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对当代女大学生人生观价值取向的若干思考

2016-11-26吴亚玲吴尤琦

长江丛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大学生

吴亚玲 吴尤琦 鲁 玲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对当代女大学生人生观价值取向的若干思考

吴亚玲1吴尤琦1鲁 玲2

近年来,很多拥有才干并且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并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是选择站在男性背后相夫教子。社会媒体以及家庭给广大女性的定位为“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认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文章通过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从社会、高校及女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女大学生发展问题,共同做出积极努力,帮助女大学生打破传统思想枷锁,取得更好的发展与成就。

女大学生 教育 就业

一、现状:女大学生人生观价值取向回归传统

在传统的性别观念里,“男尊女卑”的等级秩序被宣扬了几千年,并且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性别观念,例如“男主外女主内”这一农耕时期的普通家庭生活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传统观念的代表,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被大多数人认同是毋庸置疑的。而在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中,男女平等的观念随着对部分传统文化的批判深入人心,尤其是建国以来,女性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越来越重视。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与开放开明的文化让价值观不断变迁,也进一步强化女性独立自主的意识。

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作为中国众多女性中重要的一部分,正处在女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她们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源,作为未来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中的一员,她们理应承担起建设国家与发展社会的重任。在另一方面,女大学生走在众多女性的前沿,应该为其他女性做出表率,她们未来的发展与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性别平等的发展现状。然而近几年来,“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或“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论调悄然在大学生中传播开来。根据“面向21世纪上海女性高等教育调查”(1998~2002)显示:“女人嫁个好丈夫比取得高学历重要”有47.9的女大学生同意,36.0的女大学生不同意。“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则有64.6%的女大学生同意,29.7%的女大学生不同意。①由《北京高校学生与居民性别平等意识比较》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受访者中,有50.95%认同男女平等,另外49.05%不认同男女平等。从性别方面来看,65.1%的女性认同男女平等,而只有 35.0%的男性认同男女平等。其中有近五成的女博士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②华东师大耿文秀教授在上海四所高校本科生中作的调查显示,65.2%的女大学生认为你最理想的结局为“家庭事业各占一半”,但是假如自己的事业与婚姻出现矛盾冲突时,“首选事业,有余力再补救婚姻”的仅占总体的37.3%③。

从各大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看出,现在有很多女大学生对传统性别观念表现出一种认同感,无论是“男高女低”的择偶模式还是“郎才女貌”的评价标准,其背后都有很多追随者。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坦诚愿意嫁给“高富帅”或者富商,理由是嫁个有钱人可以少奋斗很多年,这也使得女大学生中出现了“急嫁”现象,急嫁在当今特指 “女大学生在读期间尤其是临毕业前紧急寻找有知识、有地位、有经济基础的成功男士作为结婚对象的一种社会现象”。④近年来在各地兴起的相亲会上,女大学生逐渐成了其中的主力军,很多女大学生为了能通过相亲找到另一半,不惜在外貌上花费大笔资金,甚至还有很多人去做整容手术,而高昂的化妆品护肤品费用以及用来穿衣打扮的资金花费让女大学生不得不缩减其他方面的开支。此外,也有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认为美丽的外表会帮助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诚然良好的外在形象可以为自己加分,但是女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才是增强竞争力的核心法宝,才能在竞争残酷的职业市场中站稳脚跟。由于很多女大学生更多地依赖于“嫁得好”,寄希望于婚姻,她们对自己的定位不再是一位自强自立的“成功女性”,而是非常传统的“贤妻良母”型女性,这将使她们选择以男人与家庭为中心,而忽视了自身的发展需要,这不仅会影响女性个人的发展状况,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分析与思考

(一)教育的缺失与误区都对女大学生价值观认知造成影响

与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不同,现代家庭还是比较重视女孩的教育,都说“望子成龙”,其实“望女成凤”的父母也不在少数。女生在父母的期待下,通过努力学习迈进大学的大门接受高等教育,完成人生中重要的一步。接着父母希望女儿在大学里继续努力,提高自我,在毕业时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找到好工作后,自然而然的就是找一个好丈夫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而女生的自身能力与素养便是为其找到好丈夫的一个加分项。于是在父母期待下成长的女生,其努力的原因与目标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身能力变成了“嫁得好”的垫脚石。而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里,绝大多数都是“男主女从”的结构,女生从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对其未来的家庭自我定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校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另一个重要的地方,但是迄今为止,学校的教育制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考试所考察的仅仅只是对某个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不是一个人的人格品性更不涉及对男女平等的认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从幼儿园到小学和中学,再到大学,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工作的收入越来越高,女教师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小,这一现象无形中也向女大学生传递着职业构成上的性别话语。

(二)就业压力过大,导致学生群体中出现“读书无用论”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要想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就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竞争资本,保持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这就要求学生在离开校园后进行继续教育。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上,受刻板效应的影响,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相对男性来说,女性的教育水平要低一点,能力有限,不需要有更好的发展,这一点从企业员工培训中男性占大部分比例就可以看出。女性不进行继续教育,相对日益变化的劳动力市场较落后,这无疑会再次加大女性就业的压力,也让更多女性赞同“嫁个好老公,少奋斗20年”的论调,同时也无形中接受了“读书无用论”。

在劳动里市场,企业在招收女员工是往往会比较在意女性生育带来的成本,尤其是在二胎政策开放后,可以生两个孩子无疑会让女性的工作时间减少,对公司来说意味着将来会加大用人成本,有的企业则直接在合同中直接要求女性在某个工作期间内不准生育。“宁要武大郎,不选穆桂英”,生育的显功能使得女性在与相同背景与能力的男性进行竞争时不占优势,这无疑会加大女性的就业压力。此外由于国家出台的行政性法规中,女性要比男性提前退休5~10年,而女性退休后的工资普遍比男性低,物质生活保障不如男性。于是在各种社会压力下,女大学生严重缺乏安全感,这使得她们更坚定了“女性不如男性”的说法,与其面对很大的风险去选择自强自立,付出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还不如直接找个“好男人”嫁了,于是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产生了共鸣,将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婚姻家庭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女性心理上对男性的依赖与依附。

(三)社会媒体的造势宣传与性别消费

我们不难发现,在电视广告中,女性总是以“贤妻良母”的身份出现,在厨房做饭洗碗、为丈夫整理衣物、照顾孩子等等场景是广告中常用的情节。在电视剧里,往往是贤妻良母型的女性最后能获得幸福,而那些女强人往往会成为大龄剩女,甚至还会因为工作能力强但是大龄未婚而被下属偷偷嘲笑,网络上还出现了“男人、女人、女博士”的分类,将大龄未婚的女博士视作第三类人,女性到了一定年龄还在忙自己的事业没有找到“好男人”嫁了就会很容易被视作异类,这使得许多女性往往会把“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中“伟大的女人”作为自己的人生定位。

同时社会上越来越多的选美比赛,电视上越来越多的美容整形减肥塑身的广告,使得女性在诱导下更多的重视外在美,在外在形象的维护上投入很多金钱精力,甚至将原本该投入到提升内在能力的资本花在对美貌的追求上。很多广告大肆宣传女性应该趁着年轻打扮自己,让自己变得更美,于是我们不难看到经常有“某某大学女大学生花几十万赶赴韩国做整容手术”的新闻报道。而在追求年轻时外在美的时候,也会加大女性对年老色衰的恐惧,许多女性都认为应该趁着年轻貌美赶快找个“好男人”嫁了,无形中产生了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心理。

(四)历史文化传承下的性别意识影响颇为深远

从历史上来看,由男性主导的男权社会,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这导致了传统文化缺乏女性的视角,女性不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女子无才便是德”与“三从四德”思想严重制约了女性的发展,为传统时代的女性戴上了沉重的枷锁,这样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对现代人们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得女性至今仍处于社会中较为弱势的地位。传统的性别观念与文化以各种方式悄然渗透到各个角落,性别文化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我们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性别观念上被雕刻了深深地痕迹,并不是一时就能被磨灭的。

21世纪,关于社会性别的概念,在传统和现代的展示中发生了碰撞,无法否认,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着性别歧视,由于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角色的差异,女性在担任越来越重要的工作的同时,也被要求以家庭生活为主,女性处于被动的状态,要同时为事业和家庭忙碌且更偏向于家庭,当家庭和事业发展发生冲突,只能选择一者时,受脑海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以及社会舆论影响,很多女性都会选择家庭,做一个贤妻良母而放弃工作与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女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打破“女不如男”的思想禁锢

女大学生更多地依赖于她们的家庭,轻视自己的思维与自我价值,这将直接影响到她们的爱情和生活,许多女大学生认为女人需要负担来自社会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在成长的道路上也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障碍,这个社会更适合男人发展。女大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推翻这个舆论,促进社会与自我发展。首先,女大学生应该突破思维定式,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克服自身与外界的不足和障碍,避免被锁定在一个小圈子里。其次,女大学生应更多的接触社会,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给自己做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女性自身能做到干得好时,女性对“嫁得好”的期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弱化,女性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能够在职场上有所作为保持信心与期待,并将自己放到那些重要位置上。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应该和男性一样,在工作中树立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创造成就,而不是为了婚姻家庭和外在舆论放弃自我追求。

(二)高校应正视女大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

在教育方面,学校应重视女大学生在科学教育中的不利局面,鼓励和帮助学生不断地学习科学与技术,为获得更多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机会做准备,此外学校教育还应该在教学中增加社会性别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男女平等意识,通过知识的学习以及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帮助女大学生树立“四自”意识(即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

除了知识文化教育外,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择业观,并且通过多种渠道如学校官方网站以及讲座宣传等向学生传递最新的就业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以便于更好地掌握企业单位招收员工的详细情况。除此之外,也要教育大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帮助女大学生能够直面竞争,主动积极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运用自身资源与能力,寻找一份工作,实现对自我价值,消除对男性的依赖性。

(三)社会应重视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扭转局面

社会文化对人的影响虽然不具备强制性,但是它却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人内在思想,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加大对男女平等的宣传力度,慢慢地改变人们的一些传统观念。此外作为大众传媒的工作者,应该要培养社会性别意识,能够在传媒过程中客观公正的展现新时代女性的风貌,当人们对“女强人”的刻板印象改变时,女大学生才能真正地敢于追求自己的事业,追求成功,塑造全新的自己。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应该重视社会上存在的不平等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弘扬先进的性别文化,为女性创造良好的外在发展环境;采取有效地惩罚与激励措施,解决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性别等级化问题,为女性的就业与发展创造一个公平、公正、自由的平台与环境,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女性分摊由于生育的显功能带来的机会成本,使其能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对于当前的女性性别消费过热应现象进行正确引导和适当限制,过分强调外在的性感美丽,其实是将女性进行商品化,会影响女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全社会应当从法制与道德舆论两个方面为女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与成就提供助力,切实关注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尊重关怀女性的良好氛围。

注释:

①上海地区分课题组:面向21世纪上海女性高等教育研究报告[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1).

②张红萍.”女性的迷思”: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再谈高校学生传统性别意识之回潮[N].中国妇女报,2014-8-5(B01) .

③调查报告:首选家庭——女大学生价值取向回归传统[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2005(03)03.

④王兆萍.女大学生“急嫁”的经济学分析——从人力资本的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3):108~113.

[1]罗利群,吴洪亮.对社会性别公平理念教育的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13(2).

[2]观念的变迁与现实的制约: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基于第三期湖北省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A].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11,34(16).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文典学院;2.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本文系安徽大学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关于现代大学生爱情观及其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编号:201510357101)成果。

猜你喜欢

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国际大学生节
方丽洪 “90后”大学生返乡创业
当代大学生典型诗病举隅
放飞女大学生创业梦想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