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该如何看“史上最严”高考

2016-11-27王石川资深评论人

北京观察 2016年6期
关键词:变故舞弊作弊

文 王石川(资深评论人)

该如何看“史上最严”高考

文 王石川(资深评论人)

“史上最严”高考来了!今年高考之所以定义为史上最严,就在于这是“刑九”施行后的首次高考。去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正式施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作弊入刑。简言之,替考、作弊、协助作弊等行为一旦被发现,当事人就面临被刑法制裁的风险,轻则拘役,重则入刑,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众所周知,多年来不少地方出现过高考舞弊事件,比如吉林松原、广东电白、湖南嘉禾、河南濮阳、甘肃天水、河南开封等地均是如此。以2004年的濮阳舞弊案为例,事后查实,该案是一起由多名教师组织策划,并以赢利为目的的恶性集体舞弊案件,考生把手机带进考场,在考场内收发信息,监考老师由于拿了红包不管不问,甚至有老师直接参与作弊。

一般来说,高考舞弊事件有三大特点,一是涉及学生多,不只是部分学生所为,比如某年嘉禾考点的试卷被确认为雷同卷的有236份,两百余名考生被取消了考试资格。二是作弊学生不是孤军作战,背后站着家长、老师,甚至包括学校和监管部门。曾有人戏称高考是考家长、考商、考官、考钱、考权。三是舞弊越来越产业化,也越来越技术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致使作弊手段更加丰富。

高考舞弊,危害甚巨。但是,处理结果并不能让人满意,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主义趋势下,对涉事人往往只是罚酒三杯,象征性处罚,比如取消当年的考生分数、剥夺当年考试资格,甚至不影响第二年高考。在这种背景下,作弊入刑,众望所归。

对高考舞弊零容忍,是捍卫高考公平的需要,防止劣币驱逐良币,防止不学无术之辈混入高校。一定程度上说,也是捍卫教育公平底线的需要,捍卫公众对高考公平信心的需要。如果连被誉为最公平考试的高考都被舞弊所蚕食,民众长久以来“读书改变命运”的信仰就将受到严重摧残。

尽管当今的高考不同于封建王朝的科举考试,但两者的功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众所周知,在古代科场作弊,是有可能被杀头的。1859年,清朝一品大员柏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其背景是他卷入了被称为晚清第一案的“戊午科场案”。最终,包括柏在内的4人被处死,7人被革职,共计90余人受到牵连。

不妨再举一例。“到我13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这是鲁迅先生的感慨。所谓的“很大的变故”,就是指其祖父周福清涉科场舞弊案,在他的儿子周用吉——也就是鲁迅的父亲参加举人考试时,派家仆与考官串通作弊,还未实施便告泄露。结果就是,周福清蹲了八年大牢,差点没被斩立决。出狱后不到三年便去世了,而周用吉不仅没当上举人,还被革除秀才功名,郁郁寡欢之下,35岁便死掉。这就是鲁迅所称“变故”的背景。作弊未遂,却承担大罪,也反衬出当年处罚之严。

徒法不足以自行,再严厉的法律惟有不折不扣地施行,才有生命力,也才能发挥效果。作弊入刑之后,那些再想在作弊上做文章的人可就得掂量掂量了。但是,作弊与反作弊从来都是魔道之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是一场注定漫长的战争,也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道彻底降伏魔并不容易,但并无退路。

责任编辑 刘墨非

猜你喜欢

变故舞弊作弊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研究
作弊
企业财务舞弊行为与企业高层相关性研究
舞弊行为人特征分析
浅析有岛武郎小说中亲子关系
一堂“变故”公开课引发的思考
有人要你帮忙作弊怎么办
词汇
防止作弊
高考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