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浅析

2016-12-06

长江丛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多义范畴隐喻

张 宁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浅析

张 宁

在词汇语义学的范畴里,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一个单词,在最初的时候,它通常只存在一个意义,被我们称为单义词。随着历史社会的向前发展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不断开拓,一些单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们不单单以一个含义存在于词汇中,这种现象被我们称为一词多义。关于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理论有很多,其中概念隐喻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和意象图示理论是较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一词多义 概念隐喻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 意象图示理论

语义学概念的范围很广,它其中的一个分支就是词汇语义学。词汇语义学的研究中心就是词汇之间意义的关系,而词汇的多义性等问题即是意义关系的核心研究的内容。随着词汇的发展,一词多义现象也在随之不断发展。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新的单词往往都是以单义词的形式在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伴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认知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看待各种事物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现象也有了更新、更深入的认识。为了减轻大脑的记忆重负,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语言经济性原则的考虑,人们在致力创造新的语言符号来丰富语言的同时,也在原有的语言符号的基础上赋予了其新的含义,这样就形成了我们所谓的一词多义现象。本文主要从概念隐喻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和意象图示理论来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一、概念隐喻与一词多义

概念隐喻理论的思想首先是在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Lakoff认为人们用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即原域中的一个单词来描述另一个抽象的概念域,也就是所谓的目标域。

例如life is journey.在这句话中,journey一词原本的意思是旅行、旅程的意思,而此处的journey用来修饰“人生”这一抽象的概念,把人生这一抽象概念比作是旅行,出生是启程,活着是过程,死亡是结束。人们通过这样的简单概念来认识和理解抽象的复杂概念或是领域,所以我们可以说隐喻的本质是概念化。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无止境地创造新的词语,为范畴成员增添新的概念,会造成人类大脑的超负荷,这样一来,不仅使人类无法记住这些新的词汇,还可能为正常的交流带来诸多的不便因素。所以,由此看来,人类无法一直为范畴中的成员添加新的概念。于是在人类的大脑就发明了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即隐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会利用自己熟知的、具象的概念来认识和表达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事物,定义其概念。由于人们通常都是拥有相似的认知思维方式,所以,理解其他问题的基础就是对事物的感受与经验,因此隐喻可以被不同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二、从原型范畴理论看一词多义

人们将世界上存在的相同或是有相似部分的事物从认知上的角度集合在一起,并且用同一语言符号表示它们,形成了范畴,这个过程就被称为范畴化。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观察,多义词的语义范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词义之间有着共同的“语义中心”,举例来说,在英语中,我们非常熟悉的sharP一词,它的最初意义是形容刀具是“锋利的、尖利的”,现在我们也可以用它来形容语言是“苛刻的、严厉的,智力是敏捷的,反应快速的”等意义。这三个意义都有着共同的“语义中心”,就是都是用来形容“快的、狠的”,无论是刀具、语言还是智力。因为有了这个“语义中心”,sharP一词的三个义项才联系到了一起,集合在一个词汇上。

三、意象图式模式下一词多义的探究

意象图式属于认知语言学范畴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运用意象图示的相互转换来分析一词多义的现象,有很强的说服力。举例来说,在我们在马路上看到一棵松树的时候,我们会融合很多东西,松树的意象图示,马路的意向图示。今天在小区里看到一棵松树,就会想到之前在马路上看到的另一棵松树,将今天的经验和之前的回忆相结合。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结合是很难实现的,因为这两棵松树不属于同一时间和空间,但是我们却将它们摆在了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常规的思维模式了。我们的思维不能够直接形成抽象的概念,必须要结合时间和空间,而词义和语言恰恰能够体现出认知的这种属性。综上所述,从意象图示理论之中,我们找到了我们找到了语言的多义性的认知依据。

四、结语

伴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时代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和认知范围也在逐步拓展。正是由于这种变化,词的意义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和意象图示理论,并结合原型词义分析实例,对词多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进行了粗浅的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人类认知领域的深入,一词多义现象会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为文化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束定芳.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李瑛,文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外语研究,2006(3).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张宁(1990-),女,吉林梅河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多义范畴隐喻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试论成都方言的社会称谓语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锦瑟》赏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好+谓词性成分(V/VP)”的组合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