《华北是我们的》(又名《华北风云》)拍摄于1939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时期,影片记录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日军英勇战斗的情况,也记录了一些晋东南根据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建设情况,是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映的唯一一部反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军民斗争生活的纪录片。影片放映后得到了大后方进步舆论的积极评价,1940年2月22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华北是我们的》这部影片的创作,在抗战文化史上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9]

在拍摄纪录片的同时,西北影业公司还拍摄了几部故事片,除《风雪太行山》完成拍摄以外,《塞北风云》、《老百姓万岁》均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成。《风雪太行山》是“大后方电影”(或称“抗战电影”)中的一部重要影片,主题歌由冼星海谱曲,就是著名的《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曲后来成为流行全国的抗战歌曲。影片《老百姓万岁》改编自新华日报上的一篇报道《井疙瘩的血》,记录了山西井疙瘩村村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真实故事,正面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人民的抗日游击战争,遗憾的是没有完成。

3 西北影业公司的成就

1941年,西北影业公司由于国内时局混乱,经费不足等原因,无奈宣告停止工作。

西北影业公司成立之时,国家内忧外患,军阀混战,各派系相互争斗。西北影业公司作为半官营的公司成立于这一时期,艰难前行,拍拍停停(1936年4月,公司因经济拮据而停止工作,同年11月又恢复工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著太原的失守,公司将制片厂经临汾、西安迁到成都,在战争中飘摇前行。

从1935年至1941年,西北影业公司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几年,但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得到了各方的积极评价。在1937年到1945年的8年抗战中,电影也形成“全民抗战”之势,西北影业公司拍摄的影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谱写了山西电影史上辉煌的一页,也在中国电影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电影史》主编:李少白

[2] 《中国电影文化史》李道新著

[3] 《早期的电影拍摄》李泓

[4] 《太原文史资料》第10辑

[5] 《记录风云第七回:抗战中的西北影业公司》良友

[6] [8]《30年代西北影业公司及太原电影界概况》张衡夫

[7] 胡晋芳口述,崔汉光整理《我的回忆——太原西北电影公司的从艺记》

[8]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文化艺术卷》,中华书局,2001年

武楠君,山西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D913.4

A

1672-5832(2016)04-0116-02

猜你喜欢

阎锡山西北太原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这条规矩阎锡山坚守了38年
这条规矩阎锡山坚守了38年
一座西北小城
缠海鞭杆—西北棍
黔西北行吟
阎锡山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