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社会道德理念评析
——从中国古代和美国德育中的理念逻辑教育而引发的思考

2016-11-26吕丽莉

长江丛刊 2016年17期

吕丽莉



现代社会道德理念评析
——从中国古代和美国德育中的理念逻辑教育而引发的思考

吕丽莉

【摘 要】中国古代与美国早期的道德基础都来自“天”的理念,君权神授塑造了等级森严的伦理机制;天赋人权塑造了平等自由的社会基础。前者强调社会整体主义,后者强调个人主义。今天的最基本的道德理念应该来源于宇宙、自然、社会与人和谐相处的自在追求。因此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以及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才是道德的最高理念。道德理念的至高性特征使人们普遍接受并认可其逻辑演生的道德原则,因此阶级性被掩盖了。

【关键词】道德理念 自然和社会的和谐 普遍接受和认可

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达到形式上的多样性,而是最终的实效性,最终的对理性的深刻把握。形式是为内容和目的服务的,不能因形式上的改革而忽视对内容的逻辑研究,尤其是对有着相当的文化底蕴的大学生来说,理性教育进而上升为理念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任何国家的德育都有一个最基础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演化出更具体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原则。

一、中国古代传统与美国道德教育的理念基础及其演化

“天”的理念是中国古代伦理的基础,从而演化出延续近四千年的不平等的伦理结构,塑造了等级森严的伦理机制。“天”的理念演化为“不平等”的理念,进而酿制出“忠孝”“礼义”“三纲”等基本的道德原则。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利用人们对天的无知,教育人们敬天畏天,然后作为统治者自称奉天命而行统治权利。天在古人的眼里是至高无上的,天是主宰人间万事万物的,人们畏惧而又崇敬它。最终发展到国王和皇帝称自己是“天子”实现了君权神授的过程,这样对天的敬畏就转移到对天子的敬畏,最初的不平等的理念诞生了。在此基础上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演化。“天命的思想,又造成中国政治制度上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皇帝受天命而王,代天行道,每位皇帝在继承皇位时,必定说自己是‘承天启运’,因而自称天之子。这种近似宗教,又不是宗教的天命思想,从先秦至秦汉,已牢牢地占据了中国人的心灵”。[1]

天命论的理念勾画了不平等的体制,不平等的体制需要的是不平等的道德原则,这就是层层孝和忠,在血缘上表现出“孝”,在天命上表现出“忠”,最终忠孝于国王。因此中国古代家天下长期存在,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忠孝一体,家国同构。

不平等的理念必然创造出不平等的理论。中国古代除了墨家思想中提出了“兼爱”“非攻”的平等思想,其他思想流派都坚持不平等的社会理念,特别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孔子、韩非子、董仲舒和朱熹等各时代的代表人物都围绕着等级理念著书立说。

总之、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把“天”作为最高的理念,由“天”演化为“君权神授”,“不平等”的理念成为合理的结论,“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不平等”的理念和制度又推演出若干不平等的道德原则。人们认同“天”也就认同了“君权神授”,认同了“不平等”的理念,这种理念成为整个社会的理念,最后就接受了“不平等”的道德原则。整个过程是一个逻辑的体系。

“天”的理念也是美国伦理的基础,但与中国古代强调“君权神授”亦即“天赋君权”不同,美国强调“天赋人权”,进而演化为与中国古代“等级”理念截然相反的重视人人平等的道德架构。“君权神授”是“天”把权力赋予一个人,而其他人则没有这样的权力,由此导致整个社会的不平等,正相反,“天赋人权”是“天”把权力赋予每个个体的个人,每个具有生命机体的个人都有这样的权力。在此基础上,由“天”的理念推演为“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理念,并成为美国道德教育的主线索。这些的理念又演化出“平等”“民主”“人权”“个性”“独立统一”等具体的道德原则。

美国的道德基础是“天赋人权”、“自然权利”“自由主义”的理念。 “‘与世界一切地区进行自由贸易’,是‘自然权利’。” “社会的幸福是每一个政府的第一条法则”。杰弗逊指出:北美的远祖是北欧的撒克逊人,撒克逊人在北欧的原始森林中曾享受过自然权利,后来离开北欧移居到英国。移居国外也是一种自然权利,北欧政府也就无权对移居英国的撒克逊人行使统治权。同样,作为北美人的祖先的英国自由人之移居北美,并且在这里建立新社会,也是基于自然权利,因此英国政府也无权对他们行使统治权。这样,“自由的原则”、“殖民地的幸福”、“自然权利”、“撒克逊人种” “合法”成为美国最初的道德理念。“北美各殖民地根据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学说,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成立独立自由的美利坚合众国。”[2]《独立宣言》指出:在人类中间成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的不可割让的自然权利。

“天赋人权”是“天”把权力赋予每个个体的个人,人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保护个人利益是最终目的。“天赋人权”成为个人主义的理念基础。“在美国人的精神中,个人主义可谓是它的核心。”“个人主义发展到现在,核心内容始终未变: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自由选择自己生活的道路,他人不得任意干涉和控制。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应当得到尊重。这些观念已经深入美国人心,成为美国人社会行为的一个基本准则和典型特征,对美国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作用。”

“天赋人权”作为个体个人的自由理念前提,而自由主义又成为平等观念的前提。只有作为个体个人的自由才有自然人之间的平等。林肯认为我们的中心思想不应当是“一切公民作为公民是平等的”,而应当是更广泛,更美好的“一切人生来平等”。林肯一再强调《独立宣言》中“一切人生来平等”。

美国民主是为了实现自由主义而被采用。自由主义原则需要维护“自由”的民主模式。在美国人看来,民主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自由。“美国革命的第一价值目标是自由而不是民主,民主体制是因为它相对其他政治形式最能保障自由而被采用的。”同样的逻辑,国家统一的理性基础是因为统一能给人类带来自由。“决策者一项重要的考虑,是把维护联邦的完整和给人类以自由的事业联系起来。”总之,美国的道德理念发展演化的脉络是:“天”的理念——“天赋人权”——“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平等”——“民主与国家统一” 。

二、道德理念研究

道德理念是伦理道德最基本、最普遍的道德精神。它是所有道德原则的根源和最高境界。具体的道德原则都是从道德理念演化而来。

我们今天道德建设的最基本的道德理念应该来源于宇宙、自然、社会与人和谐相处的自在追求。因此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以及自然和社会的和谐才是道德的最高理念。正如中国古代和美国把“天”作为道德的最高理念一样,不同的是此种观点更趋于科学,不带有神秘性而已。此种理念是人类道德的共同理念,这一共同理念又是怎样演绎出不同社会类型的具体的道德原则呢?

首先,人的自然性体现人的生命机体的个体性,个体需要的生命本能导致个人主义。它强调个体生命价值、人权、自由、平等、个性、幸福、快乐与满足。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为个人主义提供了经济基础,使之得以充分的发扬;其次,人的社会性体现人与人的关系的必然性,即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是历史的,也是具体的。从纵向和横向上反映人类的整体性或某一族群的整体性(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前提)。人类的社会性体现人类存在普遍的共同利益或局部的共同利益,从而导致整体主义的诞生。整体主义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人类性;二是阶级前提下的整体,即存在不同阶级的整体利益。人类性需要人类的安全、和平、正义以及对人的普遍的关怀和尊重等一般性道德;阶级前提下的整体主义,构建出不同时代的具有阶级性的道德。(当阶级性道德劣质程度超过人类性道德的极限,它将走向灭亡。)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产生,在无产阶级身上的整体主义具体表现为集体主义,当然也延续到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的社会主义。第三,人的自然性不是绝对的,人的社会性也不是绝对的,人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塑造某种背景下的道德原则,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绝对的整体利益,也不可能存在绝对的个体利益,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类型,倾向于哪一种,即以哪一种为主要原则而已。中国历来以整体利益为主,尤其是一百多年的屈辱史,使中国人充分认识到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对中国人的追求幸福的重要性。先国后家的精神延续整个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整体主义又体现在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上来,强调集体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集体的前提下尊重和保障个人的合法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后者应服从前者。尊重和保障个人的合法利益来源于人的自然性。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注重人的自然性特征,强调个人主义和由于个人主义而带来得自由、个性、平等、人权、幸福和快乐等道德原则,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并不否认整体主义,他们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他们的整体主义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维护实现个人主义及由此带来得自由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在道德教育上过分强调“集体主义”,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犯过左倾的错误,忽视作为具体个人的个性、价值与追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在坚持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体人的个性与价值。九十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道德领域内,充分发挥个体人的主体性作用,又强调集体利益的至高性。

三、道德理念的至高性特征使人们普遍接受并认可其逻辑演生的道德原则

所有的道德都是在共同被认可的道德理念的逻辑推理中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和接受的。在阶级社会里,从始至终统治阶级都把他们的道德转化为整个国民的普遍的道德,被统治阶级并没有因为他们被统治被压迫被剥削的社会地位而不认可和不接受。统治阶级的道德必须使其阶级性在人们头脑中转化为民族性和普遍性。

中国古代“君权神授” 的理念衍生出不平等的社会结构,相应的不平等的道德原则也就产生了。只有“君权神授”这一最高的理念被普遍接受,等级制度才能被接受。中国古人对“天”的神化,使人们认可并接受这一理念。因为这种理念的超阶级性被统治阶级所用,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的理念。被统治阶级的地位也因此成为合理,等级制度被全社会所接受。被统治阶级不仅自己成为统治阶级的奴役,同时它与统治阶级共同成为“等级制度”这一理念的奴隶。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其实鲁四老爷也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奴隶。“君权神授” 的理念统治中国近4000年,形成超稳定结构。当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东西方的战争同时也是文化理念上的激烈碰撞。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不仅是革命本身的失败,也是民主平等等理念对抗顽固的“等级制度”的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新文化运动前提下的胜利,它不仅是革命本身的胜利,更重要的是民主理念的胜利。当今的中国民主、平等被普遍接受。

在资本主义国家,个人主义不是统治阶级特有的,它已经为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大多数国民所认可和接受,并作为他们的价值观基础。无产阶级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同资产阶级做斗争的过程中,集体主义原则才能逐步形成。正如中国革命一样,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在科学的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基础上,衍生出符合时代的道德原则。

同样,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从道德理念上遵循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以及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的道德理念。这一理念在全国人民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已经深入人心。在道德教育中应该通过理性逻辑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有相当文化底蕴的大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开邑.华盛顿传[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吕丽莉(1977-),女,沈阳人,副教授,团委,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