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加急性肝衰竭不同转归患者体温变化特点及护理对策

2016-12-02陈勇妮王丹菊潘红霞

大众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病房体温住院

陈勇妮 王丹菊 潘红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慢加急性肝衰竭不同转归患者体温变化特点及护理对策

陈勇妮 王丹菊 潘红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目的:明确慢加急性肝衰竭不同转归患者体温变化特点,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收集11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死亡患者5例,出院患者6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转归患者体温随住院时间的特点。结果:在住院第8天左右,死亡组患者体温升高,与出院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51,P<0.05)。护理对策:要进一步提高护理级别,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将陪护人员作为预防感染宣教对象。

慢加急性肝衰竭;体温变化特点;护理对策

慢加急性肝衰竭最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短期(2~4周)内出现严重肝脏损害,临床上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1]。在我国 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最为常见[2],本病已是肝硬化患者重要的临床致死转归[3],其有别于无慢性肝病基础的急性肝衰竭,又与慢性肝衰竭的预后不良存在差异[4],因此在临床上有不同于二者的治疗策略,在护理方面也有针对本病的关键护理环节。

体温是反映人体生理状态的指标之一,体温过高即发热是常见体温异常表现形式。发热是发热因素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性致热原产生并入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常见的发热激活物为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目前,就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体温变化规律还未见文献报告,当然对患者体温变化的护理对策也鲜有描述。本研究收集了11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现将其体温变化规律和相关护理策略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例患者均来自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患者诊断均符合肝衰竭诊疗指南[1],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在35~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6±5.47岁。

所有患者均要求绝对卧床休息,保障每日给足能量、液体和维生素,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凝血功能,促进肝细胞生长,调节肠道微生态,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若血清HBV-DNA阳性,即予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有条件的患者每7d行一次血浆置换术,11例患者中2例出现重度肝性脑病、2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1例因细菌合并真菌二次感染救治无效死亡,最后6例患者肝功能恢复到代偿期,成功离院。

2 体温资料收集与管理

入院时详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每天记录体温变化情况,连续记录21天,每天时间点为6、8、12、14、16、18时,评价指标以每日最高体温为代表,采用双份数据录入形式以确保录入质量。

3 病例分组与统计运算

将死亡患者设为一组,剩余患者作为另一组,所有数据处理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完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转归患者体温随住院时间的特点,进一步比较不同转归患者的体温在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若 Mauchly球形检验P<0.05,则采用Greenhouse-Geisser进行校正,以P<0.05定义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不同转归患者体温随住院时间变化特点

11例患者体温变化情况如图 1,入院时全部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发热,在入院期间逐步趋于正常,但在住院第 8天左右,死亡组患者体温升高,且持续保持异常,从体温波动曲线看,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

图1 11例患者体温变化情况

4.2 不同转归患者体温在住院第8天至14天变化情况

对两组患者第8天至14天的体温情况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表1,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体温与出院组患者体温不同存在统计学差异(F=17.451,P<0.05),根据专业知识分析死亡组患者体温在此期间明显高于出院患者。持续体温增高是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因素之一。

表1 不同转归患者体温在住院第8天至14天变化情况

5 讨论

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极为复杂[5],业已证实由某些因素导致免疫系统诱发的过度炎症将加重肝衰竭病情进展,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将明显提高[6],本研究也发现所有死亡病例无一例外的出现发热,且同一时期与出院患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意义,可见持续体温异常是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不良转归的重要危险因素。感染性发热是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主要类型,体温是反映机体炎症程度的重要参照,由此在本病的护理中针对患者的体温变化及防护感染方面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在制定护理计划时应在如下几个方面给予严格执行。

5.1 加强体温监测,提高护理级别

所有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一旦诊断成立,若有条件可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 24h连续护理监控。若在普通病房,护理级别应提升为一级护理,当值护士应重点注意此类患者,要求每15~30分钟要求巡回观察一次病人情况,观察病人神志、呼吸、脉搏、血压、血样饱和度等指标变化情况,记录全天24h体温变化情况。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反馈,早明确,早干预,早截断。护理团队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制订出护理计划,

5.2 控制病房环境,加强基础护理

所有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均应转入单独病房,防止病人间交叉感染,病房定时通风,温度控制在23℃左右为宜。每日晨间护理后,可使用含氯消毒液拖地,并擦拭病房门把手、床头柜、、椅床等室内物品。要求病房空气清新,环境整洁,病房内不容许放置鲜花等植物,卫生间的卫生需要特别注意,垃圾需及时清理。每日进行清洁卫生监测,每隔 3天紫外线消毒空气,每次1h。

重视基础护理,手是传播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7],在进行一般操作时手上遭受细菌污染数量一般为 103-105CFU/cm2,若进行相关侵入性操作则手污染的细菌数量更多,应严格按照 6 步法进洗手以确保洗手的效果,同时在各项护理操作前严格执行手消毒。凡进入病房的医护人员须戴口罩和手套,进入病房的人数要收到严格限制,预防可能出现的交叉感染。

5.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潜在的高危感染灶

医护操作器械要严格执行消毒工作,确保灭菌物品可有效使用。对可能使用到的雾化器与呼吸机等重点侵入性操作设备,需要按照规定进行灭菌和消毒。呼吸面罩和雾化吸入器管道及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推荐使用一次性用品,防止因为操作设备消毒不力而导致感染发生。另外供氧系统末端的流量表与湿化瓶衔接处、湿化瓶衔接处与吸氧管衔接处均是细菌易滋生处,有必要进行每日消毒并更换湿化瓶及无菌蒸馏水。

医护人员在进行相关医护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括标准洗手、佩戴口罩和手套等,特别在一些侵入性操作方面更是如此,比如腹水引流、留置尿管、股静脉置管等。预防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潜在的高危感染灶是本病护理的一大核心,腹部感染、胆道感染、肺病感染、置管相关性感染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当中较为常见,因此护理时应格外留意,注意腹部症状,保持大便通畅,加强口腔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如有置管应加强相关部位的消毒与防护,预防置管相关性感染。

5.4 将陪护人员作为预防感染宣教的重要对象

在重症ICU病房,家属的陪护受到严格控制,陪护人员和探视人员是外源性细菌污染的重要途径[8]。在肝病普通病房,因条件限制尚不能进行一对一护理,留陪护人员是必要的,但对于探视人员要进行严格限制,并规定探视时限,对于陪护人员要重点进行预防感染宣教工作,包括规范洗手、正确喂食、减少出入病房等。目前在普通病房对于陪护人员预防感染的宣教工作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不属于专业护理的范畴,可以说是护理的细微之处,但细微之处对于规范化护理来说也应涉及,因为很难知晓此护理的细微之处对疾病预后的影响程度。

综上,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死率较高,11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救治无效死亡,死亡患者在住院期间均出现发热,且持续不能改善,这与出院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持续不能改善的发热多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在护理方面如何预防此类患者因感染引起的持续发热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关键,必须在每个护理环节严格把关,但目前还没有针对本病规范法的临床护理路径,制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护理路径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炎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肝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6):643-646.

[2] 曹常安,邹正升,李保森,等.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6,23(2):96-98.

[3] Kim TY, Kim DJ.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J]. Clin Mol Hepatol,2013,19(4):349,59.

[4] Catalina M V, Ibanez L,Banares R.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 new concept for a classic complication[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4,37(4):229,32.

[5] 郑盛,杨晋辉.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肝脏病杂志,2012,4(3):61-64.

[6] Foreman MG,Manino DM,Moss M.Cirrhosis as a risk factor for sepsis and death: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Hospital Discharge Survey[J].Chest,2003(124):1016-1020.

[7] 许秋兰.标准预防技术在外科护士职业防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4):36.

[8] 甘燕玲.重症监护室患者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天津护理,2012,20(5):346-347.

The temperature change with different prognosis of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 and nursing strategies

Objective: to clear the temperature changes in different outcome of the patients with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 and to develop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11 cases of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 patients, 5 patients died, 6 patients with, using 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analysis comparison according to the outcome of the patients temperature vary with the duration of hospitalization. Results: at 8th day in hospital, death in the group of patients with body temperature increased and discharged patient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17.451, P<0.05).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level of nursing care, strengthening basic nursing, 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aseptic operation, will accompany personnel as infection prevention education object.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nursing countermeasure

R364;R471

A

1008-1151(2016)07-0089-02

2016-06-11

陈勇妮,女,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士。

猜你喜欢

病房体温住院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妈妈住院了
更正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