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精神“瘦骨嶙峋”

2016-11-28李乃全

支部建设 2016年18期
关键词:阳光雨露信念理想信念

■ 李乃全

别让精神“瘦骨嶙峋”

■ 李乃全

前不久看到这样一句话:“精神上的瘦骨嶙峋,比外貌上的面黄肌瘦更让人心痛。”此话形象地指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状态。当前,扶贫攻坚已进入啃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各级干部带领群众苦干实干拔穷根热火朝天。但与此同时,也有少数干部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偏移;奉献意识弱化,进取精神衰退;无上进之心、创业之志、开拓之勇、昂扬之气;或贪图享乐、虚掷年华;或得过且过、无所用心;或沉迷网络、浑浑噩噩,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

人的心灵空间,阳光雨露不去播洒,就会霉菌疯长;人的精神家园,正确的价值观不去占领,就会杂草丛生。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铸魂”与“蛀魂”的较量,固根与拔根的拉锯,扛旗与改旗的掰腕,一刻也没有停歇。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少数干部信仰缺失、精神荒芜的现实,全面及时“播洒阳光雨露”,让广大干部既有“孔武的身躯”,也有“挺拔的灵魂”。

靠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习总书记鲜明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苏共有20万名党员时能够夺取政权,有200万名党员时能够打败法西斯侵略者,而有近2000万名党员时却丢失了政权,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信仰的缺失!我党诞生时仅有50多名党员,几乎不为人知,却最终唤醒了“沉睡的东方雄狮”,建立了新中国,并通过建设、发展、改革,让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最根本的就在于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负责任、敢担当,始终践行着铭刻于心的理想信念。人生如屋,信念是柱。当前,要立起信念之柱,就要始终不渝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信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凝聚思想、树立信仰的最有力的武器,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真正锻造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保证方向不偏、信念不失、精神不散。

凭科学知识文化提神。毛泽东同志说过:“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见很远很远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伊斯巴哈尼也坦言:“缺乏智慧的灵魂是僵死的灵魂,若以学问来加以充实,它就能恢复生气,犹如雨水浇灌荒芜的大地一样。”一个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用知识塑造心灵,用智慧凝聚力量,才能永葆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论语》里一句“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告诫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如果说“见善如不及”是“内修”,那么“见不善如探汤”则是以“内修”为前提的自律,因为只有在“见善如不及”的自我要求下,才可能对“不善”产生足够的警惕。党员领导干部大都拥有各种权力,会面对权力、地位、金钱甚至美色等等诱惑,领导干部只有有了对“不善”的敬畏之心,真正明白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老百姓谋利而不是用来满足自己的私利、私欲的,才能在权力面前自念“紧箍咒”,在金钱面前自设“高压线”,在美色面前自筑“防火墙”。身处老区一线脱贫攻坚的干部,更应当一方面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提升能力素质,增强精准扶贫本领;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人文知识,深厚文化底蕴,提升思想境界,真正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拨开云雾见月明”。

(作者单位:方山县扶贫办)

(责编:许树坪)

猜你喜欢

阳光雨露信念理想信念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不灭的希望 永恒的信念——歌剧《徐福》一席谈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有一种信念,叫“中国红”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春天的雨
陈末全
围墙的信念
在类比、转化中实现知识“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