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丘陵区苹果园水肥土改良技术集成应用研究*

2016-11-29杨永春宋海江高文斌李延瑞杨佳妮王文凯

甘肃科技 2016年18期
关键词:苹果园水肥延安

杨永春,王 斌,李 龙,宋海江,高文斌,张 凯,李延瑞,杨佳妮,王文凯

(1.延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陕西 延安 716000;2.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3.洛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洛川 727400)

黄土丘陵区苹果园水肥土改良技术集成应用研究*

杨永春1,王 斌2,李 龙1,宋海江1,高文斌1,张 凯1,李延瑞1,杨佳妮1,王文凯3

(1.延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陕西 延安 716000;2.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3.洛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洛川 727400)

研究利用技术集成改良苹果园水、肥、土的效果;应用园地生态循环节水施肥技术模式、水肥灌溉一体化节水模式、穴施肥水与覆盖技术模式进行试验示范;通过微滴渗灌、绿肥种植、五位一体、穴施肥水等取得了改善苹果园肥、土、水的明显效果;文中几种模式的应用完全可以实现苹果园肥、土、水的改良目的,值得推广应用。

水肥土改良;技术集成;应用研究

近年来,延安苹果大名远扬,销售于世界各地,在当地农民收入中也占到了60%以上,在当地的农业财政收入中也是重中之重。全市现有苹果面积22.67万hm2,正在实施“南提北扩”战略。但果园土壤的肥、土、水因素越来越成了延安苹果优质高效的限制因子。为此,必须正确分析延安市苹果园土壤质量现状,必须应用创新思维方法,运用现代科技和手段加强苹果园土壤质量建设,为苹果生产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苹果产地生态环境优越。各项气象指标均在苹果种植最适宜区范围内,空气二氧化硫、空气氮养化物、水总汞、水总砷、水总铅、水氟化物、土壤汞、土壤砷、土壤铅等9项环境质量指标都小于国家标准限量值。加之光照充足,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富含钾钙,成为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之一。然而,随着“四项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苹果产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苹果园土壤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

1 延安苹果园土壤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土壤有机质偏低

有机物质含量高低决定土壤的基本性质。经对洛川县519个苹果园土样分析,全县苹果园0~4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0.905%,这在全市苹果主产县区是最高的。据监测,全市土壤有机质分布态势是:南部塬地果区土壤有机质0.70%~0.90%,东部残塬地果区0.65%~0.80%,中北部丘陵地果区0.60%~0.70%,均没有超过1%大限。土壤有机物质偏低,说明土壤能源储备不足,活力不强,造成土壤微生物活动繁衍较弱,土壤结构难以改善,保肥、保水性能降低,养分供给不及时,最终影响优质苹果生产。

1.2 土壤养分低下

土壤是果树养分供给的源与库。土壤养分的丰缺直接影响树体的生长发育和果品质量。据多年监测,我市南、东与中北三个果区土壤养分含量分别为:全氮 0.070%~0.075%、0.060%~0.070%、0.055%~0.060%,速效养分除速效钾外,均处于中下水平。总的趋势是,南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北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苹果产量与效益的提高,重氮、磷,轻钾、微(肥)的施肥习惯,导致南部一些果园土壤速效钾急剧下降,被誉为富钾的黄土转向钾素缺乏,部分微量元素如铁、硼、锌、钼等也显得不足,开始出现生理性病害[1]。

1.3 土壤水严重亏缺

干旱是延安苹果生产的一大障碍因素。降水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匀,干旱胁迫土壤养分的释放与施肥效益的发挥。据对宝塔区柳林镇8龄红富士苹果进行水分供需测定,2001年苹果年生长周期耗水527.23mm,而降水量为463.6mm,短缺63.92mm,相当一场大雨。苹果树在6、7、8月份,耗水强度分别达到4.93、3.96、2.13,土壤供水量与耗水量差距较大。据土壤水分测定,宝塔区黄绵土田间持水量为226.9mm,凋萎湿度55.60mm,1m土层内有效水只有171.3mm。洛川塬区粘化黑垆土果园有效水:0~40cm64.5mm,0~60cm97.6mm,0~80cm132.5mm,0~100cm172.8mm,0~200cm353.4mm。对于根深叶茂的苹果树来说,土壤储水显然不足。

延安大部分土地处于半干旱区域,表现在:

(1)自然降水偏少。全年平均降水量仅540多mm,东部黄河沿岸与白于山区降水量只有450~490mm,降水较多的南部地区常年也不到600mm,很难满足农作物与果业生产的需要。

(2)降水年际变幅大。年际间大体变幅在15.0~20.9%,常造成冬春、春夏、春夏秋连旱,旱灾严重年份果业大幅度减产,给农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湿润度(K=R/E0)偏低。延安及其以北小于0.5,为半干旱地区;甘泉以南为0.5~0.6,为半湿润地区。

(4)土壤储水严重不足。据测定,南部的粘化黑垆土0~100cm土层内,田间持水量为258.9mm,凋萎湿度86.1mm,有效水172.8mm;0~200cm,田间持水量530.9mm,凋萎湿度177.5mm,有效水353.4mm;北部的黄绵土与绵沙土土壤水分亏缺更加严重。果树作物常因土壤干旱,影响土壤有效养分的利用和肥效的充分发挥。历年来,延安区域的降水偏少,土壤水分亏缺,干旱胁迫,使施入田间的肥料不能充分发挥其肥效,造成肥料的浪费与流失,既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也增加了有效养分的流失,对土壤环境形成潜在危险。据西北水保所在宝塔区,连续三年对8龄红富士苹果树进行水分供需测定,苹果生长发育年度耗水527.23mm,而年内降雨量为463.6mm,尚差63.63mm。加之降水分配不匀,特别是6、7、8月份,正是苹果耗水高峰,其强度达到4.93、3.93、2.13,对土壤水分要求特别敏感,提高土壤储水与补水效果也十分明显,对提高肥料与水分利用率也是关键生育时期。采取补水措施,水分利用率比对照高出12.75个百分点。

2 苹果园土壤结构和养分现状

通过多年实践与探索,我市在果园土壤改良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包括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的间作套种,豆科作物与油菜等轮作,可实现不同物种间的养分与交换,产生的养分在作物间循环;农作物秸秆还田,使上茬作物秸秆成为下茬作物提供的养分;农田养殖,使动物粪便成为养地用地的肥料;坡地保护地栽培,使土壤养分和水分可以更多地在林地、果园和梯田中循环利用;施肥控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施用缓释肥和精准化农业等措施,控制肥料使用时间和使用量,减少养分投入和流失,控制面源污染,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循环比例。

但据多年监测,延安市南部、东部和中北部3个果区土壤养分含量分别为:0.070%~0.075%、0.060%~0.070%、0.055%~0.060%,除速效钾外,速效养分含量均处于中下水平。总趋势是,南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北部。随着苹果产量与效益的提高,重氮磷轻钾微(肥)的施肥习惯,导致南部一些果园土壤速效钾急剧下降,被誉为富钾的黄土转向缺乏钾素,部分微量元素如铁、硼、锌、钼等的含量明显不足,开始出现生理性病害。就以洛川果园为例,我们对延安典型的洛川县苹果园近年土样分析,全县苹果园0~4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0.905%。土壤有机质分布态势是:塬地果区0.70%~0.90%,东部残塬地果区0.65%~0.80%,中北部丘陵地果区0.60%~0.70%,均没有超过1%。土壤有机物质偏低,说明土壤能源储备不足,活力不强,造成土壤微生物活动繁衍较弱,土壤结构难以改善,保肥保水性能降低,养分供给不及时,最终影响优质苹果生产。果园的土壤制度目前主要以清耕制为主,培肥体系尚未全面建立,造成果品内在质量有下降趋势。

3 适合苹果园水肥土改良的技术集成模式

3.1 (果园+沼气池+水窖+养畜+绿肥)──园地生态循环节水施肥技术模式

该模式是在果园构建绿肥(果园)、养畜、沼气、水窖(水井),形成果、沼、畜、肥、窖五位一体,相互结合,循环利用,以生产绿色有机产品,促进果菜产业有效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现代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

(1)能解决园内用水问题。利用自然降水入窖储水,或抽提井水,饲养猪、羊或家禽;通过用水管网,对果园、菜园进行微灌,可直至植株根系土壤吸水部位;还可解决园内喷药与人畜用水。

(2)能解决有机肥问题。一是刈割直接翻压肥田。对增加土壤有机物质和有效养分有重要作用。二是作为家畜饲草,畜粪便直接入沼气池发酵,为园地提供优质有机肥料。

(3)能解决果、农、菜生活生产问题。沼气可供照明、炊用以及诱虫灯应用,窖水可作为人畜与喷药用水。

(4)可形成果园内部的物质与能量有效循环利用。

3.2 (水肥耦合)──水肥灌溉一体化节水模式

水肥一体化又称灌溉施肥。它是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将配兑成的肥料溶液输送到作物、果树的根部土壤,适时适量满足作物、果树水分和养分需求的现代农业新技术。其好处是:

(1)水肥同步,水肥相济,充分发挥水肥耦合作用。特别是肥料直接施到根区,减少了肥料与土壤的接触面积,以及土壤对肥料养分的固定,有利于根系对养分的直接吸收利用。

(2)随水施肥对提高作物生长发育,为作物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肥环境创造了条件。

(3)用肥使用方便。可根据气候、土壤特性、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灵活地调节供应养分的种类、比例及其用量,满足了作物高产优质的需要。

(4)微灌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微灌设施中的微灌器、滴水孔只有1mm左右,灌溉水只要有大于0.1mm的微粒就可能堵塞水孔。因此,无论是无机或有机微粒,如水中含有的沙子、微生物微粒,都可能造成灌水器的堵塞,甚至报废。微灌设备,一是一定要有可靠的过滤装置,二是要选好水质和肥料。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路径图

3.3 (肥水+覆盖)──穴施肥水与覆盖技术模式

穴施肥水,是针对苹果园一项补水补肥措施。延安土层深厚,为苹果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水资源短缺,大面积实施土壤直接灌溉是不现实的。群众创造的覆盖加穴施肥水技术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1)生物覆盖穴施肥水。在果树树冠外缘,开挖30~40×30~40×30~40cm相对灌水穴两个,分别灌水或清粪水30~50kg(有条件的可加入0.2%~0.3%的磷酸二氢钾)。等水分下渗后立即回填土壤,并用秸杆或杂草进行生物覆盖,覆盖厚度为20cm,以减轻土壤蒸发对水分的耗损,充分利用根系的趋水性能和强大的吸水动能,可保持果树的需水要求。

(2)生物覆盖与覆膜综合穴施肥水。三月上旬整理树盘后,从树冠边缘向内0.5m处挖深40cm,直径20~30cm的穴,盛果树可挖4个穴;成龄树一般为6~8个穴。将玉米杆、麦秸捆成30cm、直径15~20cm的草把,施入人粪尿或5%~10%的浸泡液,放入穴中。将有机肥与土2:1比例混合均匀填入穴中。如果不用有机肥,也可每穴追加100g尿素和100g过磷酸钙相应的复合肥,浇水覆膜。然后,在穴上膜面戳一个小洞,并用土封压,使穴面低于树盘。这样,只要下雨,树盘中的水分可循环注入穴中,如果长期无雨,春季每隔15d开小孔浇1次水,5月下旬至雨季可每隔7d灌1次水。每次每穴灌水4~5kg,进入雨季后可不再灌水。在开花前,春梢停止生长期或采收前后,向穴中追施尿素或其它相应的肥料,每次每穴50g左右。

目前,延安各地苹果园广泛推广的穴施肥水技术模式,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树冠下外缘,挖多个深30~40cm左右的施肥穴,将肥均匀随水(肥水)入穴,覆土填平。其穴可持续应用2~3年,若保护好些,应用时间更长。

3.4 (节水绿肥作物+节水品种)──果园种植节水覆盖物模式

推行果园种植三叶草、百脉根、草木犀、紫花苜蓿、油菜、大豆等养地绿肥作物,引进鼠茅草,发展果园自然生草等等这些绿肥作物覆盖,以达改善肥、土、水的状况。

4 推行苹果园水肥土改良工程

4.1 大力实施苹果园土壤质量提升工程

4.1.1 生物质肥料开发工程

一是秸秆覆盖,实行保护地耕作。将玉米、薯类、小麦与瓜菜秸秆、茎蔓,作为果园土壤覆盖材料,具有平抑地温,保墒增肥的功效。据试验,连续5年覆盖秸秆,果园土壤有机质提高1%~12%,土壤水分提高12%~15%。二是畜禽粪便经充分腐熟后入土肥园。三是精制有机肥应用。志丹县永丰复肥厂利用本县羊粪资源,生产的有机肥含有机物质达32%,三大要素达25%以上,为果园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源。四是林区沃土覆盖,可就近将采集的林区沃土覆盖果园。五是沼肥综合利用。据测定,沼渣含有机质39%,含氮1%以上,含磷0.72%;沼液速效养分也十分丰富。沼肥不仅是优质肥料,而且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据试验,连续三年施用沼渣,土壤有机质增加0.19%。洛川、富县、宜川等县利用沼液喷洒苹果树、灌根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4.1.2 生态果园工程

推行果园“五配套”生态模式,建设果园生草、畜舍、沼气池、水窖一体化良性生态果园,有效推进果园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转换,充分发挥系统内光、热、水、肥、气等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种植绿肥生草为果园土壤系统良性循环增加了新的活力。经我们对9种绿肥品种研究,认定豆科绿肥“白三叶”耐寒耐旱,茎蔓匍匐,适宜延安果园种植,经连续三年翻压,果园土壤有机质由1.01%提高到1.12%,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48、13和17mg/kg。

4.1.3 测土配方施肥工程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与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苹果树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与施肥方法。

4.1.4 节水灌溉工程

提倡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包括地膜(秸秆)覆盖,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洞穴灌式注入、拉水补灌,利用集水窖(池)和微灌设施都是很好的补水措施。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引水上塬(山)或打井取水,建成优质、高效果园灌溉系统。据西北农大在宝塔区柳林镇试验,苹果园冬灌定额36.7mm,水肥耦合效应最好;灌水量95.3mm,水分利用系数最高。

4.1.5 果园土壤质量监测工程

按照不同生态区域、不同地形地貌、不同肥力,建立果园土壤质量监测点,摸清果园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动态,研究不同土地类型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建立不同区域果园土壤质量基础数据库,完善果园土壤质量动态监测与预警体系,逐步建立果园土壤质量评价体系。

4.2 实施以适合旱塬苹果生产实际的土肥水管理技术体系

推行多元免耕覆盖技术,实施果园生草、间作绿肥和合理利用良性杂草,通过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和测土配肥等,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加快各项高新技术的配套应用,突出技术的集成效应和“果、畜、沼”循环经济特色。配套集雨窖灌设施,推行各种田园保水节水技术和肥水耦合技术。南部县区有条件的区域适当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1] 张义丰,王又丰,刘录祥,等.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研究进展与思考[J].地理研究,2002,(3).

[2] 黄占斌,山仑.论我国旱地农业建设的技术路线与途径[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2).

[3] 周振民.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苹果园水肥耦合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9,(2).

[4] 殷淑燕,黄春长.黄土高原苹果基地土壤干燥化原因及其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2).

[5] 刘贤赵,宋孝玉.陕西渭北旱塬苹果种植分区土壤水分特征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4,(3).

[6] 刘贤赵,黄明斌.渭北旱塬苹果园土壤水分环境效应[J].果树学报,2002,(2).

S661.1

延安市科技惠民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延安苹果园土壤改良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项目;项目编号:2014HM-02)延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黄土丘陵区退化农田质量修复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016KN-10)。

△ 通讯作者:杨永春,陕西宜川人,高级农艺师,E—mail:yawb19670815@163.com。

猜你喜欢

苹果园水肥延安
雅苒致力于推动水肥一体化
“水肥一体”新系统 助力增收有一手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苹果园能否丰产 秋季管理很重要
老苹果园更新改造的关键技术
一种半干旱地区苹果园贮水棒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水肥一体化”这么厉害!
浅谈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北方贫困山区的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