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基本路径

2016-11-26毛伯民凌烨丽

长江丛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心态培育民众

毛伯民 凌烨丽 王 石

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基本路径

毛伯民 凌烨丽 王 石

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其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顺利建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开放包容,可以说是从心理、情感、态度、品性四个层面彰显了良好社会心态的内涵,而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又对个人、社会、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从这三个层面提出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基本路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国民心理基础。

良好社会心态 路径

社会心态是指一段时间内人们对社会的认知评价和情感态度,在内容上主要体现在对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态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对社会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出全社会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以说,社会心态全面体现了一个社会的风气,民众的理想及精神状态,继而影响着民众的行为方式。因此,具备良好的社会心态,是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前行的重要心理基础,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部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如何培育民众良好的社会心态,关系到能否顺利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良好社会心态的内涵层面

(一)自尊自信——心理认知层

是指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执着,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面对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碰撞,能够正确地自我评价,不抱怨,不放弃,坚定信仰。相信党和国家的领导,认同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忽视,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解决好,能独立办好自己的事。这种自信主要体现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上,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抱有极大的自信,这是我们做到自尊自信的核心要求。

(二)理性平和——情感调节层

是指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心态平和,用理性思维分析问题,做事遵循客观规律,既不简单冲动,亦不偏激极端。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矛盾冲突,导致突发事件频频出现。如何有效应对,需要我们摆正心态,沉着冷静。遇到问题理性思考、科学分析,探寻矛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理有节地表达利益诉求,不能以极端方式来处理问题,更不能做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社会矛盾聚集时期,国内外别有用心的人或势力会借机煽动民众,丑化共产党,污蔑中国。我们千万不能被利用,做出有损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要克服浮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

(三)积极进取——生活态度层

是指乐观向上,奋斗进取,努力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世界瞩目的成就,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美满,我们有理由自豪。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基本国情仍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间的矛盾,我们的小康社会只是不全面、低水平的小康,我们周围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因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始终保持忧患意识,积极搞建设,一心谋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四)开放包容——品性修炼层

是指一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品质信念。对外,面对当前国际社会纷繁复杂的变化,各种新鲜夺目的事物,我们需要采取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和应对各种情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打开国门,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取长补短,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求同存异、互利共赢,为促进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对内,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多方关系纵横交错,我们也必须采取合理合法的方法,尽可能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妥善处理好各种社会利益关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培养良好社会心态的重要性

(一)个人层面:能更好地促进个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心态健康与否,决定了其是否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及积极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个人心态健康,就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妥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清晰认识自我,理性看待得失,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的人,其幸福指数就高,反之,很容易迷失自我,面对挫折灰心失望,进而影响自身的发展。当前正处于经济结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深刻划分、思想观念深刻变动的敏感时期,保持良好的社会心态,对个人的发展及幸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层面: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生产力的特定状态决定了特定经济关系的形成,进而决定某种政治制度的属性及社会意识的产生。而社会意识的发展也必然会反作用于社会生产,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社会心态的健康与否是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社会意识的形态表现出来,同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可以形成一定的社会思潮、社会风气,或者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健康的社会心态亦可积淀成一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刻影响着一个社会的发展。良好的社会心态势必使人能保持斗志昂扬的精神态势,积极投身祖国的事业,乐观生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资源;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则会使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行事偏激,进而阻止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可以说,一国的国民心态,在某种程度上是反映着民众的素质以及文明程度的。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可以提高民众的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谐的邻里关系,从而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国家层面:对内能更好地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外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安定团结是凸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和基本标志。社会中的不同利益群体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就能构成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如果社会动荡无序,混乱不堪,那么人民群众必然颠沛流离,无法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建设又何从谈起?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无从做起,已经取得的成果都会丢掉。所以,要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至关重要。这其中,人心的稳定是基础,心态的平和是关键。人心齐,泰山移;人心稳,天下稳。我们必须积极疏导社会中的消极社会心态,引导民众形成稳定平和的心态,方能把民众团结起来,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当今时代,中国的命运和世界联系在一起,世界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中国,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交往、合作日益增多,在这种互相交流和沟通过程中,每一个国民其实都无可避免地代表了中国的形象,甚至以一抵万,代表了整个国家民众的素质和形象。国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冠以“中国人”的身份,进而放大上升到国家层面。而民众的一言一行很多时候是受其社会心态影响的,言行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心态是否健康。因此,只有培育好积极健康的国民社会心态,才能保证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国民形象,以及正面的国家形象,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赢得尊重,为国内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路径

(一)个人层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关注和重视民生

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党必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就不可能和谐。民生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党和政府只有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才能培育出老百姓良好的社会心态。比如,加强经济建设,保证人民群众增收;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几大问题;着力加强环境保护,还子孙后代一个美丽中国;在交通安全、文化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等问题上,给老百姓足够的安全感和信赖感。唯有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幸福,也才会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

(二)社会层面:加快和谐社会建设,重视社会公平正义

当前社会民众心态不平衡,出现仇官仇富现象,其实是有针对性的。民众对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人,是尊重且敬佩的。恰恰对那些以权谋私、徇私舞弊、权钱交易、甚至贪污腐败的现象深恶痛绝,这是民众不满情绪的焦点。因此,要建立和谐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全面体现公平与正义。对大量违规现象加大处罚力度,对执法现象加强社会监督,让违规者得到应有制裁,真正体现出公平的竞争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民众可以切实体会到规则面前的人人平等,从而平和心态,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去获取应得的利益。

(三)国家层面:创新政府社会管理能力,消除矛盾根源

刘少奇曾如是说: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现象,一切没有办好的事,领导上都会有责任。作为政府,它其实时刻在以自己的行为教育整个民族。如果政府行为或政策失范,民众势必产生不满。在现实生活中,政府需要建立起真正的“以民为本”观念,而非社会上层的代言人;要改变现实存在的“人治”惯性,尊重法律,按章办事;要真正为民办实事,而非推托搪塞,相互扯皮。同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确立起民众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感,缓解甚至消除官民之间的障碍与矛盾。同时,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防止因地区发展不平衡、阶层分化、贫富加剧引起的社会矛盾的激化。尽量减少长期底层认同带来的这种群体性社会怨恨,让民众可以共享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共建和谐健康的社会心态。

另外,加强教育引导,深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心态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与民众健康社会心态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通过提升社会成员的主体性,来培育积极努力地建设主体,也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增进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意识的认同,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民众的普遍“集体无意识”,做到心态平和,积极向上,自尊自信!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4.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何金定.良好社会心态如何培育和引领[N].光明日报,2011(9):5.

[4]夏学銮.当前中国八种不良社会心态[J].人民论坛,2011(4).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转型期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养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530);2014年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博士基金项目“良好社会心态的界定及培育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毛伯民,男,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凌烨丽,女,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石,男,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心态培育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