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术创作意识的培养

2016-11-26黄海燕

长江丛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美术意识创作

黄海燕

高校美术创作意识的培养

黄海燕

创作意识培养是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探索和思考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美术基础课程教学渗透创作意识的培养,组建工作室教学体制,搭建创作平台以及拓展视觉素养提升审美意识,阐述高校美术创作意识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可行性途径研究。

高校 美术创作 创作意识

一、基本概念的认识

美术,专指绘画,造型艺术。[1]创作,指创造文艺作品或代指文艺作品。[2]美术作为艺术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等活动。而美术创作是艺术创作者在审美意识的推动下,运用表达观念和情感的语言工具,将艺术家内部感情思想外化显现的艺术品。

二、高校美术创作意识培养现状

美术创作意识的培养在高校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往往流行于形式,具体贯彻落实欠佳。高校对于美术创作意识的培养尚未确立具体方案,对于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怎样教学的问题没有评判的衡量标准。我国高校美术课程安排是前三年基础写生,毕业前夕进行美术创作课程教学。其中,在基础写生训练过程中强调最多的是技法训练,虽拥有了较为扎实的基本功,但在独自面对创作时却显得束手无策,无法及时进入创作主体意识的最佳状态,形成“基础是基础,创作是创作”的断层局面。

其次,涉及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其固守的思想观念导致相对滞后的教学手段方式。高校学生对美术的认识还停留在“考前”有技术无思想,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认知模式,对当代新事物、新材料、新技法影响美术创作意识思维形态表现出漠视的态度。创作出的作品因没有情感的注入,而不能触动人心,更缺乏人文精神的探索,因此影响美术创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要善于运用知识进行知识的再创造,有意识的提高自身修养,整合统筹学科课程,培养学生交叉学科间的“统整”和“贯穿”能力,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绘画技能,更要注重学生对民族风情、文化历史文物的考察,为学生创造意识开发积淀基础文化知识。

三、高校美术创作意识培养途径

(一)贯穿基础教学培养创作意识

高校美术基础课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取基本的美术技能技法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创作能力的综合素养。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在传统美术教学思维模式下,引导学生在基础课训练中注重物象实验的表现和感受,重组画面构成要素,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意识。

1、素描课程训练

素描作为感知世界的方式和表达的语言,在多元化社会发展因素影响下,教师意识到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存在方式的改变,高度重视教学形态,善于以自己的创作理念、思维方式影响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以《素描石膏头像胸像》课程教学实践为例:首先教学内容上改变以往西方经典石膏雕像的造型训练模式,纳入我国传统文化的“佛造像”作为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接触艺术过程中主动融入民族文化的生命感受,激起学习兴趣。其次加强物像造型、空间、透视探讨,研究佛像“体和线”造型与内在精神完美结合的构造方式,提高观察、归纳、创构物像基本型的表现能力及运动的叠置关系,清楚认识到西方透视原理不是衡量对象标准的唯一准则。再次,鼓励学生尝试抽象与具象有机结合的实践性素描绘画技法,合理的将我国古代造型规律和审美经验运用到素描教学创作训练。注重素描个体的独立性与相关元素间整体组合的呈现状态,找寻知识、技术及运用的贯通特性,意识素描解决问题的终极目标。教师以此课程为基础,扩及到其他素描造型训练,以点到面的方式全面推进教学新思路,同时介入综合材料教学研究,拓展素描语言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思维能力。

2、色彩课程训练

色彩是心灵的眼睛。我们以高校《色彩静物、风景》写生课程为例,探讨学生的创作意识培养。一方面,课程训练中要加强自然物像的研究与物质的对比两大环节的教学。首先,静物的选取除陶制土碗、酒坛、青花器具及蜡染布料与高脚杯、红酒、刀叉、水果、花卉等常规静物器皿写生,还可以是废弃的机器零件等生活中触动情感的各类物象,而且着重强调静物安排需“经之营之”。古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谓“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3]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对象位置的合理摆放、重组,善于找到物象间不同材质、结构、造型元素的联系。在尊重客观自然物象表达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感知绘画对象中隐含的文化内涵,探知对象的适用群体,消费层次以及联想到不同国度的生活文化差异,激起创作热情。其次,找到物质间的空间、光影、质感、节奏、韵味等各个因素的对比关系。读懂物体间的情感对话,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基础写生中找到与创作转换的合理途径,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主动找到心的诉求,追求心的情感空间。

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驾驭课堂,这是一个浮动变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责任、兴趣,实践与理论认识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高度。当学生遇到难于表达对象时,教师不要主动帮学生修改画面,完善其不足,这样会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产生依赖性,遇到困难也不会主动运用主观能动性去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应该选择欣赏性范画或技法示范性范画等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通过对同一组静物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的技术性示范教学,将更为直观的绘画作品呈现于授课对象,帮助其深刻领会表达物象并无固定的绘制模式,启发学生触类旁通的发散思维,根据自身创作需要调整画面某些程式化的不足,加强创作的置换能力。清楚创作者如何通过对对象的分析、重组和构建,把自身的情感转换成绘画语言,形成一种符号,最终演绎成独立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感知主观情感与审美融合的艺术真谛。课程结束通过教学汇报展的形式,邀请相关专业教师、评论家、同学进行此阶段课程学习研讨,总结教学内容、方式的得失及明确今后学习发展方向。在作业点评上,教师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以开拓性的思维和实验性的心态进行理性和感性结合,大胆的运用借喻、变形,加强对象的本质认识,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应性分析优秀艺术大师作品,在实践环节中形成二次理论高度,探知学术领域。在自然形态内容中,思考适合自己的图式语言表达形式,创作发自内心的艺术作品。

3、创作课程训练

创作课程训练应贯穿交叉于基础课程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不同时期、不同绘画大师的创作经验、生活历程等视频资料,带领学生走入艺术家工作室及创作现场进行实践授课教学,激起学生创作兴趣和热情,树立正确的创作意识观念。

创作课程训练强调以客观物象为创作依据,以具象造型为手段,反对缺乏创造性的单纯客观自然地模拟和复制,重视写生训练,有意识的链接写生与创作互动的通道。写生作为自然现象和绘画语言转换的最佳手段,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融入写生创作主体,提倡用绘画的语言表达自身对事物的感受,用画笔和心灵直接触摸生命的本源,主动搜寻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对待事物,适时鼓励和干预创作意识活动,在实践创作中弥补基础课程授课环节的间断性及阶段性写生训练的局限性,完善知识结构以形成新的定律,真正做到“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循环思维模式,为创造意识的培养提供有效途径。

教师与学生在课程训练中的沟通影响着创作意识能力的发展。教师通过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在沟通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桥梁,深入了解学生吸收、消化课堂知识的情况,调节课程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置专项教学训练,进行耳濡目染的引导,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和依恋,促进师生平衡互动学习需求,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意识,提高创作能力。

(二)组建专业工作室搭建创作平台

传统以写实为主导的美术基础训练不能满足当下各专业发展需求,综合绘画工作室和实验室研讨、探索性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青睐。高校美术教学提倡建构个性化的课程工作室,根据相应的师资条件和资源,改革学科结构和教学机制,开设特色课程,开展试验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做探究性的学习。工作室的不同教学理念为教师培养学生个性,明确研究方向和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固定的学习实践空间,搭建学术研讨平台。在保证传统学科发展的前提下,做到严格的训练要求和强度,博采众长,获得造型基础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潜力向各专业转化,拓展创造思维空间。

(三)培养视觉素养提升审美意识

1、博览国际展览,开阔视野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美术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认知、感受、联想、记忆、鉴别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创造来源于发现,从生活中敏锐感受物象间由此及彼的联系,通过浏览各类优秀美术展览,发现事物的新形象、新视点、新形式,探索作品运用不同手法的多样性形式。活跃自身思想,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开阔眼界,踊跃进行学术体系间的讨论与研究,产生知识的碰撞与交融,刺激学生参与科研创作活动的热情,用心去观察和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将捕捉到的灵感转换成美术作品。通过参加全国、省、市级美术相关展览进行检阅、反馈作品,从中不断总结经验、领悟创作精神,为今后自由创作找到更有效的方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开启创作思维意识。

2、阅读理论史料,思辨真理

创作意识的培养需要相应的理论、实践来支撑,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能凸显睿智的思辨能力。首先,教师通过对中西方美术史论鉴赏课程的讲授,梳理各时期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艺术发展的脉络,剖析优秀经典大师的艺术作品,从技法、造型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观念性的解读,在科学艺术思维范畴中引导学生领悟基础训练到创作过程的自然过渡。其次,加强人文学科的知识学习,通过通识教育明确自身专业学科定位,链接内心情感感受与视觉体验的融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审美意识。

四、结语

我国高校美术教学取得显著的成绩,但存在学生创作能力滞后的局面,有待加强美术教学的创作意识思维,通过综合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开启学生的创作思路,在掌握一定美术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具备艺术的眼光与审美能力,能自由的感知自然世界的美,并能发现且创造美。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88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85.

[3]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87.

(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本文系2012四川省教育厅自筹一般课题《高校美术创作意识的培养研究》(编号:12SB320)阶段性成果。

黄海燕(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

猜你喜欢

美术意识创作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美术篇
《一墙之隔》创作谈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