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文化影响下文学生产机制的变迁

2016-11-2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作家文学生产

严 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4)

市场文化影响下文学生产机制的变迁

严 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4)

市场文化的繁荣和大众传媒的兴起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精英知识分子和严肃文学遭遇了市场的失落,一场自下而上的“去精英化”革命使得雅和俗进行了位置置换,新的时代环境下旧的文学生产机制难以维系,变迁成了历史必然。本文将从市场文化环境下文学生产的新特性,文学写作向速度和长篇发展,文学与影视联姻成为新风向三个方面来研究市场文化的兴起对文学生产机制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市场文化;文化消费;大众传媒;文学生产机制;通俗文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市场文化高度繁荣的历史时期,文学的生产、传播、批评和接受等各环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网络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普及,进入文学生产领域的门槛逐步降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学生产的各环节中,作家不再独自在小书斋埋头苦写,文学生产成了可以开放性地交流互动的事物,文学生产各环节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市场文化主导下的文学不再是少数精英知识分子神圣不可侵犯的产物,而是要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商品,文学开始了一次去精英化的蜕变。在中国以往的文学史进程中也曾有数次“去精英化”的潮流,如宣扬思想启蒙的“五四”文学,建国前要求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解放区文学”,建国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导下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等。这些文学潮流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都是自上而下、自官方而民间,由精英知识分子本身发动引导的,精英知识分子站在“人民导师”的高台上将文学主动地传播给民众。但1980年代以来的文学“去精英化”却是一个被动妥协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大潮地推动下,精英知识分子不得不奋力争取大众的参与和关注,这个去精英化的过程是自下而上、自民间而官方的。“文化精英们所主要面对的,已经由政治权威转为市场规律……此前那种先知先觉的导师心态,真理在手的优越感,以及因遭受政治迫害而产生的悲壮情怀,在商品流通中变得一钱不值。”这是商品经济快速发展,金钱和物欲观念的迅速膨胀给文化精英们带来的失落,但这并不简单代表文化和文学的没落,而是意味着在市场文化的影响下将孕育出新的文学文化生产机制。

1 市场文化环境下文学生产的新特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关系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历了长期物质条件的匮乏和缺乏消费条件的状态,一旦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水平极大提高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也是一种必然的社会性补偿。”再加上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左”倾思想和阶级斗争观念对多元性和消费欲的压抑,文学消费市场被彻底放开后产生的补偿性效应就会更加强烈。这种补偿性效应在文学生产机制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开放性

市场经济时代国家放宽了对文学生产领域的限制,社团活动、刊物出版、作品发行和文学论争等活动受限程度大大降低。出版体制改革后,除人民出版社外的其他出版社都转型成了经营型企业单位,这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版社数量显著增多,许多文化公司、高校都有能力创办自己的出版社。网络、非纸质媒体的发展普也是一大因素,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小说网、久久小说网等发行网站成本低、门槛低、平台广,在推动文学生产开放性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家甚至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搜集素材、交流创作思路,作家的创作过程也变得公开透明。此外,文化教育的普及也是促进文学生产开放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986年我国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0年代后出生的大部分儿童都接受了小学和初中的文化教育,而文学创作是在掌握小学初中的教育的水平上就可以开始的,如今为人熟知的青春写手韩寒就以高一退学的知识水平创作出了诸多轰动文坛的作品。

1.2 关联性

以往的文学创作和出版都是比较独立的,作家独自在书斋提笔写作,完稿后的出版发行由作家和编辑决定,作品面世前只有少数圈内人会知道这个生产过程。但在市场占主导,销量与作家、出版商利益休戚相关的情况下,出版发行过程开始有更多人的介入。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关注度和商业利润,作家和出版商还要联合媒体进行宣传势。作家除了要关注作品的创作,还要关心书籍的装帧和宣传,用各种创作外的故事来吸引读者。出版商也热衷于打造“明星作家”和“畅销书”,为作家举办读者见面会、新书签售会,让作家出席电视访谈、去高校宣讲等。读者不仅关注作品本身,还关注作家的行为、言论、职位和私生活;出版商不仅要宣传作品,还要宣传作家。这样,文学界、出版界、商界、媒体界、高校教育界和广大消费者间就有了复杂的关联,如同一张错综交杂的网。

1.3 商品性

科举时代,国人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入仕是收获功名,改变阶级属性的跳板。商品经济时代,金钱成为衡量阶级的标准,“商品逻辑成为衡量文化的标准”,“一切事物均被纳入消费的洪流……文学生产由意义创造变成了符号生产,而符号价值越过审美价值(即文艺的使用价值)成为一种新的市场专制”。文化和文学都成了商品,要接受市场规律的检验,要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家作品的命运和前途。对于部分文学创作者而言,写作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文学成了一种文字的游戏。每年都有各种“作家富豪榜”、“销量排行榜”公布,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影响下,文学生产的“商品性”增强了。虽然作品的价值并不是靠发行量和热度来评定,但它们能通过制造社会影响的方式老创造它的消费价值。

2 速度和长篇——自觉或不自觉的“追求”

著名的美国学者詹明信曾言西方社会“美感的生产已经完全被吸纳在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商品社会的规律驱使我们不断生产日新月异的货品……务求以更快的速度把生产成本赚回,并且把利润不断地翻新下去……在社会整体的生产关系中,美的生产也愈来愈受到经济结构的种种规范而必须改变其基本的社会文化角色与功能。”现今我国的文学文化生产一样在遵循这个市场规律,文学创作、出版、发行的速度日益加快。花费以年为单位的时间来细细打磨的作品越来越少,动辄几十万字的作品仅数月就能完稿。近年来,贾平凹、莫言、余华等声名卓著、口碑较好的严肃文学作家的写作速度都呈现出了上升的趋势。作家的高产当然能带来积极的影响,这体现出作家写作技巧的日臻醇熟,创作能力的提升,灵感来源的丰富和笔耕不辍的勤勉品格。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写作速度必然会导致对自己的盲信,导致一种无意识的宣泄,导致写作呈单面的敞开——朝自己的本能世界敞开,而通向现实、通向生活的大门却被有意无意地关闭”,甚至有可能成为机械的复制和操练……对于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来说,这都是他们所不愿见的。也许作家并不是有意地在提高创作速度,牟取利润,他们有自己的创作追求,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挑战新的难度和领域、突破以往的惯例和局限,但是他也“不得不考虑安全问题、温饱问题、出版问题……在可达性和可行性之间求得一个最大也最优的生存系数”。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写作篇幅的拉长。回顾百年来的新文学史,新时期的确是长篇小说收获最丰的时期。莫言、张炜、王蒙、阎连科、贾平凹等作家都擅写长篇而且著作丰硕,从消费市场的角度来看长篇受到的关注度也高于中短篇小说。但是,从文学欣赏、文学发展和作家成长的角度来看,中短篇小说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和存在必要性。中短篇有着对语言更高的要求,有时对于一个作家水平的判断,可以以短篇作为标志。王小波曾说中篇是最适宜表达作家最核心的,张炜认为看短篇是最会阅读文学的人,但何以中短篇小说的市场日渐趋弱呢?《文艺报》主编闫晶明曾将原因概括为:长篇改编为影视剧扩大生命力、影响力的机会多;便于独立出版;时代读者审美倾向长篇故事性;刊载中短篇小说的期刊难以进入市场。也有学者认为絮叨是无端地拉长篇幅的原因,“部分作家误以为叙事啰嗦节奏拖沓就是细节描写,就是写作功底”。此外,宽松和平的社会氛围给作家营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以字数计算稿费的当代稿酬制度;高校的学术科研成果评定制度;文坛各式作品评奖制度中长篇具有比较优势;甚至有些作家迷恋写作,具有鸿篇巨著的写作倾向等都是导致长篇盛行、中短篇衰弱的原因。

3 与影视联姻——市场文化下的文学发展新风向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让我们进入了一个电子化的时代,各种声像技术的革新和运用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增强了视觉文化在人群中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市场文化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变得繁忙浮躁,节奏越来越快,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媒介和互联网的普及所带来的图像信息远比传统的纸质媒体更具吸引力,在这样一个读图时代,影视作品成了新的文化消费宠儿。近三十年来我国的影视文化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成为了当代文学发展的新风向。影视改编所具有的宣传力度、传播速度、辐射面和成名效应远高于以往的纸质期刊和书籍,越来越多的作家希望与影视行业合作,达成双赢。

在这一场影视改编热潮中新兴的网络文学作家、80后作家占有明显优势。网络小说、青春文学具有良好的粉丝基础,与纯文学作家相比,网络文学作家和80后作家本身与文化公司有着更紧密的联系,他们频繁地出现在娱乐节目和媒体宣传活动中,被打造成明星作家,作家本人就是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消费品”。而且,网络小说和青春小说更符合时下的大众审美趣味,“纯文学”相对而言显得更加严肃、深沉、晦涩、枯燥,难以满足大众消闲娱乐的需求。近年来热映的《蜗居》、《小时代》、《甄嬛传》、《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等电视剧都是由网络小说、青春小说改编而来,六六、唐七公子、饶雪漫、郭敬明等作家也随着作品的热映声名大噪。严肃文学的改编当然也有,如《平凡的世界》、《红高粱》、《活着》等,但数量差距和社会热度相差悬殊。有研究者认为,“就近5年的趋势来看,纯文学作家明显日落西山,就是苏童、麦家这样与影视纠缠较深的作家的排名也居后。网络作家和‘80后’的代表高高在上,而且这种趋势在日益加剧。”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是把双刃剑,它伤害了文学的纯粹性,但也给市场文化、大众文化风行下的文学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一方面,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有着显著的差别,“文学审美需要读者凝神静思,需要发挥想象力,它会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反思;而且文学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模糊的、不明确的,读者用想象填补了这部分空白”,电视电影的直接呈现减少了观众的思想参与,削弱了文学该有的感染力和人文底蕴,人们鲜少从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沉淀,只有浮泛的故事和娱乐,滋养了读者的阅读惰性、思维惰性。另一方面,文学的影视改编能够通过影视打响知名度进而吸引观众去阅读原著,并且为作家提供继续创作的经济保障,这也算是一条市场文化压力下的曲折前进之路。

总结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文化的高度繁荣促使文化文学也要为经济的发展而服务,于是催生了具有市场文化特征的新的文学生产机制。严肃文学和纸质书刊的衰弱,文学消费重心的转移让许多文学关注者有了焦虑感和忧患意识,虽然市场从其他方面给予了补偿,但失衡是不争的事实。路遥曾说:“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文学是精神和文化的事业,文学生产机制的更新和调整体现着时代的走向,也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责任,构建健康平衡的文学生产机制关系着民族精神文化的延续和繁荣。在市场文化发展趋势强劲不容改变的时代环境下,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中保障文学文化生产机制的良性发展,是需要所有的文艺工作者共同探究的问题。

[1] 丁帆主编:《中国新文学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2]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3]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 叶炜:《冷眼看文坛:在学院与媒体之间》,金城出版社,2010年。

[5] 杨剑龙:《文化的震撼和心灵的冲突——新时期文学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

[6] 申霞艳:《消费、记忆与叙事:新世纪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7] 王春荣等著:《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1978—2008)》,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

[8] 张健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第八卷1996.1-2000.12》,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

[9] 张健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第九卷2001.1-2009.6》,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

[10] 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严芳(1993-),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F721

A

1672-5832(2016)12-0035-02

猜你喜欢

作家文学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