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学理探究

2016-11-28张璐

体育科研 2016年3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赛事上海

张璐

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学理探究

张璐

自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上海体育运动逐渐普及和发展起来,如今已成功举办多项世界顶级赛事,并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这些成就得益于政府的支持、经济的腾飞和文化的积淀,市政府和体育局始终期望将上海打造成亚洲乃至国际知名的体育城。学者们对上海体育发展所进行的研究也在不断更新和拓展,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就现有文献资料来说,主要是从现状、问题和措施入手,探讨有关品牌赛事、社区体育、场馆利用和全民健身等内容。上海拥有丰富的办赛经验、雄厚的资金支持、广泛的群众基础,相信只要逐一解决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类问题,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完全有能力建设成为一个国际知名体育城。

上海;国际知名体育城;品牌赛事;公共体育服务;全民健身

体育赛事是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逐渐产生的,指“以体育竞技为主题,一次性或不经常发生,且具有一定期限的集众性活动。它不仅能够推动举办地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举办地知名度、改善城市形象,还能够对举办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产生影响”[1]。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体育赛事成为宣传城市形象,提升居民运动兴趣的必然选择,特别是一些大型赛事,给城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各部门都会带来巨大影响。在世界政治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体育运动和大型赛事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上海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率先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1848年,英国人在今天南京东路和河南中路附近兴建了一个占地约81.7亩的跑马场,拉开西方体育在上海传播的序幕。自此,上海近代体育在经历了萌芽、兴起、繁荣与消沉的阶段后,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办赛经验,也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和金融贸易中心,与世界其它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多,国际影响力不断加强,为体育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上海体育赛事众多的原因

1983年9月18日,上海举行了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城市举办、也是上海首次承办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1985年4月25日,在上海游泳馆举办的第四届世界杯跳水赛,更是开创了上海有史以来举办世界单项锦标赛的先例。进入21世纪以后,上海又相继承办了特奥会、女足世界杯、国际泳联世界游泳锦标赛、中国杯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等多个国际单项最高水平的赛事。2009年网球大师杯赛落户上海后,与F1中国大奖赛、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上海斯诺克大师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和世界高尔夫锦标赛——汇丰冠军赛一起,形成了上海六大品牌赛事。2010年,上海市全年共举办全国级别以上重要体育赛事51个项目83次,其中国际性比赛27个项目38次、全国比赛24个项目45次[2]。

上海之所以能够承办众多世界级的国际大赛,扩展体育运动的对外交流,除了历史因素,还与政策支持、经济保障和文化影响密不可分。

2002年1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上海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将上海建成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2006年,《上海市体育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要全面提升上海体育整体实力和在国内、国际体坛的竞争力;形成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体育发展水平和发展环境,继续建设亚洲体育中心城市,并为建设国际体育知名城市而努力。继“十二五”规划后,又颁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意见》,部署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体育强市的六大主要任务。

除此之外,上海市政府和体育局还针对竞技赛事管理、社区体育服务建设、公共体育场馆利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及彩票运营发行等多方面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决策意见,这些举措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体育运动普及,帮助市民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提高全市人民身体素质,进而推动上海市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

经济方面,南宋时期,江南丝绸、茶叶等商品交易已形成一定规模,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熊月之指出,上海自明代以后,商品经济就比较发达,商人地位也比农人要高[3]。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景象就已经初见端倪,逐渐超越香港和东京,成为亚洲最发达的港口城市之一。上海在我国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地位,为体育运动的发展和体育赛事的举办提供必要的资金来源,有力地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且,这是一个极具消费能力的城市,自2008年起人均GDP就超过1万美元,市民有足够的能力到现场去感受比赛的刺激,满足自身运动的需求。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以体育健身服务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用品业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市场框架体系。

文化方面,“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现象是属于大文化的范畴,因此体育是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4]。上海作为一个极具国际化和影响力的大都市,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深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文化中包含了开放、潮流和时尚的特点,体育作为城市文化的内容,自然会受其影响。不仅如此,钟天朗等还分析到,上海市民对体育项目的参与有着求新、求奇、求特、求刺激的特点[5]。因此,欧美那些流行的赛车、网球、足球、田径等运动项目的赛事首先进入上海选择的范围。上海人做事精细,精益求精的文化特点也可以和斯诺克的精准、乒乓球的灵巧相联系起来,更能反映上海人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由此可见,上海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独特的海派文化和市民性格特点,决定了上海能够拥有丰富的赛事资源。

上海体育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也不断进行着补充和更新,研究内容包括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涵盖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等多个方面,且主要集中以六大品牌赛事、赛事运营管理、场馆建设利用、大众体育发展等为研究对象,对其现状、问题和建议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并且从2006年起,上海还专门投入科研资金,资助35岁以下科研人员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能够揭示出上海体育发展所存在的弊端,形成有效的监督,为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知名体育城广献良策。

2 上海体育发展的多角度研究

在体育赛事方面,现有文献资料中主要是针对六大品牌赛事的分析,特别是集中在国际马拉松赛和F1大奖赛两个方面,从发展现状、运作管理、服务保障以及对城市发展和旅游业产生的影响等不同角度展开讨论。以上海F1大奖赛为例,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赛事主办方虽然制定了相对完备的运营策略,赛事本身也给周边环境和城市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但就目前来说,F1大奖赛在我国还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缓慢上升的状态,存在着缺少赛事文化和本土车手、群众基础薄弱、市场运作不成熟、带动消费价格上涨等问题。因此,需要规范赛事运作管理、加强组织服务保障、努力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赛车文化。

如今,六大品牌赛事都已经成为上海的城市化名片,获得了大众的广泛认可和关注,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些成就的背后,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陈乐绿指出上海知名品牌赛事存在依靠引进、本土赛事缺乏影响、忽视评估的作用、巨额办赛效益堪忧、体育管理人才缺乏、科研力量支持不足、赛事发展规划不细、赛事运营理念模糊、品牌营销缺乏策略等问题[6]。由此可见,上海虽然承办了众多国际大赛,但想要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保障赛事持续进行,获得理想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还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赛事管理方式,找到适合本土发展的运营策略,注重赛事推广与传播的效果。

在社区体育方面,从1997年普陀区长风公园内第一个社区健身苑建成开始,上海社区体育和居民健身活动就逐渐兴盛起来。王自清指出,至2008年底,全市已建成社区健身苑点4 586个,安装健身器材近6万件,健身设施总面积达到300余万平方米。并且,上海市还以徐汇、普陀、杨浦、静安、嘉定、松江、宝山7个区为试点,打造“30m in体育生活圈”的惠民体育工程,以促使社区居民能够保证每周进行3次,每次保持30min的健身活动时间[7]。

社区体育活动的不断开展,推动了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形成,它是指“城市社区居民根据共同的目的和兴趣自愿组成的,以辖区内特定的体育场地设施为依托,经常开展体育活动,且隶属于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居委会的公益性群众体育组织”[8]。陈希等认为,现阶段主要负责上海市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多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选派,依赖政府的资金投入,管办不分离的管理模式,导致内部管理能力和外部综合实力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区体育的组织混乱,引发了许多尖锐的社会矛盾[9]。除此之外,朱晓东等还指出,当前上海社区体育俱乐部在项目开展形式与功能上仍然表现为单一性,这种单一性造成了我们社区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困境,因此,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促进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综合化建设[10]。社区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成效会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参与健身活动的设施保障和体验满意度,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上海市社区体育在设施建设和管理模式上出现的问题,不少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董翠香等认为应当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绩效评估机制与奖励激励机制,加大对社区体育组织与民间体育团体或协会的培育力度,建立健全体育活动竞赛制度,建立健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评价与监督体系、社区居民体质监测体系,建立和完善社区体育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咨询、宣传与激励机制,加强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场所及设施的开发、建设与改造,多渠道筹集资金[11]。学者们通过调查研究所提出的合理性建议,应当引起管理人员的重视,积极吸取经验教训,保障社区体育的多样化、规范化发展。

在体育场馆利用方面,上海市为体育赛事的举办以及满足高校培养体育人才的需求,兴建了不少大型体育场馆。这些场馆在建设和维修方面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与资金,并且利用率较低,常常会陷入场馆闲置、收支不平衡的困境。为此,钟伟等提出,大型体育场馆应当充分使用场馆资源,提升空间利用率,包括无形的场馆冠名权、赛事的冠杯权、场地广告、电视广播的转播、豪华包厢命名以及特许经营权等,实施差别化定价,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拓展运营销售渠道,构建场馆联盟,重视现代网络营销推广[12]。

不仅如此,一些高校的体育场馆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夏正清就曾指出,目前上海高校体育场馆存在着量多,但对全民健身作用不大,管理体制单一、落后,缺乏专业的运营团队,对外开放力度不够,场馆运营机制落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用不明显等弊端[13]。高校体育场馆占地面积大、设施较为齐全,但在晚上、周末或是节假日的时候就会比较空闲。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其体育设施资源相当丰富,但大多数只针对本校师生开放,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开放形式单一。为此,黄志伟等认为,应当根据学校情况有偿开放高校场馆资源,场馆资源开放创收是对全民健身运动的贡献,还要处理好教学与训练的关系[14]。体育场馆利用得当不仅能增加收益,还能够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十分重视公共体育服务建设问题,努力改变市民健身活动的环境,关于今后如何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曹可强提出,应当首先要了解市民需要什么样的公共体育服务,政府应在其掌握的资源和具备的能力范围内尽力提供相应的服务;其次是市民的体育需求发生变化时,政府应积极回应市民新的体育服务需求并确保满足市民的体育公共需求[15]。只有想方设法让群众的需求得到满足,大家才会愿意并自觉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提高城镇居民身体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

1995年上海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提出上海全民健身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充分重视,切实加以实施,体育产业相关部门全力贯彻,加大体育设施投入。2000年,上海市人大又制定颁布了《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同类地方性体育法规,内容涉及市民体育健身活动的领导机构、参与权利、保障工作、社会服务和活动实施等多个方面。如今,上海市群众体育已形成“两极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服务”的管理模式,加上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推动了上海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仅在2006年和2007年的全民健身月中,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迎奥运全民健身活动就超过了1 000次。并且,根据国家发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上海市2010年国民综合体质位居全国第一,市民体质总体良好。2012年6月,上海市还举办了历时5个多月的“漕河泾开发区杯”第一届市民运动会,这是中国体育史上的又一次壮举,让市民可以亲身体验各项赛事,拥有属于老百姓自己的运动会。

而促进群众体育的发展,除了政策规范和设施服务外,也应当积极发挥明星效应,注意到体育明星所起到的带动作用。所谓“明星效应”就是指“在现代传媒社会中,在大众媒介的作用下,人们对自己所认同的演艺娱乐界或体育界中的焦点人物所表现出的极度喜欢、欣赏、崇拜等情感体验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行为表现,即明星的出现所形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明星行为的心理现象”[16]。通过体育明星的形象宣传,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和大众对待体育的热情,但体育明星效应也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因此,徐希农认为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体育明星勇敢坚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激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17]。正确发挥体育明星的社会效应,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3 上海建设国际知名体育城市的研究

基于上海体育发展现状和所取得的成效,2016年3月,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在市体育局调研时明确指出,要力争到2025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为实现中国体育强国梦作出应有贡献。其实,继《上海市体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为建设国际知名体育城努力之后,就有学者开始对上海建设国际知名体育城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肖焕禹等为国际体育城市下的定义为:体育文化传播、体育活动开展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那些城市,传播体育文化、组织开展广泛的体育活动既是国际体育城市的特色,也是其主要的功能。并且,他还指出,目前还没有国际体育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美国体育城市的评价标准来看,比较注重体育的竞赛作用,注重体育与生活、与城市整体环境的融合[18]。从定义和美国评价标准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国际上享受盛名、体育赛事众多、群众体育发展良好的上海,完全具有成为国际知名体育城市的能力和实力。

尹晓峰还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4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上海建设“国际体育知名城市”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为此提出建议[19]。他认为,在政治方面,政府管理模式占主导,体育法制化程度仍需提高;经济方面,体育发展资金主要依赖政府,体育产业的地位和规模仍需提升;社会方面,城市空间规划缺乏体育人文元素思考;科技方面,体育人才队伍“储能系统”有待完善,体育科研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领域中的应用失衡。因此,我们应当保持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才能够为上海国际知名体育城的建立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张玉超在研究中还揭示出如今上海体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即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运动队伍,缺乏具有群众基础、国际影响力的系列体育赛事,体育场馆设施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发展失衡,体育事业法制建设不健全,政府职能不明确,职责比较混乱[20]。因此,他提出应当要时刻关注市民的体育需求,发展体育民生工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城市应成为上海建设国际知名体育城市的核心理念;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和上海市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应着力打造精品的体育赛事,提高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性;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规范体育市场管理;加快体育设施建设。

不仅如此,张颖慧等通过将上海与纽约、伦敦、墨尔本的体育赛事发展比较与分析后发现,上海与这些城市相比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固定赛事较少,赛事的级别不高,赛事本土化程度不高,运动项目分布欠合理,赛事文化底蕴不够深厚[21]。因此,应当在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的同时,思考如何更好地发展群众体育赛事和本土文化体育赛事,处理赛事结构问题。上海市应当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想要真正打造成为国际知名体育城,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相提并论,还有许多任务亟待完成。

4 结论

自宋代以后,江南经济就在全国占据重要位置。鸦片战争后,作为第一批开放的口岸和租界地,上海率先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及体育运动。改革开放后,上海更是成为我国经济、贸易中心,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举办了众多世界顶级体育赛事,并且,市政府和体育局非常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希望将上海打造成亚洲乃至世界知名体育城市。上海体育的发展也始终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从现状、问题和对策3个方面分析竞技赛事、社区体育、全民健身活动等问题。如今,上海体育事业已经取得了优秀成绩,竞技赛事众多、群众积极性高涨。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就目前来说,上海市在场馆利用、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社区体育经营管理、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海有建设国际体育城的政治支撑、经济保障、经验积累、群众基础和国际影响力等优势,但是与西方体育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应当尽快转变政府主导模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规范体育项目管理、加快场馆建设和利用率、加强公共服务保障、打造出知名本土赛事、加强文化建设、发展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丰富市民活动内容、推动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相信上海完全有能力和实力建设成为一个国际知名体育城市,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增添光辉的一笔。

[1]黄海燕,张林.体育赛事的基本理论研究——论体育赛事的历史沿革、定义、分类及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 (2):22-27.

[2]王跃,陈林华.国际体育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兼论上海策略[J].体育科研,2013,34(3):71-75.

[3]熊月之.上海租界与文化融合[J].学术月刊,2002,34(5):56-62, 70.

[4]费加明.“海派”文化与上海城市体育的转型发展[J].体育科研,2014,35(4):46-49.

[5]钟天朗,王荣朴,张林,李南筑,孙胜男,王琳.上海国际体育大赛与城市文化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6): 19-27.

[6]陈乐绿.上海品牌体育赛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7]王自清.构建和完善上海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增长的保障体系[J].体育科研,2010,31(2):44-50.

[8]宁伟,程花.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5):45-46.

[9]陈希,戴健,陈伟.服务型政府背景下上海市社区体育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31(1):41-44.

[10]朱晓东,魏俊泽,沈杨千.基于构建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的调查研究——以上海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1): 42-46.

[11]董翠香,郑继超,田来,白志忠,罗琼,董超,季浏.上海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17-20.

[12]钟伟,姜红.基于收益管理视角的上海体育场馆运营策略研究[J].体育科研,2015,36(2):82-87.

[13]夏正清.上海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产业化开发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25):4-5,7.

[14]黄志伟,吴毅,王红英.上海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2):270,272.

[15]曹可强.论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需求导向——以上海市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1):1-4.

[16]吴琼,张鲲.竞技体育的“明星效应”对公共服务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14,36(4):12-13,24.

[17]徐希农.体育明星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其意义[J].成才之路,2011(31):11.

[18]肖焕禹,李文川,方立.上海建设国际知名体育城市研究[J].体育科研,2010,31(2):1-6.

[19]尹晓峰.上海体育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J].体育科研,2010, 31(1):5-14.

[20]张玉超.上海市建设国际一流体育大都市发展战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01):75-79.

[21]张颖慧,姚芹,李南筑.上海体育赛事发展的国际比较——以与纽约、伦敦、墨尔本的比较为例[J].体育科研,2010,31(1): 21-26.

(责任编辑:陈建萍)

Academic Study on Building Shanghai into a World-Renowned Sports City

ZHANG Lu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The School of Sports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Shanghai 200438,China)

Since the 40s or 50s of the 19th century,sports have gradually popularized and developed in Shanghai.The city has successfully hosted many world's top sport events and has actively carried out mass fitness activities.These are due to the government support,economic boost and cultural accumulation.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and Shanghai 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always look forward to turning Shanghai into a famous sports city in Asia or even in the world.The researches on Shanghai's sports development by the scholars are progressing and more and more research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Based o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by the means of status quo,problems and measures,the paper focuses on brand events,community sports,facility utilization and mass fitness.The city of Shanghai has rich experience in hosting sport events,strong source of funding and extensive mass foundation.So long as we can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e by one and lear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other countries,we are capable of constructing Shanghai into a world-famous sports city.

Shanghai;world-famous sports city;brand event;public sports service;mass fitness

G80-05

A

1006-1207(2016)03-0052-04

2016-03-30

张璐,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新闻理论与实务。E-mail:834365677@qq.com。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上海200438。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赛事上海
本月赛事
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对体育赛事形象及其管理的影响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欢乐上海迪士尼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畅聊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