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人主义与公共意识差异是影响中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

2016-11-27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个人主义跨文化民众

韩 婕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00)

个人主义与公共意识差异是影响中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

韩 婕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00)

个人主义与公共意识作为个人对内自我认识与对外认知的两个重要范畴,对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由于中美个人主义与公共意识上的显著差异,由此又成为影响中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中美民众在社会认知、对政府的态度、对公共的认知三个方面的论述,来试图说明这两方面的差异对中美跨文化传播所产生的影响。

个人主义;公共意识;中美跨文化传播

1 中美社会群体

1.1 群体特点

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及群体构成具有完全迥异于美国社会及人群的特点。中外学者研究有关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及行为时,总会谈到一个词:关系。实际上“关系”也确实是凝聚一个个社会群体构成中国社会的核心因素。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起点,以血缘关系、师生关系、乡邻关系等诸多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松散的整体。这种自然的构成方式,在西周时期通过宗法制以官方正名的形式得到了合法性的证明,同时又由于以“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具备自我加强的特点,时至今日,虽然已迈入共和时代百余年,然而由于缺乏民主习惯的洗礼及公共事务的参与,即使是面对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这种群体特点仍然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民众实际奉行的是相对纯粹的个人主义,不同于西方学者对中国人社会行为的认知:中国人奉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并行,同时集体主义高于个人主义。西方学者的这种认知实际上是对中国人缺乏深入了解的一种体现。中国社会根植于农耕经济基础的影响下,以家庭为核心,表现出特有的个人主义。在日本对中国人民族特点的有关论述中,他们称之为:利己主义。而“关系”恰恰也是以利己为动机而产生的一种理性形式的行为需求,即中国人需要不断加强“关系”来实现利己,或者更加利己。而构成社会的群体正是建立在这样的一种心理动机之上。

1.2 社会结构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从那时候起,开始由农业经济转入工业经济时代,由市场经济改革而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深刻地改变了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

针对农民称呼的变迁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建国初年的农民爷爷,后来的农民伯伯、农民叔叔,再到今日的农民兄弟,农民地位的变化折射出农民地位的衰落和市民自我优越意识的崛起。九十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标志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阶层的边界,主要是居住地域的分化。第二是认同边界的形成,主要体现为阶层内部的彼此认同。第三是阶层流动的减少,阶层固化的特点愈发显现。第四是阶层固化开始逐渐成为现实,寒门子弟进入上层阶层的难度更加扩大了。

1.3 行为特点

以“利己主义”为动机,以“关系”为纽带,以小集团为群体开展社会活动是中国人的主要特点。以家族关系形成的企业集团,以乡里关系形成的管理结构,这在古代中国的上层政权结构中是很明显的。

汉代,跟随刘邦起兵的丰沛集团;宋代,由科举考试评卷选拔而形成的师生恩荫关系;明代,以凤阳乡里关系为核心而形成的江淮集团;清代,满洲皇帝与科尔沁蒙古一而再的婚姻关系。中国人不断加强“关系”来实现更好的“利己主义”,由“关系”而产生的利益成果又反过来证明着“关系”的重要性及自身“利己主义”动机的合理性。因此“利己主义”和“关系”之间存在着彼此加强的特点。这两个核心成为指导中国人一切“理性行为”的基本动机。

1.4 西方的个人主义

美国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最为我们熟知的美国文化特点是“个人本位论”,即美国人世界观中的个人中心位置①。表现自我、展现才能进而获得实现自我、谋取现实利益的机会是美国人“个人主义”的原始出发点。北美大陆原始荒芜的发展环境最终成为美国人个人主义驰骋膨胀的最佳舞台。

美国人作为以欧陆移民为主体,以欧洲文化为蓝本,其精神源泉也起源于欧洲大陆。早在古希腊时期,在奴隶制基础之下的城邦民主制度中,公民即享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公民有权通过自己掌握的权利,以公共事务参与的形式在民主制度实现对自我权利的表达和维护。西方谚语:“辉煌属于希腊,光荣属于罗马”。这个谚语精辟地反映了希腊罗马文化作为西方母文化的重大意义。民主权利作为实现自我权利、表达自我意志的重要权利,在希腊的城邦民主制中得到了实现,并留在西方文明的记忆当中。随着文艺复兴的开始,古希腊罗马文明再次焕发于欧陆,对自我的重视、对人性的肯定再次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②。

在欧洲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里,无论是认识自己还是认识世界,人们的视野总是为宗教的神权主义所荫蔽,这是由于罗马教廷在欧洲大陆的神权统治地位和对世俗君主的政治控制所强制决定的。在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下,追逐自由,打破神权对于意识形态的控制成为广大资产阶级的精神诉求,于是一场巧妙的以复兴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帜的精神解放运动在欧洲大陆蓬勃开展起来③。时至今日,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代议制民主制度成为世界普遍接受的制度的环境下,个人主义得到了宽广无限的发展空间,资本主义呼唤个人能力的解放,个人主义的价值观、逐利的强力动机、民主权利的相对保障在此时形成互相保证、互相巩固的三角关系,从实质上说,美国人的“个人主义”是与美国的资本主义精神相适应的,它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对于人性的需求。

2 对政治的态度

在十九世纪美国的《排华法案》通过前夕的美国社会,有人曾做这样一幅漫画:寒风凛冽的夜晚,屋内白人男子和黑人男子为了彼此权利的分配而争吵不休,门外一名白人妇女咣咣地敲着房门。令人奇怪的是,一个留着鞭子,头戴瓜皮小帽的人双手互插,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这幅画深刻地反映了华人对于政治的漠不关心,实际上折射的是华人政治意识的缺乏,即便是身处民主制度较为健全的美国社会,华人依然显现出在政治上的冷漠。华人对于政治的冷漠缘起于中国两千年君主专制及对民权的剥夺,君主及官僚通过对民权的剥夺,以暴力压制的手段来实现自我权力的集中和利益要求的实现,由此形成中国人对于“国事”冷漠的传统,此传统具有强大的惯性及传递能力。

2014年11月5日,中国新闻网的一篇以“美国选举中华裔面孔增 有望扭转华人政治冷漠”为标题的新闻反映了华人政治意识的世纪变迁,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美国国会议员赵美心等美国政坛上的显赫人物成为扭转华人“政治冷漠”的有力代表。中国新闻网对此评论道④:虽然这种转变是可喜的,但也应该看到,华裔在全美人口中只占1.2%左右,还是属于少数族裔。长久以来,华裔的投票率和选民注册率都是落后的,即使这两年的政治热情有所提高,但“不问政事”仍是多数人的想法。

在每次美国总统大选的投票中,美国各个族群表现出了不同的投票率⑤:2014年中期选举预计有900万符合资格的选民,而亚裔选民的占比仅为4%。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最大的少数族裔拉丁裔占比达到11.3%。2010年,亚裔投票率为31%,与拉丁裔相同,却远低于黑人(44%)和白人(49%)。

中国新闻网在归纳原因时这样写道⑥:那么,亚裔选民的投票率为何这么低呢?在2010中期选举中未投票的注册选民中,自称“忙得顾不上投票”的亚裔比例高于其他族裔。约有37%的亚裔选民称“太忙了,投票与工作或学校的时间有冲突”作为没投票的原因。由此可见母文化或者说政治传统对于个人政治意识的强烈影响。

另外以儒家文化为典型代表的东亚国家,其常常有“尊王”的传统。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倒幕派所提出的“尊王攘夷运动”,皆表明东亚文化对于权威的尊重。儒家讲“穷则独善其身”,这为士民远离政治争夺,明哲保身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国白人以英国后裔为主体,英国在十三世纪的《大宪章》中实现了迫使国王接受宪法约束,确认了王权低于宪法的原则,此奠定了英国民主之基础。在后来的“光荣革命”中,英王的权力受到进一步的限制。至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英王逐渐成为一种统而不治的国家象征。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典型代表,其民主制度的实现往往通过与王权的斗争及思想解放。因此其民众往往对政府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民主制度与其说是一种权利的分配,不如说其更体现了民众对于暴政的恐惧和政府的不信任。

3 表现与影响——以文化输出与彼此认知为例

电影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再现。中国大陆在八九十年代流行的电视剧以武侠剧为代表,宫斗剧、家斗剧又成为如今最为火热的剧种。在美国,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科幻电影则是美国影视产品的最典型代表,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个人主义是中美民众共同奉行的价值观,无论是武侠剧还是以《终结者》为代表的科幻电影,其中折射出的个人色彩是十分明显的。

以宫斗剧、家斗剧为代表的国产电视剧则紧紧围绕“斗”这个主题,皇妃们围绕皇帝争权夺利,婆媳围绕丈夫(儿子)勾心斗角,其中体现了中国人的一些世界观念和社会结构特点:有权威、无权利,皇帝至上(权威至上),以家庭为核心。近来,《甄嬛传》在美国流行,美国民众在看完《甄嬛传》后的评论大致是这样的:She set ZhenHuan up,and then Zhenhuan set another one again。总体上看,当前流行的中国影视剧体现了以“斗”为核心的“利己主义”及向后看的“历史主义”。美国影视剧也有充满了阴谋“斗”的代表,比如《纸牌屋》,这些都是“利己主义”的个人主义的代表。

由于《纸牌屋》及《甄嬛传》所具有共同性的价值观,加上精美的制作,它们在两国都取得了成功。以《终结者》为代表的美国科幻电影在中国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然而中国人选择性地对其中的一些元素表示了赞赏,比如:制作、剧情等。然而其中折射出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却为中国民众嗤之以鼻。“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仔细分析可知,“个人英雄主义”是两个词的合词,即“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其中“个人主义”是中美民众共通的主义,“英雄主义”则体现了美国精神中以个人能力拯救公众的价值倾向。

由此看来,中国人不是接受不了个人主义,而是接受不了“英雄主义”,即以个人拯救公众。这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人内敛自守的性格特点。反观中国输美影视产品的古典武侠剧则体现了东方式的神秘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其对美国民众的吸引主要体现在了东方的神秘所勾起的好奇及美国民众对于以功夫(Kung Fu)拯救民众的价值需求。

4 结语

文化产品作为包含价值倾向的对于现实社会的艺术化表达,其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美文化中共通的“个人主义”色彩是部分影视剧能够得到中美民众共同青睐的价值观因素。美国民众具有个人主义与公共主义相结合的特点,其中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中国民众具有以个人主义与关系相结合,以关系群体构成社会基本元素的特点。个人主义是追逐自我利益的一种自然动机,这点在中美民众中均得到了体现。

中美民众的差异体现在“公共”与“关系”的对立,这又折射出两种不同的政治环境下,民众对于社会及自我的认知。美国人的公共意识,中国人的关系意识,这两点是两国民众在社会行为上表现出差异的重要因素,其在两国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引起分歧和摩擦的阻碍作用。在跨文化传播中,体现共同价值观的文化元素的表达是比较顺利的,而体现了差异化价值观的文化元素则起到了阻碍跨文化传播的逆流作用。

注释:

① [美]康马杰.美国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② 阿伦·布洛克概括文艺复兴:发现世界和发现人.

③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④ 中国新闻网,美国选举中华裔面孔增有望扭转华人“政治冷漠“,2014年11月05日 09:25,来源:解放日报.

⑤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⑥ 研究称美亚裔投票率为各族最低选民直言“太忙”中国新闻网,2014年04月14日 14:33.

[1] 安然 等.跨文化传播与适应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美]康马杰.美国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3]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4] 关世杰.思维方式差异是影响中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维度[J].编辑学刊,2010年版.

[5] 陈付龙,李水弟.我国公共意识生长的历史考量[J].理论与改革,2006年版.

[6] 姜飞,黄廓.对跨文化传播理论两类、四种理论研究分野的廓清尝试[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版.

[7] 付玉霞.有关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不同倾向的实证研究[D].安徽大学,2013.

韩婕,中国传媒大学2015级传播学硕士。

H315

A

1672-5832(2016)09-0290-02

猜你喜欢

个人主义跨文化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反对个人主义做合格共产党员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圣诞礼物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