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媒与沈从文乡土文学

2016-12-06

长江丛刊 2016年27期
关键词:湘西沈从文乡土

高 俐

大众传媒与沈从文乡土文学

高 俐

沈从文作为一名著名的文学作家,在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不断更替变换下,经过了历史与文化,城市与乡村,乡情与理性的冲突成为了一代乡土文学大师。乡土文学能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领风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作者的人生经历还是生长环境,尤其是当时情况下大众传媒对乡土文学的影响不容小觑。大众传媒是联系着作者与外界之间的媒介,也为作家的作品提供了展示的场所,大众传媒对沈从文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大众传媒 沈从文 乡土文学 创作影响

沈从文作为乡土文学方面杰出的文学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在作品中融入的情感,充分地利用了大众传媒的特点,无论是文章中情节的发展还是文章中的环境设置,大众传媒都是影响沈从文乡土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他在乡土文学中运用具体的语境,运用了传媒的各个元素,与大众传媒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大众传媒也成为了作家与读者之间传递信息的纽带,从而逐渐的拉近了乡土文学与社会之间的距离。

一、沈从文乡土文学的创作轨迹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沈从文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从小参军成为了一名军人,但是几年之后脱下了军装来到了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却因为没有钱只能在北京大学做旁听。“1924年起,他的生活开始发生了改变,他的作品出现在各种报纸当中,从此开始了他乡土文学的创作”[1]。

他基本就与乡土文学紧紧相连,在长达二十几年的岁月中,沈从文已经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乡土文学作家。根据沈从文乡土文学作品的分析,沈从文并不是乡土文学学派里写农村生活和农民疾苦的那一派,他写的大多是乡土之间的田园风光,乡土的灵魂,和最单纯的情感。沈从文笔下的乡村山寨安静祥和,四周的景色仿佛与乡村形成了一副绚烂的山水画,而乡村中的人文情感却又成为了另一种风格的风俗画,人们置身于画中,但是却又超出了画纸。在这种宁静的小乡村的爱情,也令人感慨。例如:作品《边城》中的翠翠,她的爱情观就是那么单纯和美好,从不受到外面纷扰的世界一丝丝的打扰,有着城市喧嚣中成长的少女所没有的清澈和美。“在沈从文的笔下,每一草一木、一花一物,都是那么的充满了灵性,动物会做梦,植物会聊天,大自然中所有的个体都成为了天赐给整个乡土世界的美”[2]。

沈从文乡土文学的主题是“人性”。但是沈从文却又不是通过乡土风情的人性来逃避现实中的纷纷扰扰,他歌颂了美丽,却也没有忘了现实中的麻木。

新时期的乡土文学写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作家的乡土文学作品中也有着沈从文的影子,“他特有的空灵、清澈,有着不一样的乐观明朗”。

二、大众传媒环境下沈从文的乡土文学

(一)展现了地方风俗美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中,着重的描写了家乡的风景和习俗。湘西这个美丽的地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在湘西有着独特的地方风俗,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有着独特的吊脚楼、古老的碾坊,还有这风俗迥异的山寨和美丽的白塔。“在作者笔下都成为了最具有特色的画卷,无论是拉纤的男子,做家务的女子,还是单纯幼稚的孩童,都在作家笔下成为了异族风情的主角”。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还有着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例如:《边城》中,湘西这带过端午节的场景,赛龙舟,击鼓,和抓鸭子比赛,这些活动好像通过作者的笔真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体会到了古朴之风。

(二)展现了自然人性美

在外界看来,湘西的某些风俗习惯是十分丑陋的,但是在人们眼中丑陋的现象,在沈从文的手中也变得优美。虽然他自己亲眼目睹了很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但是通过文章沈从文写的全都是他眼中的人情美和亲情美,这些作品可以使他在精神上得以满足。“因为初到北京遇到大城市的冷漠,使他更加怀念和眷恋乡土生活,那是一种充满人性美的作品,乡土世界的丰富多彩是对现实世界的丑陋加以美化”。

脾脏是人体内最脆弱的器官,也是最容易受到损伤的器官,尤其是闭合性的腹部损伤患者,大约有20%至40%的患者会出现破裂[1]。此次就我院的48例闭合性外伤脾破裂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患者对研究的效果表示满意,我们根据临床研究开展了以下报道。

(三)展现了主观与客观的审美论

沈从文笔下的作品对乡土社会的审视可以分为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着重的强调了历史文化、乡土风情、理性与感性,还有城市与乡村的对比。经过了作者主观与客观的双重审视和当时社会的局面,沈从文对湘西社会的政治现状有了很大的了解,他觉得国难当头,“作为有志之士必定要报答国家,这一系列的经历,也让他感受到了湘西这个城市对国家重建的意义”。

三、乡土文学对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

(一)文化的传承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看作是沈从文乡土文学的起步阶段,时间大概在1923年之后的三年左右,本来想要逃离家乡困苦的生活环境来到北京的沈从文,却因为到了城市难以融入到城市中而选择让自己的精神回到最初的故乡。思绪已经飘回了故乡,儿时美好的记忆被重新开启,湘西那美丽的景色也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沈从文的面前,沈从文开始用手中的笔,写那温暖的家庭生活,写那些单纯而又美好的少年时代,还带着自己那段传奇的军旅生活。

这时的沈从文,笔下描绘的是丰富多彩的湘西,他的家乡是他乡土文学的一个大的“素材库”。那段时间沈从文作品中的湘西是一副和谐美丽,清新淡雅的风景风俗画,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令无数度过他这段时间作品的人产生了对湘西的向往和崇拜。唯一的一点小缺陷就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带着一点他现阶段所经历的事情的影子,美丽的风景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一个被生活所迫,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因为生活的困苦而看到忧伤。

落魄的沈从文每天都过着饥饿的日子,食不果腹,又没有学校肯收留他,在生活所迫的情况下,沈从文拿起了手中的笔,开始写东西赚稿费。1925年,经过徐志摩等人的大力帮助下,沈从文的作品终于在《晨报副刊》上得到了发表,文章发表后,人们通过报纸知道了有这样一位已写乡土文学为主的作家,叫沈从文。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晨报副刊》、《现代评论》、《晨报》、《语丝》等刊物都开始刊载他的小说,也就是说,沈从文通过大众传媒打开了他在文坛的一条创作之路,逐渐的完成了他创作的第一个阶段。

(二)开启了文化研究的新视野

而后,沈从文去了上海,与胡也频、丁玲一同创办了《红黑》杂志社,主要从事的也是文学创作和文学出版工作。1930年后,沈从文先后出版了二十多部作品集,代表作《石子船》、《月下小景》等。1933年,沈从文与杨振声合编了《大公报·文艺副刊》。顺应当时社会的政治局面的影响,很多刊物开始南迁至上海,这时,出现在沈从文身边的《小说月报》开始刊登沈从文的文章,沈从文还写了著名小说《边城》,这不但是中国文学史上牧歌小说的代表之作,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沈从文来到上海之后,生活情况得到了好转,这时的沈从文已经不再是那个刚到北京的穷青年了,也渐渐的从写自身经历的创作中摆脱,开始用文化的视角看待世界,受当时时代的影响,沈从文的文章也开始带有讽刺的意味,这时的他已经不是单纯的通过财富和权势来批判社会的不公,开始直接对社会制度进行批判。对乡土文学方面也不再是单一的写景色和风俗,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的生活,也可以看到比之前更加细致的情节,通过了环境的描写,对文章中湘西社会的美进行渲染。

经历得多了,沈从文开始找到了都市生活和湘西的文化切入点。认为对都市来说,湘西世界的存在是一种理想的“仙境”,而对湘西世界而言,我们所生活的都市中充满了病态。沈从文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情形下的十分鲜明的立场,无论是社会立场和文化立场。沈从文开始在创作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学风格。

(三)历史与现实相互对比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沈从文的文章逐渐减少,但是沈从文的文学思想内容和文艺观念开始发生了改变。在这一阶段的沈从文,创作是带有理性的,选择是理性的。在为读者呈现充满田园风光的湘西世界的同时,也体现了沈从文对社会和文化的批判。在这一阶段的沈从文,并不是单一的通过文学体现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美好,而是开始通过文化来对社会宣传新文化运动。

随后,他又重新回到湘西研究湘西独有的文化历史,通过现阶段的情况与湘西的历史相互对比。开始写一种风格不同的文章,例如:散文集《湘西》。通过文章我们不难发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着重的描写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叙述十分相近,他并不仅仅想要通过手中的笔来使外面世界的人对湘西产生向往的情感,还希望通过历史与现实相互结合,使统治者们认清现在的事实,找出存在的问题,共同治理湘西。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沈从文的乡土文学的创作过程与我们身边的大众传媒息息相关,没有大众传媒作为媒介,沈从文也很难将自己的作品带给读者,有了大众媒介的推动,才有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开端,经历了沈从文自身的文学素养进化,造就了一代乡土文学作家,大众传媒在其中功不可没。

[1]解志熙.“乡下人”的经验与“自由派”的立场之窘困——沈从文佚文废邮校读札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01):17~35.

[2]杜昆.文学与城市的纠结——以沈从文都市小说的创作和接受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143~145+158.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高俐,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湘西沈从文乡土
从山东到湘西,跨越千里的精准“滴灌”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乡土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乡土中国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沈从文《看虹录》及其小说现代化之实践
读《乡土中国》后感
湘西大剧院 艺华斋 日月坊装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