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中国政治学的机遇与挑战

2016-11-26唐皇凤谢德胜

社会观察 2016年2期
关键词:政治学政治方法

文/唐皇凤 谢德胜

大数据时代中国政治学的机遇与挑战

文/唐皇凤 谢德胜

大数据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中国的社会政治生态。大数据技术正在重塑政治学的主流研究范式,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全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中国的政治学者应该热情拥抱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但也应未雨绸缪,积极寻求应对之策,有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与政治学学术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大数据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全新机遇

大数据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全新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大数据时代为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渐趋明确。然而,由于基础性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技术有限,中国政治学长期关注定性研究和规范研究,研究范围有限,研究内容陈旧,理论体系单薄,学术研究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不高。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挖掘和统计分析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过去不可计量、难以存储、不易分析和不便共享的许多资料被数据化,为政治学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提供更为宽广的渠道。

同时,大数据强化了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能够更好地捕捉现在和预测未来。对现实政治问题的理解不再需要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专注于政治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内在机理,而是通过海量数据直接构建理论分析模型,科学预测政治事件可能的未来走向。

针对大数据对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强力塑造,中国政治学应该强调对政治数据的采集、储存、分析和管理,以及对大范围、中时段、长时段的政治现象和政治事件的定量分析,强化政治大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实时把握政治关系的动态变迁和政治主体的行为模式与行动逻辑,提升政治学研究的科学预测能力,以坚实的学理基础为国家智库建设贡献学科智慧。

(二)大数据时代助力和推动中国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变革

在研究方法创新方面,大数据技术对政治学研究的核心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大数据时代的最大转变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转而关注各种相关关系,引导人们只需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将颠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习惯,对人类认知模式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全新挑战。第二,大数据方法革新了政治学研究中数据获取与管理的既有模式。在传统的政治学研究范式中,个案研究、抽样法、问卷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在中国政治学研究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方法对于发现政治现象、理解政治行为和政治心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从海量的数据中获取人类政治行为和互动的基本信息,关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不再需要通过研究设计来模拟现实,田野研究和样本分析下降为辅助工具。在样本选择上,政治大数据可以突破传统抽样调查的样本限制,直接对总体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取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同时,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历史文本、社交媒体、多媒体等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都成为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此外,研究者过去所注重的控制变量选择变得更为多元,实验设计可以设定更多条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政治学研究普遍性、可控性和现实性三者之间难以同时实现的困境。第三,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数据分析学的发展空前催化了政治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诸如自动文本分析、主题模型、情感分析等前沿方法将被应用于政治学研究。第四,大数据技术强化了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对话。大数据方法可以有效利用定量技术分析大规模的定性资料,同时运用定性方法来呈现和阐释定量分析结果,实现两种方法的整合。

(三)大数据技术将极大扩展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内容

在大数据时代,从研究空间上看,中国政治学将从政治实体研究拓展到虚拟空间研究。传统上对国家、政党、政府、社会组织等的研究,主要关注制度建设、国家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政治网络营销、政治传播、舆情治理和社会监管等研究领域得到发展。在门户网站、网络论坛、社交平台等公共空间充斥着大量文本、视频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政治大数据的分析能够提升政治学者对社会舆论的动态把握能力,预先防范和纾解新媒体诱发的各种社会运动和突发性事件。同时,大数据对政府的治理理念、治理范式、治理内容和治理手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推动“智能政府”建设。

大数据方法在中国政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开发潜力。目前,中国学者已经启动利用大数据方法开展国家治理、政府质量、社会治理、政治传播和互联网政治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如有学者立足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和集成创新,广泛运用世界银行、联合国组织、世界经济论坛、经合组织等权威机构的大数据,综合运用背景分析法、数据挖掘法、神经网络算法、社会计算等方法,展开对“国家健康”问题的研究。

大数据时代中国政治学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

将现有大数据方法应用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也面临若干重要挑战,具体体现在:

(一)大数据技术容易导致数据崇拜,中国政治学研究可能面临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数据分析和理论建构两张皮的困境

大数据将量化研究广泛引入各种政治问题的研究之中,但也容易导致数据崇拜,只注重通过政治大数据分析事物之间的相关性,缺乏对基础理论和因果关系的挖掘。事实上,任何量化的东西,都有其适用性的边界,数据仅仅是构建理论的工具和手段,政治学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还在于通过把握人类政治生活的运动规律以构建科学的概念与理论体系。同时,目前各种政治学数据库所选取的数据,不仅存在数据信息本身的局限,还有数据库建立者自身人为设定的数据挖掘标准和分析技术与支撑学术研究的信息资料应该具备的普遍性、客观性与中立性之间的矛盾。在政治大数据库的使用过程中,选择多少样本,选择什么类型的样本,亦关涉研究者的主观性。在中国政治学发展过程中,不能将量化研究的意义无限夸大,定量研究须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才更有可能提升成果的科学含量。

(二)目前的中国政治学者严重缺乏大数据意识,也缺乏大数据分析的技术人才

长期以来,政治学研究者强烈依赖经验和直觉,用数据描述事实、构建理论的意识不强,大概重于精确、因果关系重于相关关系、预防重于预测成为研究者的思维惯习。事实上,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的开展是一个多专家合作的过程,要求相关人员既熟悉本单位业务和需求,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同时又了解大数据技术。

此外,应用大数据方法不仅需要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存储技术,而且需要开发数据分析学、预测分析学等数据分析和计算技术,熟练掌握和应用这些技术对于政治学研究者而言是不容小觑的挑战。而我国的政治学学科内部严重缺乏大数据专业技术人才,研究人员中真正能够运用政治大数据技术的可谓少之又少。在中国政治学研究中,由于研究者数据获取、数据挖掘、数据整合、数据使用技术的缺乏,大数据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阻碍了政治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强化政治学与计算科学、信息科学的跨学科合作,培育政治学领域大数据分析人才是当务之急。

(三)基于数据安全,导致数据开放性、透明性不足,影响数据信度与效度,不利于政治学者对中国政治现象的准确把握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安全问题是国家治理的重大难题,数据库的泄露将给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公民造成巨大的损害;此外,商业机构和公共机构掌握的大数据既涉及到个人隐私,也涉及到利益分配等问题。因此,数据向研究者全面开放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维护数据的安全性,必然以牺牲数据的开放性和透明性为代价,而数据开放性、透明性的不足必然影响政治大数据的信度与效度,缺乏透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限制着大数据方法的应用。在互联网和各种数据库平台,很多数据相互复制、重复引用、价值不高,有些有用的信息却没有经过任何整理与加工,组织零散、格式特殊,难以提取和利用,从而影响政治学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数据质量是影响政治学研究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变量,也是有效理解政治现象、准确把握政治生活运动规律的前提条件。政治大数据开放性和透明性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中国政治数据信息应具备的信度和效度,制约了政治学者对中国政治现象的准确把握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

大数据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应对之策

积极应对大数据技术对国家安全提出的严峻挑战,实乃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关键议题。为了顺应大数据时代国家治理的客观要求,我国成立了国家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积极致力于将大数据方法应用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大数据时代推进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具体应对之策表现为:(一)立足中国现实,破除数据迷信,实现研究方法与理论构建创新的有机结合,提高政治学对现实政治的解释力。(二)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跨学科交流协作,形成多学科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与成长的格局。(三)将大数据技术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资金扶持和政策供给促进中国政治学的大繁荣与大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摘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政治学政治方法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学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城邦与公民思想及启示
“西学东渐”时期政治学学科发展研究刍议
近十年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综述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