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平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①——以谷陇9.27芦笙节为例

2016-11-28任丽菊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14期
关键词:黄平芦笙苗族

任丽菊

(黔西二中 贵州黔西 551500)

黄平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①——以谷陇9.27芦笙节为例

任丽菊

(黔西二中 贵州黔西 551500)

该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主要以黄平县谷陇9.27芦笙节的传统体育活动为调查对象,分别从芦笙参赛队、板凳舞队、斗牛、赛马、对唱山歌、斗画眉等对黄平县谷陇9.27芦笙节传承与保护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制约着黄平县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因素主要有:政府部门的投入与支持、芦笙节的创新与开发、建立人才培训、资历老人的保护和群众参与度与宣传。在调查结果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即在条件的允许下政府相关部门对芦笙节的转型与更新、政府部门对教育基础的投入与支持、对资历老人的相关口传建立档案、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建立特色的芦笙文化等,以其为今后对黄平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定的参考。

黄平苗族 芦笙节 传统体育文化 传承与保护

在苗族里“芦笙节”也可以称之为“吹芦笙”,意思就是吹芦笙、跳芦笙为主要的传统节日。黄平苗族苗语叫“唸庚”就是看芦笙的意思,这可以看出芦笙是在芦笙节里有主导的地位,在黄平苗族芦笙节可分为三大类型:三月爬坡节、四月八和九月芦笙节该文研究的是九月芦笙节。九月芦笙节也称之为九月芦笙会,以秋收以后庆丰收感谢神灵的传统节日,在全县九个集会点中以谷陇九月芦笙的规模最为盛大,最具有苗族文化的特色,为期为3天,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谷陇九月芦笙节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主要有吹芦笙、跳芦笙舞、板凳舞、斗牛、赛马、斗画眉鸟、斗鸡等芦笙在其中是主导地位。在2007年,谷陇九月芦笙节(9.27芦笙节)作为民俗贵州省收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名称之为“谷陇9.27芦笙会”,从此其名定了下来。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1黄平县芦笙节传承与保护的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代的变迁和受到西方体育的冲击,黄平苗族的传统体育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逐渐以表演和娱乐的形式出现在了盛大的芦笙节中,一些体育项目逐渐被边缘化,有些濒临失传的危险。

1.1.1抓住经济的快速发展机遇,加大对芦笙节的财力投入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芦笙节的保护和传承的投入,在芦笙节中政府部门只看到对经济的收入,却没有看到芦笙节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的慢慢失传。在黄平县的学校里只有两所高中设有芦笙文化的课程,在黄平县大部分的学校没有设有芦笙文化的这一课程,失去了老一辈的芦笙文化的氛围,现在的年轻人为了生活和对现代艺术的追求对芦笙文化的价值观变淡,虽然有一些现代艺术家对芦笙文化的追求,但是没有苗族人民对芦笙文化的那种情感,而在高中部虽然有对芦笙文化有研究,他们只是为了学生和学生走向大学,对民间的服务很少。芦笙节的体育项目在现代的社会变迁中是单调的,人民对于芦笙文化的热情度慢慢的下降,而对西方的体育项目热情追求,如:篮球赛,这样的局面只会让芦笙节的少数体育项目自生自灭。现在想把芦笙节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很好的传承和保护就只能转型,既要保留传统又要适合现代人的需求,这是政府部门芦笙节工作者者们深层次思考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应该在芦笙节娱乐的时候也要对芦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找到赞助商和建立培训基地等等。

1.1.2抓住体育文化全面快速发展,加大对芦笙节的创新保护

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也得到发展,黄平苗族群众开始接受外界鲜活的文化,在封建文化中保存下的芦笙等民族文化感到厌倦,对外面五彩缤纷的现代体育感到新奇。许多地方,苗族青年只热爱现代各种乐器和设备,如:吉他、钢琴、提琴、录音机、CD、VCD等,对芦笙这一该民族的古老乐器不屑一顾,不愿学习其制作工艺,不愿学习其吹奏原理,不愿学习其思想内容,导致苗族芦笙文化的制作技巧、表演技能、吹奏技艺都在快速地变迁、蜕化。在对现代艺术文化的接收中也应该对芦笙文化的学习,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文化也要随着时代的转型,让人们接授芦笙文化也要把它转型成现代艺术的相结合,这样人们就会感到了这项文化的新奇,也会更容易去接授。

1.1.3建立人才培训与对资历老人的保护

民间艺人的老化,导致现在在芦笙节主持工作的后继乏人。无数民间老艺人无声无息地逝去。作为古老原生文化的见证者、携带者、传播者,民间芦笙老艺人的离去,意味着芦笙文化的部分消失或整体消亡,这不能不令人联想到随之而来的苗族芦笙文化“断层”。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这种“断层”走向只会越来越加速运作。所以政府相关部门要多下乡去拜访老艺人写成普本,让世代的人去传承和保护。

在谷陇有浓厚的苗族文化中却没有一所对芦笙文化的培养人才基地,这样使得很多年轻人对芦笙文化的情感慢慢的冷淡,对于苗族服饰这方面的追求空前的放大,使得芦笙文化慢慢的失传和濒临消失,要想芦笙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必须要从娃娃抓起,在思想方面也要做好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支持和对孩子的培养。在人才培训这方面学校是最直接的地方,孩子的兴趣就要从他们的懵懂思想开始,而在县城的学校现在的条件支持下,应该对芦笙文化艺人的吸收,对现代艺术和芦笙文化之间应该互补,而不是对现代艺术的盲目追求,在县里和学校的活动中应该比芦笙文化进行大力宣传,使得芦笙文化慢慢的走进人群和学校里。

1.1.4立足优势,依托群众的爱好,加大对芦笙节的宣传力度

民族是芦笙节的参与者,只有依托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把芦笙节传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芦笙节又是苗族的命根,在社会的变迁中黄平苗族的生活逐渐跟上了时代,人们的休闲时间已变得多了起来,而在黄平的街上已看到了有一些老人在一些广场上吹起了芦笙和跳起了芦笙舞,这些不显眼的小细节恰恰做到了宣传的作用。现在各个村寨的荣誉感在不停的增加,是传统的芦笙节到时,都会派代表队参加,如:芦笙队、板凳舞队、赛马和斗牛等等,这样对于黄平苗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保护。在宣传中黄平苗族出了一位苗族歌手,她穿着苗装,戴着苗族的银饰,唱着苗歌,在2005年1月参加了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演唱唱了《苗岭飞歌》,这是荣祖英登上维也纳金色音乐会的第二位苗族人,她就是黄平苗族人民骄傲,阿幼朵,这对黄平苗族的传统文化无形中最大的广告和宣传。黄平苗族的年轻人到了谷陇9.27芦笙节为了这个节日把自己的工作放下而从远方回来庆祝这个节日,这说明黄平苗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深深的进入黄平苗族人民的心目中。在黄平苗族的社会中,现在的苗族婚礼特别注重苗族的服饰和银饰,而妇女在穿上漂亮的苗装后在路口吹着芦笙迎接到来的客人,客人回去后唱着苗族酒歌,吹着芦笙、跳着板凳舞送客人,在当代的社会苗族人民在原来的基础上转型成了现代的一种娱乐体育,这就说明了黄平苗族人民对芦笙节的转型开始,学会了怎么样去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使得黄平苗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和传承,也使得芦笙节的宣传。

1.1.5打造具有黄平县芦笙节特色的旅游业

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旅游。在黄平县也跟着社会的发展,苗族的许多文化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苗族的服饰和苗族的银饰,走在黄平的大街小巷随处的可以看到,而一些旅客到来时必定回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饰品做纪念和去买苗族的服饰来穿。在一些农家乐里也开始培训一些苗族的青年,在客人吃饭时对客人唱敬酒歌、吹芦笙、跳芦笙舞和跳板凳舞,让客人也加入这欢乐的海洋。在一些风景旅游区的大门口之处设立了芦笙队,就是为了迎接到来观光旅游的客人,在晚上吃饭时,先由当地的老人为他们唱祝福歌和祭祖的仪式,在吃饭时苗族的年轻姑娘和年轻的小伙子会对唱山歌和酒歌,晚饭后人们围着火堆进行欢快的吹芦笙和跳芦笙舞。这样的苗族传统文化就得到快速的发展和保护。

2 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1)政府各个部门的保护和传承的职能,应该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群众积极参与的一种文化保护连带。

(2)以旅游的方式去保护芦笙文化。模仿做得比较好的文化旅游大县,让芦笙文化形成产业链,虽然在芦笙节上本地的群众很积极,但是吸引到的游客很少,不能只依靠芦笙文化来吸引游客。

(3)加大芦笙文化的开发、保护和传承力度。做好保护性的开发,开放性开发形式,通过建立芦笙文化的各类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等,以旅游产业链为基础实现对芦笙文化更好地保护,加大对黄平其他文化的挖掘力度。

(4)推动群众的认同。在芦笙文化的重点地中小学校开设芦笙文化课程、对民间技艺人员口传建立档案、黄平县文化局建立合理协调的利益分配机制,提供一个能够从其所拥有的芦笙文化资源中获取丰富的芦笙文化,营造对芦笙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投资氛围。

2.2建议

(1)成立黄平县芦笙文化保护的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完善对群众的兴趣培养和规划、以及芦笙文化的宣传,在黄平县比较大型的芦笙节资金由政府或企业资助的形式。

(2)只在吹芦笙和跳芦笙舞这两样项目来吸引游客,这样的旅游产品太单一,这一必将限制了芦笙文化的旅游发展。应该把芦笙文化的其他体育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开发一批又代表性、有芦笙文化特色的旅游模式。

(3)找到芦笙文化的支撑点,与外来文化相结合,与商业相结合。不能盲目的排斥商业,只有商业才能保持活力,提高群众对保护和传承芦笙文化的积极性。

(4)要保护和传承黄平县芦笙传统文化,不是对文明古迹的不停维修,而是要在群众的思想上进行修补和更新,要想保护和传承好芦笙文化就应该让它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群众。

[1]胡旭.苗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为例[D].西南大学,2013.

[2]周晓燕.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2.

[3]谭兄英.恩施州土家族、苗族传统体育活动传承现状的文化学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2.

[4]顾晓艳.贵州少数民族体育研究[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

[5]曾晓进.变迁、互动、交融与发展现代化进程中台江苗族体育调查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G812.47

A

2095-2813(2016)05(b)-012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4.126

①任丽菊(1984—),女,汉,贵州黔西人,本科,中教二级,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黄平芦笙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岜沙芦笙节
不喜欢下厨的女人 也可以玩转餐饮业
安全、环保、可视化的吸热反应实验探究改进
你好,芦笙
芦笙恋歌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
凭啥挨着局长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