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堡特的语言观与文学翻译

2016-11-26

长江丛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洪堡语言学创造性

王 燕

洪堡特的语言观与文学翻译

王 燕

普通语言学奠基人洪堡特的语言观在语言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对文学翻译有诸多有益启示。

洪堡特 语言观 文学翻译

洪堡特(1767—1835)是德国语言理论家、语言学家和政治家,他在语言学领域提出许多独树一帜的观点带领语言科学走向一场理论变革,为现代语言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一、语言的“一”与“多”和文学翻译

(一)语言是一又是多

“语言是一又是多”是洪堡特的著名辩证理论,他认为,“在语言中,普遍性和个别性协调得如此美妙,以至我们可以认为下面两种说法同样正确:一方面,整个人类只有一种语言,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一种特殊的语言”[1]。

他认为人类语言具有统一性。他曾说:“假如在具体个人的差异中并不存在统一的人类本性,那么,理解就不可能像我们上面指出的那样依赖于独立的内在力量,共同的言语交往也无法通过唤起听话者的语言能力来进行。”[1]人类语言也有差异性。在精神力量的内容上每一个体都主观地独立于另一个体因此必然会产生各具特色的语言。

(二)语言的辩证法与文学翻译的关系

洪堡特不仅是杰出语言学家还是著名译论家。他十分推崇古希腊文化及民族精神,曾从事古希腊典籍翻译活动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翻译观。一方面,语言的个性决定了其不可译性。他指出“各种语言在精神实质上独一无二,在结构上也是独特的。这些结构上的特殊性不能抹杀,因而翻译在原则上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语言的共性决定了其可译性。他指出整个人类只有一种语言各民族语言因有统一的“内在形式”,理解和翻译才是可能的。

二、语言的创造性与文学的创造性翻译

(一)语言的创造性特征

洪堡特有关语言创造性特征的论述是他语言观的精髓。“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1]是其名言。

(二)语言的创造性决定了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许多优秀译作都是译者的创造物,就诗歌而言著名翻译理论家巴斯内特认为:“诗歌翻译中最重要的,是译者被原诗吸引,从而通过阅读产生快感,并创造性地将之传达出来。”[2]《红楼梦》中那首著名短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满纸”可以用“full pages”来代替却很难找到“一把泪”的对等词。这并不代表“一把泪”不可译,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成功地翻译了此诗,用词大致对等又保留了原诗风格:“Pages full of fantastic talk,Penned with bitter tears; All men call the author mad,None his message hears.”语言的创造力在这里得到了很好体现。

三、语言和精神的关系影响文学翻译

(一)语言和精神

洪堡特把语言置于具体民族文化背景中进一步考察了语言在人们认识世界和处理事务活动中的作用。他的另一句名言是“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3]他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精神特性密不可分,它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二)语言“世界观”决定了文学翻译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从洪堡特的观点来看,语言差异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文学翻译的难点归根到底是不同语言涉及不同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1、文化背景差异是文学翻译需要注意的首要问题

比如杜甫的一句诗“漫卷诗书喜欲狂”,翻译成英文是“I feel the frenzied joy of the poet Du Fu when he packed his books to return to his war-torn home.”无中国文化根底的外国读者很难理解,故译者在翻译时对背景做简要交代使读者更易理解。

2、精神个性和思维方式也是文学翻译不可忽视的问题

以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翻译《水浒传》为例,她刻意模仿中文语言结构创造出大量汉语色彩浓厚的英语词汇和句式,再现了原作中折射的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思维方式。水浒原著中各种各样的称呼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学识修养、身份地位等,仅在水浒原著第二十二回武松和宋江的对话中,与“兄弟”相关的称呼语就有“尊兄”、“哥哥”、“小弟”、“二郎”等,赛珍珠贴切地翻译成“Honored Brother,Elder Brother,this humble brother,the second lord”,读者可从中感受到武松和宋江从最初的客套到结拜后彼此间愈加深厚的情谊。

四、结语

洪堡特的语言理论宏大精深,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要研究他,但仍不能说已完全掌握了其语言学说。他的语言理论提出了许多前人未曾涉及并对后人产生重大影响的观点,这些观点对文学翻译的有益启示仍然值得我们去继续探究。

[1][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Bassnett,Susan & Lefevere,Andre.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陶振孝.关于文学翻译的思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2).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王燕(1992-),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翻译硕士,华南理工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洪堡语言学创造性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删除一个“科学巨人”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一个人就是一座科学馆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
洪堡的旅行和自然观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