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佛学与谢灵运诗歌创作

2016-11-26杨中正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佛学谢灵运净土

杨中正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浅谈佛学与谢灵运诗歌创作

杨中正

(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谢灵运是东晋末年至刘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佛学对其人生和创作有非常深刻的影响。谢灵运与当时僧人多有交往,也参与过很多佛事活动。当时流行的净土信仰和顿悟、即色等佛学思想对谢灵运影响较深。佛学对谢灵运的诗歌创作影响表现在:内容多佛学教义、玄礼多佛理、创作手法多受“即色论”的影响等。

谢灵运;佛学;诗歌

1 谢灵运的佛学渊源

1.1 慧远的“净土”信仰对谢灵运的影响。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人,是晋宋时期庐山僧团的代表人物。他和道安提出的“本无宗”理论成为佛教的主流思想之一。作为“净土”宗的代表人物,谢灵运深受其“净土”信仰的影响。谢灵运与慧远交往的情况梳理如下:

唐飞锡在《念佛三昧宝王论》中提到:“慧远公从佛陀跋陀罗之藏授念佛三昧,与弟慧持,高僧慧永,朝贤贵士,隐逸清信宗炳、张野、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谢灵运、阙公则等一百二十三人,凿山为铭,誓生净土。”[1]唐法照的《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记有:“晋时,有庐山慧远大师,与诸硕德及谢灵运、刘遗民一百二十三人,结誓于庐山,修念佛三昧,皆见西方极乐世界。”[2]

公元417年,慧远卒于庐山东林寺。谢灵运作《庐山慧远法师诔》以悼念之,称颂慧远生前事迹,并在其中表达了:“予志学之年,希门人之末,惜哉诚愿弗遂,永违此世”[3]终生未能师从慧远的遗憾。元熙二年,谢灵运为慧远撰写《庐山法师碑》,此事在《高僧传》卷六《慧远传》有所记载:“谢灵运为造碑文,铭其遗德,南阳宗炳又立碑寺门。”[4]

由慧远与谢灵运的交往可见,谢灵运对慧远甚是推崇。慧远的“净土”信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谢灵运的诗歌创作。

1.2 “苦行僧”昙隆对谢灵运的影响。昙隆,刘宋时期“苦行僧”的代表人物。南朝梁慧皎的《高僧传》中简单记载了昙隆与谢灵运交往,附于《释僧镜传》之后:“上虞徐山先有昙隆道人,少善席上,晚忽苦节过人。亦为灵运所重,尝共游。”[5]“席上”乃指儒学,谢灵运精通儒佛道,二人相见坐而论道自然会有很多共鸣。

昙隆圆寂后,谢灵运为其撰写《昙隆法师诔并序》。其序简介昙隆的生平:“生于建康富豪之家,善骑车驾驭,文武兼习。”[6]显然,谢灵运对昙隆十分了解。序言还记述了二人共同探讨佛学奥义、研究佛卷的经历,展现了谢灵运与昙隆的深厚交情。另据相关史料记载,昙隆在谢灵运的东山居所隐居了数年,其佛学理念对谢灵运的影响可想而知。

谢灵运的《山居赋》有“苦节之僧,明发怀抱。事绍人徒,心通世表。是游是憩,倚石构草。寒暑有移,至业莫矫。观三世以其梦,抚六度以取道”[7],这里所说的是昙隆的经历,赋中还借助昙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 佛学对谢灵运诗歌的影响

2.1 内容方面:玄理多为佛理。谢灵运深受当时玄学的影响,诗歌特点亦“一半写景,一半谈玄”。而且所谈玄理多为佛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描写佛理的,如《聚沫泡合》:

水性本无泡,激流遂聚沫。即异成貌状,消散归虚壑。君子识根本,安事劳与夺。愚俗骇变化,横复生欣怛。

诗中以泡沫喻虚幻的人生和事物,进而阐述佛理。泡沫接触不同的事物就能照出不同的形状,万事皆如泡沫一般,伴随泡沫的消失而灰飞烟灭。诗人传达的是一种本无思想,佛家认为万事皆空,谢灵运这里正好呼应了佛家的观点。

第二种是借玄而言佛,如《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2.2 创作手法:受“即色论”的影响。“即色论”辩论空与色的关系问题,色指表面现象,空是指本性。一言以蔽之,将外物转变为内心情感就是即色的过程。这种手法在谢诗中屡见不鲜,如《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狥禄反穷海,卧屙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前八句写被贬后的处境,次八句写景,冬去春来,诗人心境好转,开窗远眺,眼前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最为精彩,扣人心弦。池边的青草、柳树上的禽鸟暗示时光的流逝。“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道出自己并不喜欢隐居生活,寂寞而漫长。最后六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变化,由乐景写哀情,由外物的表现联系到自己的心境,参杂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便是一种“即色”的表现了。再如《过白岸亭》:

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援萝聆青崖,春心自相属。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伤彼人百哀,嘉尔承筐乐!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

第三句至第八句写景,描写白岸亭周边的溪流、疏木、密石、翠竹等景象,展现春天的勃勃生机。此情此景让诗人联想到“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的典故,遂写了秦穆公杀贤良殉葬和周君赏赐宾客的情景。最后六句诗人想明白了荣辱交替的真理,只有隐居才能够返璞归真。纵观本诗,先写美丽的春景,引起诗人的联想,最后引出诗人的感悟。这一切都是由景而发,与《登池上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1] 飞锡着:《念佛三昧宝王论》,北京:北平刻经处,1930年版。

[2] 法照着:《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北京:中华书局。

[3]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第345页、351页。

[4] 梁慧皎着:《高僧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

[5] 梁慧皎着:《高僧传》:第152页。

[6] 李运富编注:《谢灵运集》,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369页。

[7] 沈约着:《宋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第1754页。

杨中正,男,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研究生,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I222

A

1672-5832(2016)03-0234-01

猜你喜欢

佛学谢灵运净土
保卫净土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谢灵运:我的人设崩了
谢灵运堪称职场反面典型第一人
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苦厄的修行
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
南山南,谁的诗里别有洞天
佛学认知下的音乐表演理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