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增补路径选择

2016-11-25刘蕙

时代金融 2016年27期
关键词:新常态

【摘要】通过研究新常态下金融改革对资本充足率新的要求,得出:1.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及提高银行竞争力是相互促进相互约束补充的关系。2.商业银行在遵从《巴塞尔协议Ⅲ》的指导和保障银行安全前提下,应重点选择能够调整资本结构、股权结构、业务结构、风险结构的资本充足率增补路径,以业务驱动、股权驱动、风险驱动、质量驱动、融资驱动来提高银行整体实力,应对新常态下银行竞争力下滑的趋势。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 充足率增补路径 新常态

一、引言

从1983年起,巴塞尔协会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严格的量化监管标准,2010年提出的《巴塞尔协议Ⅲ》制定了更高的资本标准。从2015年度中国银监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来看,2015年末,国内商业银行的加权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91%;加权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31%;总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45%,均超过《巴塞尔协议Ⅲ》规定的资本要求。在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项目中,2006年到2013年,中国内地银行的整体排名提和收益呈现上升趋势,由2006年平均63位上升至2013年平均28名,但2014年,排名由28名下滑到33名,40家参赛中国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11.78%高于《巴塞尔协议Ⅲ》所要求的8%的最低要求,低于2013年的12.89%。总的来说,受新常态经济增长放缓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降低,整体比亚洲商业银行平均13.85%的水平低,在国内外资本监管标准均有提高的环境下,资本充足率承受压力,需要提高。

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路径

(一)理论基础

资本充足率代表了存款人或债权人的资产亏损时,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资金弥补损失,是衡量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重要指标。基于《巴塞尔协议Ⅲ》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的计算公式和最低标准为:

其中风险加权资产是表内、表外带有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期末总额,由资产负债表上的所有资产乘以相应风险系数的总和。

从上面公式来看,银行资本充足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自有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分子项资本因素和资本充足率正相关,分母项资产因素和资本充足率负相关,因此增加资本和降低风险资产、减少总资产规模,即分子调整和分母调整都是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

三、新常态下银行改革对资本充足率增补路径的选择要求

在新常态下经济由过去10%左右高速发展转向7~8%中高速发展,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和经济下行对银行业传统经营模式带来严峻挑战。为适应新常态新挑战,中国启动了市场利率化、取消存贷比、银行混合制改革及存款保险制度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对资本充足率增补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体现在:

(一)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主要采用大规模套利差的盈利模式,追求资产规模扩张。在利率市场化后:1.受银行的竞争压力和经营压力的挑战,许多银行利用存款利率高于贷款利率,吸引更多的存款,从而缩小净利差,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短期承压,促使银行进行经营结构、客户结构和收益结构的多元化改革,力争以有限的资本获取更大的回报。2.银行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中间业务非利差收入的占比由2012年从14.59%提升至2014年15.93%的水平。商业银行必须细分客户、精细定价,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服务,提升客户黏合度,推动金融创新。随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将从单纯追求信贷资产规模,转移到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利率运行机制上,通过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提高资本充足率,最终提升金融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

(二)以拓宽融资渠道为重点

改革开放后,国有商业银行历程三个阶段:二级银行体制、商业化及股份制改革,其中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产权改革刚刚开始。从股权结构来看,存在国有股权比重过高,拥有绝对的控股权利等问题。以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为例,到2014年底,国有制比重仍占40%以上。混合制改革,首先要确保国有控股地位,同时引进民营资本,战略投资者,及各类资本一起参与银行治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吸收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的非国有金融资本,金融创新产品和技术,选拔的优秀人才,完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国有股比例,帮助银行解决经营管理问题。

(三)以优化资产质量为目标

存贷比不超过75%,限制了银行的放贷规模,可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过去由于规定的限制,商业银行最求利益最大化,优先将是有限的贷款发放给中央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政府开发项目及政策性贷款,而不是依据市场需求,使资源配置失真,降低资本运作效率。银行面对贷款减少,存款增长匮乏的困扰,为应对月末、季末及年末考核,片面追求贷款的数量增长,扩大贷款额度,不惜发行各种优惠理财产品高息揽存、贴息存款,加速存款搬家,增加贷款成本,加剧市场利率波动,隐藏潜在风险。取消存贷比,有更多资金放贷,银行拥有更多经营选择权,降低了银行揽存成本,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得到提升,有利于稳增长。银行可以放贷的资金增加了,中小微企业和个人获得贷款的机率就增加了,融资成本也会降低,有助于中微企业及实体发展。

(四)以控制高风险权重资产占比为安全保障

存款保险制度采用立法的形式将所有存款人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一方面存款人在大中小各种所有制的银行存款损失均可以得到相同比例的赔付,为中小银行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另一方面,确定了存款保险的最高赔付额,存款人可以合理规划存款理财方案,对收益和风险做出合理预期,分散存款。当个别银行发生风险时,监管部门可以迅速切断风险源的来源和链条,提高银行体系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健壮性。同时,存款保险制度会弱化风险约束机制,有存款保险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兜底,将鼓励银行为最求高额利润采用冒险行为承担更多风险,给整个金融体系注入了不稳定因素,加大经营风险。

四、新常态下银行改革对资本充足率增补路径的选择

(一)分子调整

1.业务驱动增补路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1)大力发展收费类中间业务。在银行传统创收业务受到挑战时,探索新的中间业务,为商业银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虽然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增加,但和欧洲和美国的大银行50%以上的水平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仍集中在结算业务、代理业务和卡业务等传统业。这几项收入总中间业务收入的40%以上。欧美银行中间业务品种不仅涵盖了传统的三大业务,还包括信用卡业务、咨询顾问、投资理财、投资托管、投资银行业务、承兑、资产评估业务、外汇买卖、保险业务等多种业务,涉及到多种金融服务领域,结构合理,产品多元化。其中咨询类、代理类中间业务,受经济周期影响小,收益相对稳定,具有低成本、高收益、低风险的特点,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网点多,设备齐全,群众基础广的优势,增加手续费收入类中间业务,分散一部分风险。

(2)开拓创新发展改善民生的中间业务。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间业务需求也来越多样化,银行的中间业务应结合生活医疗卫生、教育、养老保险、交通、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等领域的发展需求,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开拓更多改善民生,便民利民,群众乐于接受的中间业务。

2.股权驱动增补路径,建立多元化股权结构,补充资本。(1)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确定员工持股的资格、份额和分配比例和办法,明确员工责任、设立管理机构、财务政策、股份回购原则。通过职工持股,实现产权多元化,吸引人才、挽留人才,银行所有者与雇员共同拥有财富、共同创造财富,充分调动员工主人翁意识,激励员工主动性,增加员工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公司盈利水平。

(2)扩大管理层收购比例。通过让企业的经营者拥有一部分股份,拉大管理层与普通员工持股比例差距,明确产权关系,激励和约束管理者,激发经管人员制定并实施长远的经营管理战略,刺激管理者的创业意识,节约管理成本,引入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对企业有效地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公司治理。

(3)开展多种层次,多种形式产权交易转让,增资扩股,引入战略伙伴。随着银行改革不断深入,银行间必将产生兼并、收购、股权融资、股权交易、转让、合资、合营等方式的产权流动,首先,客观、公正做出资产评估,杜绝国有资产低估流失。其次,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引进外部投资者,建立相互制衡的产权结构,缓解资产增量的资金不足问题,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有利于调整银行的产品结构,挖掘优秀的人力资源。总之,通过从外源积极“引资”,吸收国外资本、社会资金、个人入股,降低国有股的持股比例,在坚持国有控股地位前提下,逐步改变国有股份一股独大现象,实现股权结构均衡,股权比例稳定、制衡有效的格局,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3.风险驱动增补路径,逆周期计提长期优质稳定资本。采用《巴塞尔协议Ⅲ》新增的流动性风险指标检测银行流动性风险。存贷比取消后,建议采用协议最新提出的更加具体化的指标,流动性覆盖率(LRC)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防止流动性风险。流动资金覆盖率(LRC)大于等于100%,意味着商业银行需要储备大于等未来资金流出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在严重缺乏流动性的压力下,通过变现优质流动性资产,弥补未来30日的流动性需要。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这个标准用于检测银行表外业务,明确哪些稳定资金来源是银行在较长时间内可以使用的,防止银行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造成存款期限和还贷期限错配的现象。鼓励银行吸纳更多的长期的稳定资金,避免银行在市场繁荣、流动性充分周期大量融资,增强银行的长期稳健性,提高应对风险能力。NSFR值需要大于等于100%。

(二)分子调整

1.质量驱动增补路径,降低高风险资产比重。计量风险加权资产,防止表内业务向表外转移,降低高风险资产比重。为防止银行为解决临时的资本紧张问题,通过信托公司发行理财产品,或者通过银团方式将贷款转让给其他银行等方式,将表内业务向表外转化,降低资产充足率的分母资产总额,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机构应依照《巴塞尔协议Ⅲ》标准,设定表外项目的信用转换系数,将中间业务转换成相应的表内的项目,全面覆盖资产负债表的表内资产和表外资产。同时,银行在选择中间业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资产相关类的中间业务波动性大,严格控制此类业务的比例,杜绝为追求短期利益以表内业务替代中间业务的行为。

2.融资驱动增补路径,优化负责结构,控制信贷规模。金融脱媒,使银行存贷款资源被证券、保险、理财、信托等渠道分流,社会融资结构和资本流动渠道和内涵发生了变化,原存款比指标只涵盖了银行的一部分业务,被分流的金融资源不能监控。存贷款取消后,监管部门不再将存贷比作为硬性指标监管了,一方面,允许银行在保障银行系统稳定、均衡成本的前提下可以拥有选择权,自主地在银行间、债券和存款之间,灵活地选择负债类型,选择融资方式,减少银行间为拉存款而产生恶性竞争,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使银行负债结构富有弹性。另一方面要防止银行因取消存贷比过渡盲目扩大贷款,增大资产规模。

五、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和提高银行业竞争力是相辅相成同时互相约束互相推进的关系。在新常态下银行持续发展承压,金融改革为金融创新、补充资本充足率扫清了制度上的障碍,改变了提升资本充足率的调整途径的选择思路,他们的关系可以用图1诠释。

新常态下金融改革、提升资本充足率与提高银行业竞争力之间的逻辑关系

总之,在深化改革过程,商业银行只有依照《巴塞尔资本协议III》提出的资本要求、流动性要求、杠杆率和拨备率为银行业安全防范警戒线,严格检查和计量,在保障银行业安全的前提下,在选择内生和外生的资本增补路径上,重点考虑调整产权结构、股权结构、业务结构、融资结构的途径,并结合信息披露机制建设,在管理和制度配套上向国际化接轨,提高银行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BCBS.BaselⅢ: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liquidity risk measurement,standards and monitoring[R].Bank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10.

[2]BCBS.BaselⅢ:A global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more resilient banks and banking systems[R].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10.

[3]黄世英,林智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计量研究[J].时代金融,2014,(35).

[4]巴曙松,朱元倩等.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广州商学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5WTSCX114);广州商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移动混合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以中央银行学为例》(JXGG201502);基于“互联网+信息化”的金融专业综合改革试点(ZYGG201501)。

作者简介:刘蕙(1970-),女,汉族,广东惠州人,任职于广州商学院,外企认证高级工程师、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互联网金融、移动商务、移动学习。

猜你喜欢

新常态
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常态”(纵横)
美国人口中的“新常态”
“新常态”下,社会定力弥足珍贵(焦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