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隐喻翻译策略

2016-11-26吴志焕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源语源域隐喻

吴志焕

(郑州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隐喻翻译策略

吴志焕

(郑州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隐喻是一种根植于文化的语言现象, 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 而且也承载着该民族的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因此, 要想准确地翻译不同文化中的隐喻, 首先必须清楚隐喻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本文着重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隐喻,隐喻翻译并介绍了几种隐喻翻译策略,目的是使译者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加强对不同社会文化的重视,最终达到对中西方隐喻贴切的理解和表达。

文化差异;隐喻;翻译

1 引言

翻译活动不仅仅是语言交流,更是文化交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注意语言的转换,更要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隐喻体现为一种语言现象,一种思维模式,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通过对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不但可以加深对英汉语言深层次的了解,而且有利于对隐喻的理解和翻译。“我们都生活在地球这个现实世界中,且人的感知器官完全相同,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必有若干共通之处,否则我们就不能相互交际,翻译也就成为一种虚无缥缈的玄幻之物。据此,我们提出了“体验普遍性”,它是我们人类能够互相理解和翻译的大前提。当然,各个民族也有自己认识世界的习惯方式和文化模式,这就决定了各语言表达中必然要有自己的特色”(王寅,2007:134)。因此,在翻译中,恰当处理隐喻的翻译也尤为重要。

2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

文化差异指的是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 创立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 同时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有些诸如生理, 认知等方面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同构性, 所以在长期的历史沉积中, 各民族语言中的隐喻多少有些相融通的地方;但是, 固化在某一民族语言中的隐喻亦受到这种民族的集体经验或文化的制约, 同时具有该民族文化方面的个性。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 由于两大民族在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生活、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也由于两个民族的人民对客观事物特征的概括不尽相同, 这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就显示出很多不同之处。

语言和文化是一个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语言能离开特定的文化, 任何语言都充满了人类文化活动的痕迹, 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传统习惯, 而且也透视着该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所以在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时会具备相同的认知经验,隐喻的重合现象就是人类认知共性的反映和体现。同时,因为不同民族之间的地域以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使得中西方隐喻有时也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文化性。

3 对隐喻和隐喻翻译的认识

隐喻一词原来自希腊语metaphor,意思是“意义的转换”,即赋予一个词它本来不具有的涵义或者是用一个词来表达它本来表达不了的意义。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的定义是:“a figure of speech containing an implied comparison, in which a word or phrase ordinarily used of one thing is applied to another.”传统隐喻研究只是局限在修辞学领域,把它当做一种修辞手法而已。但到了20世纪,伴随着现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在研究者看来已经不仅是修辞,而是一种思维模式。尤其是到了70年代后期,欧美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了高潮,其中以Lakoff 和Johnson 的研究最具代表性。Lakoff 和Johnson在他们的隐喻研究专著 Metaphors We Live By 中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认识和解释另一类事物,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隐射过程。它普遍地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并且贯穿于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中。语言中大约有70%的表达方式都源自概念隐喻”(Lakoff & Johnson , 1980:14)。隐喻这种典型的语言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各种语言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隐喻又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必然存在着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的人类生理机制和类似的经验会导致存在相似性的因与存在,而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背景,产生的隐喻会大不相同(王寅,2012)。因此,长期以来,隐喻的翻译一直是个难点。

隐喻翻译包含着不同参与者对不同社会文化理解的过程, 所以隐喻翻译的理解和表达都受制于原语和译语各自的社会文化。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 理解的目的是获得源语的意义及其包含的文化信息, 因而不能脱离源语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表达环节要符合目标语的规则, 将理解的源语意义准确贴切地表达, 于是不可避免地与目标语所属的社会文化相联系。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4 隐喻翻译策略

隐喻是追求言语表达的最佳效果以达到交际目的的一种手段。在文章中运用隐喻,能够增加文章的文采,增强文字的感染力。翻译若能将隐喻处理得当,译文会因之而增彩生辉。隐喻富于形象色彩,借助于形象来描绘事物,说明道理关于隐喻的翻译,皮特·纽马克先生曾指出:“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的缩影, 因为隐喻翻译给译者呈现出多种选择方式:或者传递其意义,或者重塑其形象,或者对其意义进行修改,或者对其意义与形象进行完美的结合,所有这一切又与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如此密不可分,与隐喻在文内重要性的联系就更不用说了”(Newmark, 2001:113)。这段话强调了语境因素、文化因素在隐喻翻译中的重要性。隐喻翻译要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仅要译出源语的形象、喻义,还要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应根据隐喻概念中蕴含的特有的文化,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把隐喻形象准确地传递给读者。以下介绍几种隐喻翻译策略。

4.1 复制源域

所谓复制源域,就是在目标语语言条件许可时, 既保持源语的内容, 又保持源语的形式, 特别是保持源语的比喻、形象、民族地方色彩等。复制源域在保持源语表达方式与文化色彩的同时, 也丰富了目标语的词汇和表达。“由于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和感知经验,对于同一抽象事物的理解,人们常常选择相同的喻体视角。当英汉两种语言中源语的源域和目标域和目标语的源域和目标域是一种对应映射的关系,译者可根据源语和目标语读者相同的心理运行机制,实现映射对等的等效翻译”(马蕾蕾 张莹 侯松山,2012)。人们处于同一个物质世界,因此,尽管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人们的有些认知基础和感知经验却是相似的,甚至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取复制源域的翻译策略。例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a bolt from the blue sky(晴天霹雳);hang by a hair(千钧一发);barking dogs do not bite(吠犬不咬人);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水滴石穿);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skate on the thin ice(如履薄冰)等等。复制源域不仅保留了原隐喻的内容形式和文化内涵,又丰富了目标语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语言文化的相互包容性,又达到了行神兼备,充分保持原隐喻意义、形象和结构的最佳效果(程同春 2005:38)。

4.2 替换源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会出现源域隐喻和目标域隐喻内涵一致,形象不一致或者有冲突的情况,采用复制源域策略很容易引起误解或造成译文不可读甚至艰涩难懂, 这种情况就需要译者用目标域中被读者认可或接受的隐喻形象来替换源域中的隐喻形象,这就是替换源域策略。替换源域策略不要求拘泥于源语的形式, 但要准确的反映出源语的意义。例如: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宁做鸡头,不为凤尾);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进退维谷);entertain an angel unawares(有眼不识泰山);the die is cast(木已成舟);give a dog bad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患无辞);in fair wea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未雨绸缪,居安思危);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初生牛犊不畏虎);the 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这山望着那山高)等等,这些情况可以采用汉语中已经确立的,与英语隐喻意义相对应的合适的意象加以替换来进行翻译,从而把英语中隐含的意义表达出来。

4.3 添加脚注法

如果复制和替换源域都不能准确表达源语意思,或者都不能同时达到传递文化,交流信息的目的,就可以采用脚注的方法,来帮助解释其含义。例如:His uncle is Polonius.(他的叔叔是波洛涅斯,一个多嘴多舌的人)(注:波洛涅斯是莎士比亚著作《哈姆雷特》中女主人公奥菲利亚的父亲,他是一个多嘴多舌的人,因此,借 “Polonius”喻指多嘴多舌之人)。由于大多数读者对“Polonius”都不像对“Shylock”,“Narcissus”等剧作或神话人物那样耳熟能详,甚至是一无所知,因此,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其译为“波洛涅斯”,定会使目标语读者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如果直接译为“多嘴多舌之人”,虽然信息得到了准确的传达,但是却无法让目标语读者体会外国文化和异域风情,在身体和情感上都获得更准确的见识,而添加脚注这一译法很好地弥补了复制或替换源域在这一方面的缺失。其他还有“Naderism”,“The Heel of Achilles”,“the sword of Damocles”,“a Tower of Babel”等等,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在此一一列举。

5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隐喻,和隐喻翻译的认识,最后总结了几种隐喻翻译策略。这几种隐喻翻译策略,很难说哪一种更好,更实用,正所谓“译无定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隐喻具有较大的文化信息负载量,是中西方民族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最好的翻译就是能够最准确反映作者真实意思以及其文化特色和语体特点的翻译。因此,做隐喻翻译时要尤为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把原语中的隐喻意义在译语中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在翻译中有效地传递信息,真正达到文化交流之目的。

[1] Guralnik & David.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Cleveland:William Collins Publishers, Inc.

[2] Lakoff, 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 Newmark.Approach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 程同春.英语隐喻的思考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5):43.

[5] 马蕾蕾,张莹,侯松山.论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河北:大学英语, 2012(9):12.

[6] 王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4):6.

[7]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吴志焕(1990.04-),女,汉族,河南省漯河市临颍人,硕士,郑州大学,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H03

A

1672-5832(2016)02-0253-02

猜你喜欢

源语源域隐喻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