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舟曲藏族民俗舞蹈多地舞刍议

2016-11-27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丝绸之路 2016年16期
关键词:舟曲县舟曲流传

周 爽(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舟曲藏族民俗舞蹈多地舞刍议

周爽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本文主要对舟曲藏族民俗舞蹈的种类、风格进行归纳,重点对当地流传的多地舞加以详述。通过对舞蹈的动作风格、动律特点、表演形式,以及服饰特征进行多方位分析,探究舟曲藏族民俗舞蹈的风格特征。

舟曲藏族;民俗舞蹈;多地舞;表现形式

甘肃自古就是多民族地区。众多的古代民族,尤其是古代的北方和西部各民族,都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他们劳作生息的足迹,也留下了他们用智慧、劳动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目前,甘肃还聚居着汉族和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保安族、撒拉族、满族、土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它们或者由当地的土著发展演变而成,或者由外地迁入。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是甘肃所独有的三个民族。

陇原大地上,有许多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文化现象。笔者曾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甘肃省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的一位作曲家。他本人是藏族,从小就在舟曲县生活,通过他对舟曲县当地的民俗、音乐、舞蹈等介绍,使本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文试就舟曲藏族民俗舞蹈多地舞及其表现形式略作探讨。

一、舟曲县概况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部。西与迭部县及四川省交界,东、南、北均和武都地区相邻,两(河口)郎(木寺)公路通过境内。①全县辖22个乡:曲瓦乡、巴藏乡、立节乡、大峪乡、憨班乡、峰迭乡、坪定乡、城关乡、江盘乡、弓子石乡、中牌乡、南峪乡、大川乡、三角坪乡、池干乡、巴楞乡、武坪乡、插岗乡、拱坝乡、大年乡、铁坝乡、博峪乡。”②“藏族主要分布在白龙江支流拱坝河流域的大年、铁坝、拱坝、插岗、武坪等乡,博峪、八楞和三角坪三乡也居住有较多的藏族,在白龙江谷地两岸的南峪、丰迭、憨板、立节、除瓦等乡也都有藏族居住。③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1.2%,藏族占31%,210个行政村,有11.6万人民生活在29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④

二、舟曲藏族民俗舞蹈种类

舟曲县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七个辖县之一。在当地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喜庆佳节、婚嫁喜事、生产劳动,还是佛事活动,都把舞蹈作为鼓舞精神、增进团结、表达感情的手段和方式。因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舞蹈。主要有“卓”、“多地”、《玛谐多地》、《萨热多地》、《竹马多地》、《贡边多地》、“则柔”、“羌姆”、《池哥昼》、《白马果卓》等。

多地舞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多地”主要流传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及迭部一带,这里保留着许多藏族古老的传统习俗,多地就是其中之一。《玛谐多地》,也称《莫合西尔》,是男子舞蹈,流传于舟曲县境内,是节日期间的压台节目。《萨热多地》,又称《羌拉》,俗称《马铃舞》,流传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迭部、卓尼一带,是表现古代脚户生活的男子舞蹈。《竹马多地》,俗称《猴子舞》,主要流传在高山林区的舟曲县南岭乡骡地坪队,系男子舞蹈。《贡边多地》,又称“采花节”,是流传在舟曲县博峪乡的传统舞蹈。《格班多地》,也叫“乐乐舞,汉称“丰收舞”,流传于舟曲县的巴楞乡、武坪乡、三角坪乡的藏族村寨。

三、多地舞的表现形式及服饰风格特点

(一)多地舞的表现形式

多地舞表演时,舞者围圆圈而舞,上身前俯后仰,随舞步的挪动前后大幅度摆动,如同“迎风摆柳”。舞蹈由一人领唱领舞,手拿马铃击打节奏,另有鼓、镲伴奏。开始一拍换一次脚,快时单脚起双脚落,由慢、稳、沉到快、稳、跃,快到极限,场内气氛热烈沸腾;又突然转慢,恢复到“迎风摆柳”的慢、稳、沉的对比效果上,如此反复循环,动律独特,声调优美。一般由长者主持,老艺人祝词,歌首领唱,舞首领舞,众人齐唱欢舞。

1.《玛谐多地》

《玛谐多地》系男子舞蹈,流传于舟曲县境内,是节日期间的压台节目。舞蹈开始,长者祝词,为在历次战争中牺牲的勇士们祭祀,然后舞者手拿长刀、棍棒,有的还在刀尖、棍棒上挑上点燃的羊头、腊肉,踏着鼓、镲的节奏出场,双腿呈大八字步半蹲,背朝观众,面朝高山峻岭,嘴里高喊,双手举起落下,别具特色。舞蹈结束时,舞者冲向村头峡谷,将点燃的肉食扔进沟里,此时动作大步跳窜,达到高潮。

2.《萨热多地》

《萨热多地》流传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迭部、卓尼一带,是表现古代脚户生活的男子舞蹈。山区人民为了交换和运输需要,经常有马帮、驮队来往于此间,趁歇息之际卸下骡马脖子上的串串马铃,翩翩起舞,尽情欢乐,以驱散旅途中的困倦和疲乏,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舞蹈,并传承发展至今。

3.《竹马多地》

《竹马多地》主要流传在高山林区的舟曲县南岭乡骡地坪队,系男子舞蹈。舞蹈中,青年小伙子们在采伐期间摹拟猴子的动态,手操棍棒跳上跳下,活泼机灵、幽默、滑稽。

4.《贡边多地》

《贡边多地》是流传在舟曲县博峪乡的传统舞蹈。该舞蹈形式独特,富有浓烈的林区风貌,舞蹈语汇稳健优美,肃穆庄重,舞蹈以横挪步悠摆、双膝半蹲为主要动律。舞者联臂拉手,动作整齐划一,虽然简单,但各村均有专用舞步,集中在舞场上表演,显得丰富多彩。

5.《格班多地》

《格班多地》流传于舟曲县的巴楞乡、武坪乡、三角坪乡的藏族村寨。舞蹈语汇简单淳朴,稳重矫健。舞步主要是挪步半蹲,挪一步跺一下,一蹲即起,以脚掌碾转拍地,身体动作自然协调。尤其是带有弹性柔韧的膝盖伸屈,婀娜多姿的左右晃荡,配以特殊的服饰,有一种古朴的原始之美。舞队站成一横排、面相对站两排和圆圈、半圆型为多。围圆而舞时,要以逆时针方向向右移动。

(二)多地舞的服饰风格特点

女舞者服饰:跳《贡边多地》时,将长发编成尽可能多的细辫,每个辫稍处用黑绒线续编至腰下,然后使其散开下垂及脚腕,再向上挽,掖进腰带里;将多块青布头帕层层叠起顶在头上,用约三指宽的织锦彩带箍起;把采来的鲜花插在头上;将珍藏的彩色衣服一件件套穿在身(每一件都要露出一些),然后穿肚兜,最外面套一件宽袖衣;头戴胸挂的首饰,也是尽其所有;红绿绸裤、织锦腰带、洁白的“缠子”(裹腿)、绣花鞋等亦是随其所好。跳《格班多地》时,编碎辫方法与《贡边多地》相同,不同之处是头巾用33厘米宽、2米长的黑布巾缠头,身穿宽大襟上衣后,再穿上织锦肚兜,外套坎肩。胸挂直径约33厘米的银盘,裤、裙、鞋按节日盛装自便,颜色自选,但忌用黄色。

头饰:左侧的圆形凸出物代表太阳;右侧的圆形凸出物代表月亮。

耳饰:成人与未成人佩戴的样式不同。这是区别成人与未成人的标志。

辫子:成人与未成人也有区别。未成人头上盘一根,下面垂吊一根,头上七彩线代表彩虹。未成年人戴一根,结婚时戴两根。

扣子:衣领中间系的扣子,既有扣子的用途,又是一种装饰品、工艺品。

针线包:佩戴于胸前,便于使用。

象牙:出门下地干活时,防止蚊虫叮咬。

腰带:由于地处高山阴湿地区,所以腰带用纯羊毛织的,主要起护身作用。

手绢:既是一种装饰品,又是用来随身携带擦手擦汗的工具。

大襟衣服、灯笼裤:以前较为肥大,没有腰身,现在经过改动后变得合体随身,但在样式上几乎没有改动。

鞋:藏语叫“料子鞋”,浓缩了鸟和雄鹰的身影。妇女穿上后,就好像孔雀、凤凰。

男舞者服饰:戴礼帽,穿高领大襟长袍(上襟镶宽边)、便裤、藏靴,扎腰带后,将袍下摆掖进腰带里。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舟曲在各种节庆活动中仍保留着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吸收了许多现代文化的元素。如春节时各乡举办的文艺汇演中,不仅有几千年流传于当地的多地舞,还有当今流行的迪斯科,整个演出无不透露着多元文化在这片沃土上的汇集。多地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深受当地藏族人民的喜爱,就文化价值来看,它是茶马古道和藏族传统文化交融的集中体现,是研究藏羌文化起源、发展的有力证据,是舟曲人民凝聚力的体现,也是解读藏族人民审美心理的最重要依据。目前的留存状况比较乐观,但其保护、传承仍需要社会的关注和政府部门、传承艺人们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③甘肃省舟曲县志编篡委员会编著《舟曲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75~79页。

②④闵文义:《舟曲藏族渊源初探》,《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第15页。

J722.21

A

1005-3115(2016)16-0050-02

猜你喜欢

舟曲县舟曲流传
经典“咏”流传
《上河降魔记》所见《格萨尔》在舟曲境内的流传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探讨舟曲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浅谈城市污水处理和供水管理
推进天保工程实施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舟曲林业局天保工程建设回眸
舟曲县柿绵蚧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措施
舟曲县发展林果产业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