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尽显苍生

2016-12-01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6年11期
关键词:流民妇女战争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人用一幅画扳倒了当朝宰相,知道是谁吗?这就是北宋进士郑侠,他把逃荒的农民绘制成《流民图》并上奏宋神宗,让身处深宫之中看惯了锦上添花的皇帝看看从未见过的颠沛流离的老百姓,从而成功罢免了当朝宰相王安石的职位。而在近代,也有一位画家,也创作了一幅《流民图》,他将由于战乱而流转离散的难民刻画得淋漓尽致,用浑厚有力的笔触倾泻了对战争的愤怒以及对正义和和平的呼唤。这位画家就是现代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先生。

高2米,长约27米的《流民图》,将人物形象的描绘转变为对战争侵害者的控诉。作品由右至左依次展开,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他满脸无奈。在他身旁,有一位卧地不起、命在旦夕的老者,围着他的是四位妇女和一位牵着毛驴的逃亡者,其中两位妇女正抱头痛哭着,也许那位老者已回天乏术。再往下看,那是一位扶着铁锄的青年农民以及面对死亡惊恐万分的妻子和女儿。在他们的身后还有一位年轻妈妈正哄着受惊的孩子。紧接着我们似乎又依稀听到早已远去的哀号,那是从一位紧紧抱着死去女儿,悲泣至极的母亲那儿发出的。在空袭中有紧捂着耳朵的老人,扭抱在一起、仰望着天空,露出无助眼神的妇女和儿童。继续往下看,是垂死的人,饥饿的儿童,受伤的工人,失去土地的农民,盼望亲人归来的城市妇女和弃婴……通过对100多位躲避日机轰炸、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无家可归者的塑造,通过一个个满面愁容、疲惫不堪、倒地而息的人物群像的刻画,直观再现了由侵略者造成的惨不忍睹、饿殍遍地、生灵涂炭的人间悲剧。真所谓“残尸漫山野,千里无鸡鸣。霜骨映寒月,视之裂人心”!

如此惨烈的战争,是在什么时间?这是你最想问的,是吗?

不错,这幅画描绘的正是抗日战争,完成于1943年。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将中国人民推进了苦难的深渊,每天都在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中恐惧着,日本的血军屠杀,随时伴随着饥饿、逃亡、丧命。面对这些,蒋兆和无法平静,国破家亡的耻辱、妻离子散的担忧再也无法让这位热血男儿忍气吞声,他在日本鬼子践踏下的北平,义无反顾地拿起画笔开始了巨幅画卷《流亡图》的创作,用艺术语言向世界爆发出一个民族的哭诉与呐喊。

1953年《流民图》在上海发现,已腐烂不堪,仅存半卷。所幸的是,为防不测,蒋先生洗印了50套《流民图》全卷照片,才使作品得以流传下来。这幅作品并非以故事情节为线索,而是以人物组图的方式表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流亡的状态。那哪个部分才是主题的核心?在上半卷接近画面黄金分割的部位,虽然只占很小的画面,只画了几个妇女和一个捂着耳朵的老人,但是细心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画的是躲避敌机轰炸的场面。这是此画的精髓。如果把这一段拿掉,画面上只有逃亡的人群,但是因为什么逃亡?因为战争?还是因为水灾?不清楚。这显然是关键的一笔。一副副呆滞的脸庞,一双双惊愕的眼睛,一个个失魂落魄的身影……它仿佛让我们听到了敌机向下俯冲时的轰鸣声;炸弹落下时难民们的恐慌声以及爆炸声……

《流民图》的构架是建筑在西方明暗塑形基础上的,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线描,把中国画的“神似”与西画的“形似”有机结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在战乱中的中国,如此手无寸铁却遭受惨痛侵略的穷苦民众就这样站在你的面前,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悲剧。

蒋兆和除了《流民图》之外,还有《卖子图》《卖小吃的老人》《阿Q像》等优秀作品。就这样借他手中的秃笔,真诚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真实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如果说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是通过描绘农民日常生活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与圣洁,那么蒋兆和就是通过颠沛流离的生活表现劳动人民的凄凉,让每位欣赏者切实体会到现实社会中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并以此传达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人类至善至美的人性。诚如蒋先生所说:“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惟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

猜你喜欢

流民妇女战争
铁器、流民、粮食农业经济学
英国16世纪圈地运动备受关注的原因
东晋初期的流民现象及其影响
当代妇女的工作
象牙战争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流民和农民起义之关系及反思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战争
妇女的脚变大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