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秧歌剧为例论延安文艺对农民文化资源的转化

2016-11-26张卫霞

长江丛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转变民间

张卫霞



以秧歌剧为例论延安文艺对农民文化资源的转化

张卫霞

【摘 要】“推陈出新”是毛泽东为延安平剧研究院的题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延安艺术家利用、改造民间艺术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新的艺术形态,其中秧歌剧到新歌剧的转变最有代表性。

【关键词】延安文艺 秧歌剧 民间 转变

随着延安文艺“推陈出新”的思想指引,延安文艺吸收民间资源,对其进行改造创新,形成新的文艺形式,达到文学艺术对文化政策的践行,其中秧歌的改造最具代表性。秧歌是遍及中国大江南北的一种民间文艺,清代屈大均认为秧歌起源于民间插秧时所唱的田歌“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径田插秧‘一者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是曰秧歌。”[1]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秧歌源于民间原始巫术,通过法术使百兽起舞,以祛邪除恶,祁福纳样。陕北秧歌在广场上演绎,所有人都参与其中,这也决定了秧歌的狂欢特质,并为其改造提供可能性。

一、新秧歌剧的内容转化——从狂欢祈福到新生活的歌颂

(一)由祈福纳祥到新生活的歌颂

秧歌狂欢的特质决定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农民在农耕间隙聚集在一起表达祈福纳祥的生活愿景。陕甘宁边区建立以后,受国民党和日军的双面夹击,根据地陷入封锁困境,为了摆脱困难,根据地加强生产劳动建设,文学艺术方面则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起点宣传党的政策,鼓励劳动人民。秧歌剧的内容也由原来的祈福向歌颂劳动生产、军民关系和新生活转变。比如《兄妹开荒、《拥军花鼓》、《男耕女织》、《雷老汉种田》等,以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为背景,歌颂劳动英雄和劳动的意义。《钟万财起家》演的是二流子钟万才在党的思想教育下成长为进步青年的故事。《买卖婚姻》、《妯娌要和》等塑造了新型的和谐的家庭关系,《刘顺清》以军民开发南泥湾的部队生活为题,表现军民大合作精神。这些秧歌剧都在原来民间资源的基础上歌颂新的内容,实现“民间”到“官方”的转型。

(二)新人物的塑造

旧秧歌为了狂欢娱乐性需求,有很多丑角出现,互相讨情,随着延安文艺的改造,秧歌剧中出现新的主题,工农兵成为秧歌剧的主角,延安文艺认为丑角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丑化了劳动人民,从而将丑角去除改为积极向上的工农兵英雄。比如王大化由之前脸抹白粉、头扎小辫的小丑到《兄妹开荒》时改为了活泼明朗、积极进取的边区青年。原来的秧歌剧演出时由于多为男女互扭有一部分调情意味,如《摘南瓜》等,延安文艺在这种人物关系上也做了调整“《兄妹开荒》原先本想写成夫妻二人,为了免去调情的感觉才改成兄妹的”。[2]这种新人物的塑造更符合主流话语对需求。

二、新秧歌剧表演形式的转化——传统的再升华

除了内容、人物的改变外,新秧歌剧在表现手法上也在传统写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话剧的写实技法,实现民间资源的升华。秧歌剧和中国传统戏剧一样擅长用写意手法,这种手法由于具有象征性和符号性因而能够摆脱时空的限制,这也是传统戏剧的一个优势,比如大旗一挥即可代表千军万马,三两步即能横跨千里。在承续中国传统戏曲写意表演法的同时,新秧歌在表扬上结合了西方话剧的写实手法,比如《军爱民、民拥军》中百姓给战士端的是真饺子,而非之前的动作写意,再如《牛永贵受伤中》敌人真的拿皮带抽打赵守义。写实手法和写意手法的综合运用,丰富了秧歌的表演技法,而《白毛女》的改编最为成功,《白毛女》的持续活力在于传统的基础上现代表演技巧、音乐技巧的不断加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歌剧形式。

三、新秧歌剧转变的社会文化意义

从传统的民间秧歌到新秧歌剧,无论内容还是表演形式上都在民间传统资源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元素而达到升华创造。1945年《白毛女》在延安首演成为中国歌剧的奠基之作,随后《白毛女》不断改编创作,除了意识形态的不断加强外,它吸取传统的戏剧表现形式,又注重贴近新生活,并且自觉加入西洋话剧元素,不断向现代歌剧发展。新歌剧的成功改造是对《讲话》精神的实践,改造后的秧歌剧首先体现了文艺与政治的结合,把抗战、生产和农民的教育作为创作的主题,反映农民生产和斗争活动,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其次,为农民提供新的积极健康的文化精神资源,实现在农民群众中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最后,以秧歌剧的改造为契机,引导一部分知识分子走向农民群众,在文艺创作中注重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反映,并且自觉追求用农民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创作。从这个层面来说秧歌剧的成功改造也是延安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旧秧歌到新秧歌,正是延安文艺家们对民间文艺资源的利用、改造与创新,新秧歌剧去除了旧秧歌剧中的落后陈旧的形式内容,着力塑造新的工农兵形象,肯定劳动人民的重要地位,积极配合革命,形成“人民”的主题。比如《白毛女》随主流话语的不断改编,最初版本中喜儿受黄世仁欺辱生了孩子,而随着阶级斗争的深入,人民认为这种安排侮辱了贫农形象而去除这一情节。从这个角度来看,秧歌剧的改造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演义活动,从中延伸出更多的文艺社会问题,而新秧歌剧在实现改造后如何避免概念化、继续保持活力还有待思考。但是不可否认,在秧歌剧的改造中随着主导公式的规约,也存在一定的模式化问题,像《白毛女》那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还是少数。

参考文献:

[1]柯琳.摊文化当议[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2]张庚.秧歌剧选集序(三)[M].张家口:张家口书店,1946.

作者简介:张卫霞,女,河南驻马店人,辽宁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转变民间
‘private’ parenting goes public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