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网络舆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2016-11-26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舆情机制政治

胡 灿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1331)

基于高校网络舆情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胡 灿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1331)

通过互联网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舆论已成为现今大学生表达观点和情绪的一个主要途径。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课题。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应急机制,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朝着健康态势发展。

高校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扮演着主要信息源的角色。”[1]网络舆情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度日益上升,正确而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舆情有助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研究高校网络舆情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对于大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1 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特征

“网络舆情,是指网络受众在网络领域通过网络语言和其他方式,围绕社会公共事务性的热点或普遍关注的议题所表达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集合。”[2]高校网络舆情则是在高校内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受众通过网络平台对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及流行话语所表现出来的反应。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网络舆情展现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同样能引导大学生观念的转变。归结起来,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内容的丰富性。网络舆情本身就包含丰富的对象及其信息。在高校网络舆情中,传播内容和传递方式也是包罗万象,大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微信、微博、QQ等通讯平台以及社交网站、论坛等,大学生能搜集到极大的信息容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观点、看法,产生的情绪也不径相同。

1.2 主体的隐匿性。网络环境是一个虚拟的环境,主体通过虚拟网络传播信息时,可以隐匿自己的身份。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环境中的重重束缚,利用网络平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许多大学生将网络视为发泄情绪的平台,肆意地宣泄着自己的观点,使得网络舆情缺乏理性因素,甚至大量的负面信息传播开来。

1.3 传播的即时性。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掌握实时资讯。高校网站可以即时更新国内外的新闻信息供学生查看,而学生通过网络社区平台可以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交互的即时性不仅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而且可以迅速反馈网络舆情信息。

1.4 影响的可控性。现今的高校大都聘用专业的技术人员自己搭建学校的网络虚拟社区,由学校直接管理。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日常浏览、分享、交流的数据分析出学生的舆论趋势及价值走向,某些高校的论坛还要求实名注册。在局域网下实行实时操控,高校可实现对校内网络舆情的控制和操纵。

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把控网络舆论正确方向

2.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机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指导地位

由于网络舆情传播的速度极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以及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不断地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我们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领高校的网络阵地,价值观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容易滋生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得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在网上泛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重视对网络舆情的引导,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建设一支专业化、知识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的工程师。”[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掌握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党的方针、政策等,还需要不断学习网络建设的相关内容。网络中的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纷繁复杂,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计算机操作技能显得格外重要。开设在线咨询中心、心理辅导平台等都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控高校网络舆情提供有力支持。

2.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机制:将被动抵御不良信息转变为主动搭建网络交互平台实施有效监管

对网络舆情的有力监督可以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支撑。对校园网络舆情监督需要高校利用现代的各种传播手段,通过对网站和社交平台的监测,利用网络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科学的观念和健康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高校可以开设主题电子论坛,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发表自己看法的平台。论坛中的精彩观点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另一方面,这些意见、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校园的网络舆情,这就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因素。

2.4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急机制:树立危机意识,线上线下共同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

面对舆情突发事件时,通常的处理往往是在事件发生之后采用“堵”、“拦”的方式防止舆情恶化。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现今的网络舆情应急机制更应当注重规范化、科学化。监控者需全面地把握舆情的发展状况,防微杜渐式地引导舆情的展开。面对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舆情危机,高校可以将信息公开,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危机,防止负面舆论谣言的恶化。此外,监控者还要及时地分析出当前舆情的具体情况,研究和判断高校网络舆情的下一步走向,不断总结舆情应急处理办法,推动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健康状态。

[1] 虞永飞.略论高校网络舆情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及引导机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4).

[2]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01.

[3] 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44.

胡灿(1993-),女,汉族,重庆,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711

A

1672-5832(2016)02-0053-01

猜你喜欢

舆情机制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