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对体育课堂的思考与建议

2016-12-05郑仁龙裘飞龙浙江省宁波市泗洲路小学3500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3500

中国学校体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纲要密度体育

郑仁龙裘飞龙(.浙江省宁波市泗洲路小学,3500;.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3500)

基于数据对体育课堂的思考与建议

郑仁龙1裘飞龙2(1.浙江省宁波市泗洲路小学,315020;2.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教研室,315020)

编者按:“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联盟小学组第七届研讨活动”以《技巧:多种形式的直体滚动练习方法》、《跑:直线跑的练习方法》、《排球:身体各种状态下的拍(击)球练习方法》3节研讨课及相应单元课时练习方法集中连续展示为载体,探讨了《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导下单元教学的构建与实施,并以8个点评视角进行专题评课的形式进行。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对3节教学研讨课进行了网络直播(视频点播观看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e082cf0102wkqg.html)。为了进一步扩大活动的效应,本期从《纲要》指导下单元教学的构建、单元教学中“技术、体能、运用”的课时分配、组合练习的设计方法及注意事项、课堂教学实录等方面进行专题组稿,以期通过本期专题,提升教师构建单元教学及看评课的能力,同时欢迎观看视频后针对相关问题进一步讨论并撰稿、投稿。

本届活动江北区着重从学生在课堂中的观察与练习方面入手,分成了4个工作组,其中3个小组各自带上1台摄像机,分别对3名学生进行了跟踪拍摄;第4个工作组带上2只Suunto运动表跟踪相应2名学生的心率变化,全方位收集相关的数据以便课后的统计分析。在学生的观察方面,负责小组主要从学生看示范、听讲解、讨论等9个方面采集数据信息;在学生的练习方面,则主要从课堂中提炼出学生有效的练习行为,然后进行整理、统计,计算出每堂课每个阶段的练习密度与学生生理负荷指数。最后针对4组收集的不同样本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思考。

一、学生在课堂中的练习行为表现

(一)3节课的用时统计

3 节课(第1节课:《技巧:多种形式的直体滚动练习方法》;第2节课:《跑:直线跑的练习方法》;第3节课:《排球:身体各种状态下的拍(击)球练习方法》)各部分用时统计(见图1)。(注:数据都是3个摄像组对应的3个样本的平均值,下同)。

图1 3节课各部分用时统计

3 节课都符合《纲要》中关于课的时间配比,分别是20%、70%和10%。

(二)3节课各部分的练习密度

1.3 节课各部分的练习密度比较

本文对3节课的各部分的练习密度(阶段学生练习时间/阶段耗时)进行比较(见图2)。

图2 3节课的各部分的练习密度

2.3 节课的综合练习密度对比

3 节课的综合密度对比(见表1)。数据显示,3节课练习密度都小于50%。这3节课都是以体能为主的课,从教师对课的设计看,练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按照常规思维练习的密度不会太小。但是,为何数据统计出来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表1 3节课的综合密度对比

二、学生在课堂中的观察行为表现

由3节课的练习密度统计看出,学生的非练习时间都超过了练习时间,学生除了练习所花费的时间之外,其他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些时间对课堂练习密度一定会有影响。因此,追踪收集学生的非练习行为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对学生非练习行为时间进行统计,发现学生的非练习行为所耗费的时间较多(见表2)。

表2 非练习行为时间统计

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对学生在课堂中的非练习行为时间中的各种表现进行归类,有的属于有效行为,有的属于无效行为,有效行为包括了看示范、听讲解、讨论、观察同伴、组织调动、保护与帮助等,而无效行为则包括讲空话、发呆、小动作等(见表3)。

三、思考与建议

(一)教师精选讲解示范

从3节课的统计数据来看,第1节课讲解示范共用时15分87秒,第2节课讲解示范共用时19分33秒;第3节课讲解示范共用时17分58秒。他们的共性是,教师的讲解示范出现的次数过于频繁,一堂课甚至出现几十次,像这种以体能为主,且学生操作起来简单的课型,只要教师在学生练习时稍加指导就可以解决,没有必要像走程序一样再做详细的讲解示范和展示,只要在课前稍作调整,把节省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练习中不断体验与巩固。

(二)教师精心设计练习

表3 有效行为与无效行为时间统计

根据《纲要》中对一堂课练习密度的要求,虽然不是指每节课都必须做到,但至少对以体能为主的课,对于练习密度的要求还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和细心准备。从数据统计来看,3节课的练习密度分别是:第1节课为34.70%,第2节课为39.41%,第3节课为46.80%。

第1节课中,尽管布置了4个练习场地,4个小组循环轮换,但每个场地在使用上受到教师要求的限制,利用率其实并不高,个别场地的布置也过于狭小,而实际活动空间完全是有条件展开的。因此,建议教师把活动场地适当再扩大些,练习的组数再增加点,学生练习再跟紧点,那么学生等待的时间就会减少。

第2节课是跑的内容,虽然学生分组较多,但每次练习的距离短,停顿时间较长,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假如适当加长跑的距离,规定次数或规定时间来增加练习的频率,减少停顿时间,效果应该会更好。

第3节课中练习的形式多样,但每种练习的时间和次数却不多,同样给学习的效率打了折扣,虽然在学生绕着垫子往返触球的练习环节中练习效率较高,但短时间高强度的练习是违背小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的,这种仅仅为了达到练习密度要求而设计的练习形式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三)关注学生非练习时间

非练习行为分为有效行为与无效行为两种,有效行为一般指学生在非练习状态下,有意识地观察、思考教师或同伴的言行,以促进其掌握知识技能的一种行为。反之,则是无效行为。

3 节课的统计数据显示,非练习行为,第1节课为26分7秒,第2节课为24分4秒,第3节课为21分23秒。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非练习行为占用了教学时间是导致3节课练习密度均未达到《纲要》要求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对课堂效率的有效把控。数据表明,3节课都有相同之处:

1.教师多余的讲解示范太多。如第1节课,教师在每次分组轮换时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讲解示范,而其实学生对练习的方法都非常清楚,学生需要的是更多的实践体验。第2节课和第3节课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2.学生练习时等待的时间太多,这也给学生的无效行为提供了空间。在第1节课中,4个小组第4次轮换后要求学生以往返接力的形式展开练习,这势必造成后面学生的等待时间,其实第4次轮换对学生来说,这一次的练习也是第一次尝试,根本没有必要改变原来的练习方式。而在第2节课中由于学生每次练习较短,停顿次数较多,势必给学生提供了无效行为的时间。同样,在第3节课中也有此类的问题存在。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能让教师们更好地反思练习设计、密度安排、学生非练习时间的任务布置等问题。笔者认为,数据分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是课堂评价的趋势,值得在教学研究中加以推广。

猜你喜欢

纲要密度体育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我们的“体育梦”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