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风犹存俗相谙

2016-11-26text苏韶芬

南方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渔鼓桂林

text_苏韶芬

古风犹存俗相谙

text_苏韶芬

唐朝年间,朝议大夫严谟出任桂州刺史,韩愈、张籍、白居易等以同题诗为之送行。韩愈的诗《送桂州严大夫》:“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因写出了桂林的山光水色、人文气象的优美宜人而得以传世,而张籍《送严大夫之桂州》:“旌旆过湘潭,幽奇得遍探。莎城百越北,荇路九疑南。有地多生桂,无时不养蚕。听歌难辨曲,风俗自相谙”的诗句虽未能流传开来,但诗中的最后两句则给我们打开了了解桂林汉人历史的一扇窗口。

桂林汉族先民来自中原。秦始皇为了统一岭南,在桂北兴安修筑灵渠,统一岭南后在百越民族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从中原地区征发大批劳力“谪戍五岭”与“越杂处”,这一史实在《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一·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就有记载:“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此后桂林成为历代南迁汉人的聚居地。张水部对即将远离长安的朋友说桂林您也不会觉得陌生的,虽然那里的民歌难以辨别出是什么曲式、曲调,但是风俗还是与中原差不多的。俗话说,千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能去一个有歌抒发情怀,有风俗自己非常熟悉的地方,心情自然会多一些宽慰。正如张水部所言桂林的汉族风俗仍保留许多中原的风俗,同时中原人也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传统和民歌。

在桂林汉族的节日习俗中,每个习俗中都保留有许多中原敬畏自然崇尚礼仪的民俗事象。如百节年为首的春节,其中的习俗走众亲,端午节的走龙亲,宗亲联谊村与村之间联合举办纪念祖先的庙会活动等等都是礼节性的联谊活动,这些民俗活动镌刻下共同的迁徙记忆,表达了历代繁衍的共同祈愿,一起分享了其中的苦辣酸甜,正是节日里有了民俗带给人们守望精神家园的这一份份执著,于是在桂林的市井巷陌,在青山秀水间总是回响着贺郎歌、龙船歌、山歌、桂剧、彩调、广西文场、桂林渔鼓等古曲乡音。同时这些载着桂林人文化情怀的地方民间艺术又在民俗历时性共时性的岁月流淌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成为人们记住的乡愁。

如果说桂林方言是桂林地域文化的具体呈现,那么最能体现桂林古曲乡音的就是那地地道道的这片土地所孕育的民间艺术。桂林地方民间艺术是极具特色的桂林文化符号,承载着桂林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体现了桂林人民的智慧,是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语言学家研究,桂林方言是清代中后期才初步混合成形的,桂剧、彩调、文场、渔鼓等桂林地方艺术因桂林话而生又因桂林话得以广泛传播,这些艺术形式之所以成为富含桂林特色的戏曲艺术,首先在于它们自始至终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桂林乡音。唱词中那些飘散着桂林味道的字眼,其内蕴和表现力是当今普通话所不能替代的,再加上唱词里彰显着桂林话特有的句法形式的文句,使得剧目(曲目)既洋溢着古雅的文言韵味,又不失浓郁的地方乡土特色。

起源于桂林、俗称“桂林戏”或“桂班戏”以桂林方言演唱的桂剧现已成为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西的主要剧种,桂剧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求贤访士、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桂林民情风俗等内容都在桂剧剧目“大小本杂八百出”中有所呈现。桂剧名角从民间走入艺术殿堂。桂剧不论在庙台、农村流动演出,还是在固定的戏院演出都吸引不少观众。直至今天,谢玉君(如意珠)、尹羲(小金凤)、方昭媛(小飞燕)、李慧中(金小梅)等一批优秀桂剧名角在桂林人心中依然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唱做念舞满堂辉,细腻传神艺精粹,流水行云声送远,桂山漓水帯韵回。”吟诵这首诗的戏迷在70多年前就喜欢看桂剧,当年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导演的《梁红玉》、《桃花扇》、《花木兰》等桂剧剧目,激发了全城的抗日爱国热情,那群情激奋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彩调则更具有乡土气息,被戏迷们称作带来欢笑的快乐剧种。它起源于桂北农村的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诞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会唱彩调演彩调的民间艺人一代代扎根乡村,为乡村的婚庆、寿喜、节庆等人生礼仪与民俗活动增添热闹的气氛。据全州志康熙三十年(公元1692年)传记:“妇女联臂踏歌,多采茶歌。”《荔浦志》记有“元宵自初十至十六,各门悬一灯,选清秀孩童艳装女服,携花篮唱采茶歌或演故事,耍龙灯,嬉戏以为乐”,这些记载生动地反映出彩调与民俗紧密相连的生存关系。彩调唱腔吸收了明清俗曲、江浙民歌等外来腔曲,与当地民间俚曲、山歌小调紧密结合,曲目极为丰富。尤以梁氏腔、四平腔(倒板桨)、诉板、比古调、刘三梭、浪里白等广为流传。同一曲调,可根据行当、人物角色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变化,灵活地进行“调多共用,板腔细分”,丰富了唱腔的艺术表现力。在唱念上运用地道纯正的桂林话进行表演,体现出桂林地方特色,使人感到亲切,在演出前,乐队的一通闹场锣鼓赶走了乡村的宁静,此时村里的男女老少相约而至,当演员唱到动情之时,他们还会将一个个红包放到台口,台上台下的良好互动使节日的乡村平添了和谐气氛。乡村的舞台虽然简陋,但演员的演出一丝不苟,那依字行腔的原嗓唱法,那旋律优美,流畅动听,朗朗上口,易于传唱的嗬嘿衬词,那既生活化又优美的形体身段吸引了许多的爱好者,所以如果你走进村落,乡民们会告诉你,自打有彩调以来,乡村的节日都上演着《王三打鸟》、《三看亲》、《王二报喜》、《三子学艺》等剧目,今天的桂林,彩调队遍及城乡。他们将手中扇花舞得像点点飞蝶嬉戏,或耍得像荷叶摇曳,或流动成串串戏水的鱼儿,那么的灵动活泼,生生的把舞台上下的人们带入快乐的境界,哪怕是悲伤也会从那幽默诙谐的语言中得到化解。想是舞者歌者都是耕者农夫的缘故,彩调的唱腔道具都是生活中来,使热爱它的观众能走进剧情和剧中人物同喜同悲,那场景令人真切的感受到彩调与观众水乳交融的鱼水关系。就是现在无论你走在桂林的“两江四湖”还是田野乡间,街头巷尾都可以听到轻松快乐的彩调旋律。你若站下来欣赏,也会随着那彩调旋律哼唱起来。哦,这调子啊就是这么迷人,这么平易浅近。

在节日的舞台上还有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广西文场、桂林渔鼓。广西文场、桂林渔鼓都是以桂林方言为演唱基础的民间说唱曲种。过去桂林大圩镇、中庸乡、平乐镇、沙子、二塘、同安、张家等乡镇和荔浦县一些乡镇都盛行演唱文场。《平乐县志》(1937年修)记载“城乡中,常有音乐家组织小团体列坐而鼓及弹唱,曰耍玩子,亦曰耍坐场,其合作管弦无锣鼓参加,而清唱曲调者曰文场,其全副锣鼓与管弦杂奏而高唱戏者曰武场”,可见当时文场的民间演唱活动之盛。

桂林各县县志也记载了桂林渔鼓的传唱情景。《灵川县志》道:桂林渔鼓在清代就是县境民间流行的重要表演曲艺之一,每逢八月十五,农村便举办盛大的娱乐活动,其中渔鼓便是群众最为欢迎的表演曲种。桂林渔鼓民间艺人在表演时左手臂横抱渔鼓筒,手拿竹片拍板击打着节奏,或造势开白即兴说唱,或开本唱古,述唱故事或传说,曲调朴实,自然,清新,流畅,唱词句式为七字句,逢双押韵,一韵到底。句尾字音调要求上仄,下平。唱词通俗易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非常吸引观众。

在桂林像桂剧、文场、渔鼓一样能引起桂林人共鸣的古曲乡音还有山歌、傩舞等更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桂林是多民族聚居区,汉、壮、苗、瑶、侗、回各族同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与少数民族和谐共处的汉族,同样有着“饭养命,歌养心”的爱歌传统,古代“趁墟之日,男女歌答”的传统延续至今,山歌擂台赛万人观看,山歌王不仅唱遍村村寨寨,还唱进了北京中南海。成为桂林山水的文化使者。每到农历七月半,在越城岭深处的资江畔,就能在一年一度的河灯节里听到美妙的山歌。

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资源河灯节,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风淳朴的传统节日。每到七月半,以唱山歌放河灯表达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人们自发携着造型各异的敬神灯、荷花灯、宫灯放入河中,河灯沿河漂流,河景五彩缤纷,十分壮观,赏灯之后,便是彻夜的文艺表演和山歌比赛。节日里来自各乡的舞狮队、舞龙队、河灯队、艺术表演队都汇集到城里大显身手,节日的山城成为欢乐的海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桂林的地方艺术熠熠生辉。融歌、舞、乐于于一炉的桂林傩舞就是其中之一。宋代在桂林任通判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描写了当时的傩队情形:“桂林傩队,自承平时名闻京师,曰:静江诸军傩,而所在坊巷村落,又自有百姓傩,严身之具甚饰,进退言语,咸有可观。视中州装,队仗似优也。”明朝文人曹学佺也曾有“箫鼓沸中秋”的描写,可见当时中秋桂林傩舞的风气之盛。

民间艺术是各种民俗活动的形象载体,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并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是桂林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是桂林文化深厚的积淀。在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名城桂林,广大的劳动人民以朴素的审美观念,根据自身的生存需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的给人们带来快乐的民间艺术活动。桂林的民间艺术灿如星河,那是因为桂林是一片“箫鼓沸中秋”、“扮戏剧鼓乐喧衢达旦”百姓节日里酷爱歌舞的土地。时至今日,在热闹的四时八节里,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见村子里的古戏台唱上三天三夜的大戏,那桂剧《拾玉镯》的俏姑娘,穿针引线,动作细腻,使许多新媳妇学着她那样儿去描画绣朵。彩调《王三打鸟》的毛姑妹与王三的纯真爱情陶冶了一代代的桂林人,有许多青年男女唱着四门摘花而走进婚姻的殿堂。三天的开场锣鼓迎接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济济一堂共享欢乐;除了看大戏,我们还可以在元宵节舞龙灯的鞭炮声中感受火树银花不夜天的中原气象,在每逢戊年大划龙舟时,一同在飘满漓江的龙舟歌里唱出兄弟的情谊,唱出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和唱出团结奋进的豪迈激情。作为承载了桂林这方土地深厚文化底蕴的桂林地方艺术,它不仅是研究当地人文资源特色的重要切入点,还能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桂林文化特有的魅力。

桂林的地方艺术就像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还有许多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往日古老码头、圩镇、村落的古戏台上萦绕着的古曲乡音虽然渐行渐远,但是地方艺术依然灿烂,它们作为桂林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其旺盛的生命力如桂林山水一样魅力无限。

来到桂林,您会领略到汉族山歌里有竹枝词的韵味,您可以在细腻委婉优美的文场曲中寻觅宋词元曲的声腔气韵,也可以在桂林渔鼓唱本中回味古代中原流传的传奇故事。坐在漓江的游船上,那高亢的水上船歌“看我龙船呼呼去”的歌者会讲述这条河的历史沧桑,站在漓江边的风景点,看着马伏波将军留下的试剑石,仿佛看到了伏波将军拉弓搭箭一箭穿三山的英雄气概。

带着汉族的足迹在这里做一次停留吧,您会亲身感到汉族翻越五岭而来,与百越和睦相融相处的情怀,您会在古俗意蕴中体会这片土地开放包容的气度。

苏韶芬,女,一直从事民间文化艺术研究和文艺创作,现任桂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独著]、《桂林民俗》[合著]、《桂林民间艺术荟萃》[合著]等著作。作品壮族末伦《漓江行》[作词]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多篇论文荣获广西民间文艺优秀成果奖。荣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西卷》编纂成果三等奖。)

猜你喜欢

渔鼓桂林
1989年以来广西渔鼓研究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桂林行
地方保护经验对零陵渔鼓保护和传承的启示
国内渔鼓分布情况探析
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乐!乘动车,看桂林
桂林师范大学与桂林王城、雁山园
“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辨析
“渔鼓”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