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

2016-11-26丁嵩山

北极光 2016年8期
关键词:时尚化口语化播音员

文/丁嵩山

试析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

文/丁嵩山

主持人是现代文化语境下一种典型的职业形态。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影像统摄的时代,图像导引着人们的视觉,支配着人们了解世界的主要通道。上海戏剧学院吴洪林副教授曾在《主持艺术》一书中谈到,当今社会语境下的播音主持语言,应是在大众传播环境下糅入人际传播而表现出来的口语传播。这一论述阐明了播音主持语言的特征,强调了“艺术走入生活”的审美诉求。立足当今文化语境,人们不难发现,播音主持的语言、样态与以往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试图将当下播音员、主持人的有声语言传播,纳入大的传播系统进行观照,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力图建构其规律性的认识。

一、播音语言口语化

在媒介传播中,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工作显然存在一些差别。播音员强调对于文本的依赖性,强调通过二度创作,准确、及时、高质量、高效率地形之于声、及于受众;而主持人则更多地体现出对节目的参与性和驾驭性,有时甚至以“把关人”的身份出现。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主持人比播音员更有优势,因为从媒介规律出发,播音员这一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尤其是在播报类新闻节目中,播音员的设置具有国际通行性。

播音语言的口语化,并不意味着字正腔圆的规范美被全盘消解,相反,科学的发声吐字、精准的表达在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关键在于如何调整语气、语调乃至语态特征,由呆板的播报语体向口头语体过渡,真正实现传受双方交流的贴近性,让播音艺术走进生活。

播音语言口语化,并非指播音语言与人际传播同流、陷入人际传播的汪洋大海,这些是对口语的误读。口语化传播不是口语至上,更不是重文轻语的翻版。相对于书面语而言,口语是动态的、结合语境的语言,但嘴巴讲的话并非都是口语。我国最早研究口语的学者赵元任先生曾这样阐述:“口语是人与人互通信息用发音器官发出来的、成系统的行为方式。”这一定义揭示了口语有别于书面语的特点,尤其是从语用学角度强调了口语的交际行为方式。

播音语言口语化集中体现了当今文化语境下对“美”的再解读。在非中心化的审美体系中,美已经泛化,艺术美和生活美逐渐融合。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播音语言张扬了创作主体的激情,释放了创作主体的理解和诉求的话;那么今天,播音语言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尊重的应当是受众的审美需求,关照的则是当代美学的世俗化属性。然而,播音语言口语化绝不等同于播音语言和生活语言已经同构同质,而是说播音语言适当降调,遵循口语化传播的平等性、交流性、贴近性等特点。与此同时,还要剔除一般口语的冗余信息、拖沓表达和过分的随意性。

二、主持语言时尚化

“时尚”一词是近年来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词汇,可以理解为从人们精神生活的普遍性中剥离出的特殊性。追求时尚不在于被动的追随,而在于理智和熟练的驾驭。笔者认为,对主持人语言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分析,关键在于要与时代同步。一般认为,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即节目风格、个人风格的统一,两者结合得越完美,其传播效果就越令受众认可。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特质,只有与时俱进,主持人的语言才能同时代发展的脉搏同步跃动,才会创造出常澈常新、令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态。在当今文化的大语境下,主持人语言的口语化特质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口语化传播,也应同时代风貌紧密相联,因为现在,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对时尚化的趋同也愈发显现。主持语言的时尚化迎合了消费文化中的潮流化、个性化审美诉求,能够带给受众一种愉悦的心情和优雅、纯粹的感受。时尚化的语言赋予了主持人不同的气质和神韵,能够体现他们的生活品位,更加精致和个性。

时尚化和个性化总是如影随形,“时尚总是被特定人群中的某一部分人运用,他们中的大多数总是在接受它的路上。一旦一种时尚被广泛接受,我们就不再把它叫做时尚了。”作为个性化的时尚,总是和普遍性相抵触的。一旦个性化发展成为普遍追求,其灭亡之日也就不远了。譬如“说新闻”并非每一档新闻节目都适用,它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播报方式的毁灭,相对于传统的播报方式,“说新闻”无疑是一种时尚化追求。然而一旦“说新闻”成为广播电视的主流,那么其时尚化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也就预示着必将有一种新的形式将其替代。总而言之,时尚的魅力在于其前卫性和新奇感。播音主持语言无论如何追求个性、彰显时尚化魅力,都不可避免的要接受时间和空间的检验。认清时尚的特性,追寻时尚是主持人语言努力前行的方向之一。

三、配音语言的多元化

在中国观众的心目中,最经典的电视配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虹云、陈铎联袂创作的《话说长江》,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等,直到今天,这些声音仍然回荡在不少人的记忆中,堪称经典。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配音语言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电视节目的工业化生产,使得分工愈来愈细化,一些具有独特音质和语言表现力的播音员转行专门从事配音工作;另一方面,在当今文化语境下,受众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人们的审美观念悄然发生着变化。上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中第一次引入记者配音的形式。记者配音取代播音员配音在当时引起不小的争议。有学者说,这是一种自然主义倾向,是电视审美滑坡的表现;也有学者赞同,认为这是一种纪实化的美学风格,是一种有声语言本体的回归。记者口吻的配音形式,彰显的是电视节目纪实化的审美取向,给人以真实感和现场感。《焦点访谈》节目本身就是以深度挖掘新闻现象的本质为己任,强调的是本质的还原.记者配音虽然缺失了播音员吐字发声的规范美,但却给人以原生态之感,与新闻事件同步。当然,并非任何节目都能够生搬硬套,像时下一些地方电视台不少消息类新闻节目也采用记者配音的方式,就没有任何道理可言了。除此之外,广告配音的先锋化特征也是多元化的一种表现。由于广告本身具有推销性、宣传性和鼓动性等特点,在配音创作中也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总体而言,广告配音具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声音指向。目前,观众喜闻乐见的广告配音都不是单一的,或深沉隽永或活泼灵动,有的甚至是卡通化的语音语态。所有这些,一方面是由内容本身决定的,而另一方面与当今文化的审美指向相契合。

丁嵩山(1991.04—),男,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时尚化口语化播音员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旗 袍
纹样时尚化研究
智能化、时尚化,这个CKE上的好孩子有点不一样
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
邢非的诗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
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创造
完形填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