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016-11-29张凡胡永红段德罡

中国工程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秦巴山区旅游文化

张凡,胡永红,段德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 710055)

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张凡,胡永红,段德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 710055)

秦巴山区既是世界级名山和华夏文明发源地,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生态环境保护区和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区内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本文结合秦巴山区的文化旅游资源特点,顺应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秦巴山区突破发展的基本思路。在分析秦巴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基础上,文章明确了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以及空间布局,并提出了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秦巴山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DOI 10.15302/J-SSCAE-2016.05.007

一、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文化旅游产业是解决秦巴山区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

秦巴山区是我国14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数量大,生态保护压力大,需要突破思路,提出创新发展的策略、路径和模式解决上述难题。文化旅游是国家部署的带动脱贫致富的战略内容,秦巴山区通过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助于带动区内贫困人口就业、创业,从而有利于解决区内贫困问题。

(二) 文化旅游产业是推动秦巴山区绿色发展的突破口

我国历经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精神与文化的需求和生活环境、方式、内容与品质的追求将成为推动我国未来和秦巴山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国家战略,也是破解秦巴山区保护与发展矛盾的突破口。通过发展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可以融合带动多个产业与领域发展,也可推动依赖矿产资源性产业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

表 1 秦巴主要宗教遗存

二、秦巴文化旅游资源的重大价值

(一)秦巴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秦巴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1. 秦巴历史文化资源

秦巴山区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资源内容类型丰富,时间跨度大,覆盖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以巫山猿人、郧县人为主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存;以上古传说中的华胥古国为主体的上古地方文化遗存;以三皇五帝传说为主的上古华夏文化遗存;以各类古城、古战场遗址等为主的各个朝代历史遗存等[1]。

自距今200万年前的巫山猿人以来,秦巴山区就成为先民们活动的核心区域。夏朝成立标志着名义上的国家政权的建立,从此开始,秦巴山区始终在中原王朝的多种方式的掌控之下。隋唐之前,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位于其内,使得秦巴山区素来是中原王朝的核心经济区以及科技文化领先的中心地区,尤其是长安、洛阳、南阳、荆州、襄阳等地的发展更居全国之冠。但自五代十国乱世之后,在历史大背景的驱动之下, 秦巴山区逐渐失去了其政治中心的地位,主要剩下军事防卫的职能并承担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随着元明清大一统王朝的再次来到,秦巴山区的军事防卫职能也逐渐消失,并逐渐由全国的经济货运中心和粮食生产中心衰退为地区性的经济中心。

2. 秦巴地域文化资源

秦巴山区位于五省一市交接之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省市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在数千年的相互影响下,逐渐融合成为一种包含秦文化、巴蜀文化和楚文化等独特地域性文化在内的包容性极强的独特的秦巴文化。周边地域文化中对秦巴山区产生较大辐射和影响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类型主要有6类,分别为藏羌彝文化、巴蜀文化、三秦文化、陇南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等[2]。

3. 秦巴宗教文化资源

秦巴山区位于西域、西南边陲和中原交接之处,一直以来受到多种文化的共同影响,而且区域内山峦叠嶂、景色清幽、超脱凡世,自古以来就是佛道等宗教修行活动的重要区域。因此有佛教、道教各类形式的丰富的宗教遗迹,时间跨越各个朝代,类型多样,包括名山、石窟、佛像和寺庙等,其中武当山、华山、终南山等是知名度较高的宗教名山(见表1)。

4. 秦巴传统乡村文化资源

由于秦巴山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对闭塞的地理区位条件,使得当代的工业文明对其影响较小,其城镇化发展整体处于较低的层次,多数地区还保留着较为完善的传统民俗文化和传统物质空间形态,主要以大大小小的传统村落为载体,包括各类历史文化名镇、少数民族传统村寨以及大量的传统村落。秦巴山区传统乡村文化主要包括3个独特的核心内容:其一是独特的乡村布局形式和地域建筑形式;其二是仅在乡村地区保留完好的,能够代表本地域的诸多节庆、嫁娶、戏曲歌舞等非物质类地域性民俗文化内容,是地域文化在乡村层面的体现;其三是大量传统乡村所承载的历史背景,具体表现为各类传说、庙宇、遗迹等物质类或非物质类文化资源。

5. 秦巴隐逸文化资源

由于秦巴山区偏于一隅,远离中原战乱和世俗干扰,重峦叠嶂,环境清幽,因此自古以来都是中原人民逃难避乱、远离尘世、亲近自然的重要区域。此外,自夏商时期历经春秋战国、两汉隋唐直到如今,历朝历代都有无数逸士居于此处,或修道参禅,或采药养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依托自然山水、佛道文化和传统养生的隐逸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以终南山为核心的秦岭隐逸文化圈,以武当山为核心的江汉隐逸文化圈,以青城山、峨眉山为核心的蜀山隐逸文化圈,以及以大巴山区为核心的大巴山隐逸文化圈(见表2)。

(二)秦巴山脉的重要地位

秦巴山脉是世界级的文化名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龙脉和父亲山,是位居中国地理中心的文化圈或文化走廊,是华夏文明传播的通道和东西南北多种文化交汇融合之地,保存了较为典型和完整的人文生态环境,保存着多种文化形态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堪称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为特点的世界级的文化之山。在地球北纬37°线的世界名山中,秦巴山脉以其灿烂的辉煌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及独有的人类文明轴心的地位而享誉世界,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后发优势。

表2 秦巴山区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代表

(三)秦巴文化旅游资源价值极高

秦巴山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种类齐全,其中包含少数民族文化及各地地域特色文化,充分展示了秦巴文化底蕴的深邃,包含2处世界文化遗产、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43个中国传统村落、6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巴山区生态资源总量大、品位高、类型齐全、组合良好,具有奇特性、多样性等特征。秦巴片区内包含1处世界自然遗产、1个世界地质公园、40个国家自然保护区、61个国家森林公园、12个国家地质公园、11个国家湿地公园、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水利风景区。这些资源充分展示了秦巴人文资源的多样性,有利于秦巴山区更快实现打造世界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愿景。

秦巴山区是东亚史前人类和史前文化文明的发源地,是承载了数千年华夏文明发展的温床。秦巴山区内的历史文化遗迹涵盖了从史前到明清的各个历史时期,时间跨度大,数量丰富。秦巴山区是众多文化相互冲击融合的重要交流区域,包含中原、三秦、荆楚、巴蜀、陇南和藏羌彝共六类地域民俗文化,都以独具特色的民族地区历史和风俗体现出来,因此秦巴山区同时催生了多元文化发展的火花。

秦巴山区是我国具有文化与生态双重价值的世界名山。一方面,是华夏文明传播的通道和多种文化交汇融合之地,保存了较为典型和完整的人文生态环境,保存着多种文化形态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秦巴山区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和长江黄河分水岭,有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是我国多种生物的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更是我国南水北调中路水源涵养地。秦巴山区优越的文化地位与生态资源使其成为发展文化旅游、发扬华夏文化的沃土。

三、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一)战略思路

按照“一个核心理念,五大发展支撑”的发展思路指导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个核心理念:即围绕“国家中央公园群”,将秦巴山区作为整体发展为中国生态之源与居民游憩目的地;五大发展支撑:即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支撑”“生态保护支撑”“空间发展支撑”“品牌与产品支撑”和“协调合作机制支撑”五大支撑体系支撑秦巴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目标

基于文化旅游发展条件与诉求,以“秦巴”为品牌,以自然生态观光和人文揽胜为基础,以休闲度假和民俗体验为主体,以科考探险和体育竞技为补充,融生态化、个性化和专题化为一体,将秦巴打造为“国际性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国际性中国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内自驾探险旅游乐土”,集旅游、度假、观光、探险、休闲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目的地体系。依托秦巴山区独有的自然及文化资源,将其构建为中国国家中央公园群。

(三)战略重点

1. 国家公园体系建设

根据国内外国家公园设立标准,从资源条件、生态保育、开发条件及管理条件四个方面设立秦巴国家公园设立标准。在秦巴山区设立由自然型国家公园、文化型国家公园和文化景观型国家公园三种国家公园构成的国家公园体系,其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遗产归并为自然型国家公园;各类遗址地、纪念园、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遗产归为文化型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共同创作的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合并为文化景观型国家公园[3]。通过对秦巴山区已有资源的梳理与评价,选取15个国家公园作为试点(见表3)。

表3 秦巴国家公园试点

2. 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聚集产业要素,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开展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建设,聚集文化资源要素和文化产业要素,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4]。以本地文化元素为题材,以合作为方式,吸引高端创意创作人才,创造以本地文化资源为内容的符合当代人审美和消费需求的文化艺术作品,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

3. 文化旅游扶贫

构建秦巴山脉文化旅游扶贫体系,总结典型和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经验,把文化旅游扶贫作为环秦巴山脉文化走廊和文化保护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融合现代农业、美丽乡村、休闲养生养老、非遗开发和工艺美术与乡民合作社,营造外来人员与原住民共建的新农村,开发传统生产生活技艺,发展乡村作坊产业。

4. 旅游业发展

建设面向不同的群体与需求,发展多种业态、功能与模式的文化旅游。建立以交通为轴,以跨界跨地区为特点,以自驾为主要形式,从交通走廊、经济走廊、文化走廊结合的角度,设计旅游走廊,形成大环线、节点城市聚集和乡村旅游驿站多中心聚合的项链状形态结构。

(四)空间布局

1. 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秦巴山区内的历史、地域、宗教、村落、隐逸等五类文化遗存资源都可归纳入物质类文化资源和非物质类文化资源两类,根据其表现和推广形式不同,各自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和产业发展方式。较为适合秦巴山区的产业园类型为:依托特色地方文化艺术的产业型,依托悠久历史和博物馆群的博物馆型,以及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与庞大休闲需求的都市型。

2. 秦巴文化产业空间布局

秦巴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构成点、轴、面结合的旅游空间结构,即构建“1个核心、3个中心、4大板块、5条区域旅游发展轴、4条秦巴旅游精品带、多个支撑城市”的板块旅游空间结构。

(1)1个核心

将西安作为区域旅游带动的核心城市,依托西安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地位,为秦巴吸引客源,提供旅游服务人才、资金及政策惠及。

(2)3个中心

以汉中、十堰、达州作为秦巴旅游发展增长极,建设区域旅游服务中心,打造国际旅游精品小城。

(3)4大板块

破除行政壁垒形成陕甘川旅游板块、秦巴生态旅游板块、成渝旅游板块、豫鄂旅游板块。各板块内部牵涉不同地区资源整合与旅游合作,形成不同特征的旅游功能板块。

(4)5条区域旅游发展轴

鄂豫宗教与生态文化旅游带(神农架—洛阳)、陕川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带(西安—成都)、甘川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带(天水—九寨)、豫陕甘汉江流域生态旅游带(南阳—陇南)、陕鄂历史生态文化旅游带(武汉—西安),其功能是联系旅游重要节点,并构建秦巴旅游区域大通道及旅游产业集群带。

(5)4条秦巴旅游精品带

陇南川东自然旅游带(陇南—万州)、陕渝秦巴山水旅游带(达州—安康—西安)、丹江水山水生态旅游带(商洛—南阳)、二广高速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带(洛阳—南阳—襄阳)。

(6)多个支撑城市

以陇南、广元、巴中、安康、商洛、襄阳、南阳为区域二级旅游中心,作为旅游板块辅助旅游服务中心,并依据各自核心旅游景点,整合旅游资源,成为各版块旅游产业发展增长极,打造为全国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五)旅游线路

秦巴山区旅游线路分为秦巴精品旅游线和秦巴主题旅游线。

1. 秦巴精品旅游线

秦巴精品旅游线共4条:甘川古文化与山水生态游、川陕巴蜀三国古道历史文化游、陕鄂道家名山与历史文化生态游、豫鄂少林武当生态文化游。

2. 秦巴主题旅游线

秦巴主题旅游线共5条:陇南川东小江南自然生态游、汉江秦巴山水风情游、陕渝秦巴山水生态游、南水北调科普游、历史文化名城体验游。

四、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现旅游发展的“五大转变”

针对秦巴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以及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秦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该实现5个方面的转变。

1. 转变旅游发展模式

从传统的行政割裂、各自为阵的旅游发展模式转换为区域旅游合作,创建区域旅游一体化机制[5],实现区域旅游从政策、生态保护、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合作与一体化发展。

2. 旅游发展主体转变

秦巴山区位于川、渝、陕、陇、鄂、豫五省一市交界处,其中丰富的旅游资源多集中于小城镇与乡村。旅游发展主体应从单一城市提升为主转变为城镇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让小城镇与乡村承担重要旅游服务职能。

3. 旅游开发模式转变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人们对生态资源保护意识的加强,必须转变从单一开发为导向到保护与开发双目标的开发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秦巴山区旅游发展稳定、健康、持续。

4. 旅游产品转型

将传统观光旅游产品向体验型、度假型、文化型及绿色旅游产品转变,构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并通过旅游产品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激活旅游经济。

5. 旅游营销方式转变

从传统的旅行社营销转变为国内营销和国际营销相结合、网络营销和常规营销相结合、大众宣传和专项营销相结合、市场营销与网络预定相结合的多种营销共存模式,构建秦巴旅游营销大网络,提高市场营销的有效性。

(二)建立区域旅游发展协调合作机制

秦巴区域旅游协调各个利益主体,需搭建区域旅游一体化机制。建立区域协调合作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架构多元主体

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协作、行业推动、民众参与”的旅游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主体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做到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调。

2. 架构组织机构

(1) 组建“大秦巴办”

在秦巴片区组建“大秦巴办”,促进秦巴环境、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目的是解决资金短缺和交通障碍两大问题。其涉及旅游的核心职能是制定秦巴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秦巴旅游业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规范指导区内各级行政组织、旅游企业和其他民间组织的旅游相关行为,负责牵头组织、协调、指导、规范秦巴区域一体化合作事宜。

(2)组织融资网络

通过财政扶持、资金整合、社会投入等方式形成秦巴旅游发展融资网络,主要构建5大旅游投融资平台:秦巴旅游开发基金、秦巴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秦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秦巴生态旅游建设专项资金和秦巴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用于秦巴旅游经营性项目开发。

(3)构筑“秦巴旅游合作发展基金会”

采取基金会的模式,将“大秦巴办”成员的相关权益转化为基金会的份额,秦巴片区川、渝、陕、陇、鄂、豫五省一市按照份额分摊年度基金认缴额度,将相关权益集聚在基金会里,构筑“秦巴旅游合作发展基金”,以资助秦巴认知共同体的发展事务,维系合作发展的可持续性。

(4)建立秦巴旅游行业协会

建立由秦巴境内从事旅游开发、旅游景点、旅行社、饭店、旅游教育、旅游团队接待单位和旅游信息等企事业及其相关经济组织自愿参加组成,实行兴业服务和行业自律的跨部门、跨所有制的非营利性的行业性社会团体法人。

(5)设立“秦巴旅游论坛”

设立“秦巴旅游论坛”,就秦巴地区在资源利用和保护、城市经济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发展、发展环境建设、区域一体化制度建设等热点和难点问题加以研讨,发布政府导向性政策和意见。

[1] 魏晓芳. 三峡人居环境文化地理变迁研究 [D].重庆: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 Wei X F. Study on the vicissitudes of human settlements’ cultural geography in Three Gorg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D] .Chongqing: Chong qing University, 2013.

[2] 段渝. 巴蜀文化研究与学科建设[J]. 中华文化论坛, 2000(2): 17-23. Duan Y. Research on Ba-Shu culture and building of subjects [J].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2000(2): 17-23.

[3] 严国泰,沈豪. 中国国家公园系列规划体系研究[J]. 中国园林, 2015, 31(2): 15-18. Yan G T, Shen H. Study on planning system of national park series of China [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5, 31(2): 15-18.

[4] 张志辰. 中国旅游业区域合作研究 [D]. 天津: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 Zhang Z C. The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in China (Doctoral dissertation) [D].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2011.

[5] 郭全中. 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研究[J]. 新闻界, 2012(18): 62-67. Guo Q Z. Study on 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in China [J]. Press Circles, 2012(18): 62-67.

A Study on the Strateg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Qinba Mountain Area

Zhang Fan, Hu Yonghong, Duan Degang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Xi’an 710055, China)

The Qinba Mountain Area—not only the origin of the world-class mountains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but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reserves and poverty stricken areas—is conflicted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order to comply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ourism indust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to develop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Qinba Mountain Area development by combining the cultural tourism features of this district.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this paper formulates strategic thought, goals, focus area, and spatial arrangement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Qinba Mountain Area.

the Qinba Mountain Area;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F59

A

2016-08-07;

2016-08-15

张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城镇及乡村规划领域的研究工作;E-mail: zfpingfan8510@126.com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秦巴山脉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2015-ZD-05)

本刊网址:www.enginsci.cn

猜你喜欢

秦巴山区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秦巴山区枇杷丰产栽培及关键管理技术
旅游
秦巴山区黑木耳黑色素的提取及抗氧化能力研究
秦巴山区浅表层滑坡成灾规律研究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