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言英译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与文化流失

2016-11-26彭雁萍

长江丛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音韵白话典故

彭雁萍

论文言英译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与文化流失

彭雁萍

我国文学长篇小说作家通常具有极高的文言造诣,在其作品中各种文言随处可见,将文言穿插于白话小说中,不仅用意深远,且对比鲜明,能够为小说赋予浓厚的历史内涵,更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然而,在文言英译过程中,受限于翻译理论限制,会使小说的历史文化层面和语言层面以及小说的修辞、人物等层面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流失,为此,本文旨在摒弃文言英译局限性,实现中华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文言英译 文化传承 文化流失

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衍生出两套语体系统,即白话系统和文言系统,其中,文言系统是建立在先秦基础上的古代书面语言,有着凝练、典雅、庄重的特点。尽管目前普遍推广白话系统,但是文言系统作为历史文化瑰宝,应当在文学作品中很好的传承下去,现就文言英译过程中的文化传承和文化流失予以探讨。

一、文言英译中语言的文化传承与流失

(一)语音层面

和白话、现代汉语不同,古代人总是享受于音韵对耳朵带来的享受。中国的古代作品并不是很容易听清作词,但是可以清楚地听清其节奏、语气停顿以及押韵等,然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后,大量中国古词丢失。随着越来越多的文言绝版,国人自身很难去了解文言,更不用说文言的英译了,一般来说,文言英译的过程被限制在了“古代中国—现代中国—英语”的模型中,现将文言译成白话,然而将白话译成英语,但是由于文言音韵特征的流失,大大提高了文言英译的难度,这意味着文言语音特征难以衔接现代白话桥梁,除非译者能够在良好的古代书籍基础上进行翻译,才能够消除英语对文言的偏见。

例如:细思吾言,慎之切切!英译为:Give careful thought to my words and take them to heart.这里的两个四字结构紧致而简洁,传统的修辞手段有助于音韵美的表现,“叠字”和“重复”产生了和谐的抒情诗,无疑强化了句子的音韵效果。然而,所有关于音韵美的英文版本,因为翻译不当,导致文化流失。尽管部分译者能够在中国古代散文中表达韵的价值,但是由于不理解音韵在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价值,所以放弃了原来的音韵美,流失了文言中的音韵文化。

(二)语法层面

一般来说,语法代表着短语成句和词排列的规则,文言语法作为中国古代传统语法,其紧凑、简洁特征最为明显,主要原因是文言中经常出现动词、连接词、省略主语等情况。其次,在没有时态、情绪等性质的文言语法中,文言的每一个汉字均代表着大量的含义,可以灵活运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是,在英语语法中,其紧凑、简洁的句子并不适用,英语语法注重动词、主语和连接词,灵活度较小,为此,文言语法美很难得以凸显。目前,在文言英译的浪潮下,中国古代丰富的词义受到了严重限制,造成了语法文化流失。

例如:且父母在,不言老,汝不念高堂念远之情,以死相吓,丧心不孝,于斯而极。英译为:Moreover, it is said that “When one’s parents are still living, a son should not speak of getting old.” You have no consideration for your parents, who hold you dearly in their hearts,but frighten them with the talk of death. This is certainly neglect of filial duties to the extreme! 可见,文言中的一句话在英译过程中被分为了三句,原句子语义也被分为了三个部分,最后通过连接词完成每个片段的衔接,比如“是”作为一个动词,“一个儿子”作为一个主语,“应该”作为一个辅助动词,“你”和“他们”作为对象,“在他们的心里”作为一个状语,等等,“且父母在,不言老”,虽然文言仅有七个字,但是其英文版本却有十九个字,最终,因紧凑、简洁著称的中国文言文化在英译过程中渐渐流失。

(三)词汇层面

在文言中,功能词的地位在古汉语中的地位高于现代汉语,其价值与意义毋庸置疑。刘勰曾说“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可见简单的助词虚字却是变化万千的。功能词在节奏和音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前文所述的文言独特音韵美。除了语义空缺,功能词还有诸多实用之处。

例如:汝埋头攻读之不暇,而有余闲照镜耶?英译为:If you devote yourself to your studies as you should, would you still have the leisure to look in a mirror? 由于文言缺乏语法反问词,所以利用功能词与问号共同表达,“耶”怀疑的语气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英文版本中,译者将“会”作为语句伊始,以此作为疑问句,某种意义上来说,功能词“耶“便可以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文中不再加以赘述。

二、文言英译中历史文化的文化传承与流失

(一)古代称谓

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一个人将会因其社会、家庭地位而有几个甚至十几个称谓,其教育、社会关系等背景更为复杂。目前,尽管有一些古代称谓传承下来,但是由于现代人的历史原因和思想变化.为了追求实用、方便,将古代称谓进行了简化,然而,无论古代称谓传承与否,其均是语言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

目前,人们使用古代社会称谓进行沟通,用以表现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谦逊态度,例如:鄙人(I),愚(I),君子(gentlemen),令尊大人(your father),岳丈(father-in-law),老夫(old-timer),高堂(parents),丈夫(real man),大人(father),吾(I).其中,鄙人、愚、吾均表示自己,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下,其涵义也不相同,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历史典故

历史典故是一种有目的的迂回创造,给予读者无限联想。讲述问题时引入典故,可以激发人们的认知共鸣。为此,典故已成为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我国历史悠久,若缺乏良好的民族历史和文化知识储备,将很难理解历史典故,甚至不认识较为罕见的典故,更不用说外国人。尽管历史典故的效果很难在英译中表达出来,但是译者永远都不会在翻译过程中放弃,总是会将典故等文学素材统一成一个整体。

例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英译为:This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Literally,“Just like the old frontiersman losing a horse, who knows but that which seems a misfortune may be a blessing.”如果读者熟悉这个古老故事背后的典故,那么可以很容易理解其意义所在,但是外国读者受限于文化差异的影响,则很难理解。因此,为了便于英语读者理解,译者可以省略和原文化相关的曲折故事,直接形象化表达其意义。

(三)文化意象

在中国,文学创作中的文化意象无处不在,特别是典故、成语、比喻等,文言中动词和短语借助于文化意象,能够将自己的内心主观感受和外部客观体验融合在一起,意义深远。

例如:汝托词悲秋,吾知汝实为怀春。英译为:Though you make excuses about “autumn melancholy,”I know full well that what ails you are the “yearnings of springtime.” 一般说来,春秋代表着不同的季节,但是在本文中的春秋则表示内心中的“悲喜”,以秋来传达作者内心的忧郁之情,让传统的中国文人得到了良好的情感抒发方式,但是在英语中,春秋使读者直接联想到与季节相关的图片,不能够表达文言的文化意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历史文化是民族的魂,是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在文言英译过程中,由于两种文化差异导致大量的文化流失,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为此,要求译者应不断丰富自身素养和学识,完成文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1]孟洁.文化负载词翻译过程中解读《道德经》的英译[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38~40.

[2]史云燕.茶学科技论文英译原则及其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38(8):209~210.

(作者单位: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彭雁萍(1974-),硕士,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音韵白话典故
家乡的土白话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白话寄生虫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Kiss and Ride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闻鸡起舞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