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葵》:一份促进孩子自由生长的校园小报

2016-11-25周剑波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29期
关键词:稿件投稿习作

《青葵》是我校“蕴萃文学社”的社报,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成为泰兴师范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校园内具有广泛影响力且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校园小报。将《青葵》办成一份面向附小全体孩子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快乐表达、自由生长的校本刊物,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和目标;而基于孩子自主学习、主动表达、持久发展的办刊理念,更是伴随着《青葵》的发展一路前行。

一、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青葵》的主人

我以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孩子学会生活,掌握独立生活的本领;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孩子学会学习,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我校所有的活动都是基于这一认识而开展,校刊《青葵》也不例外。因为,让学生成为《青葵》的主人,与《青葵》一同成长,对附小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

1.自发命名

《青葵》的前身是我校“蕴萃文学社”的社刊《文海泛舟》,以校本杂志的形式呈现,每学期两期,深受孩子们喜欢。由于印刷成本高,学校只能印刷部分赠阅。决定将杂志改成报纸,源于我与两位家长的一次对话。

一次散学,在校门外有两位家长拦住了我。其中一位家长问:“周校长,你们学校的《文海泛舟》能不能多印一些,保证每个孩子都有一本?”我笑答:“因为经费有限,印刷杂志的成本较高,所以每次只能印刷部分,保证学生的阅读需要就行了。”另一位家长立即搭腔:“我们买还不行吗?孩子爱看呢!他们更希望在杂志上看到自己的文章。”

“孩子爱看呢!”表明了这本校本刊物的价值,“他们更希望看到自己的文章”则表达了孩子们希望发表的迫切心理。一学期两期且每期只能刊登几十篇习作的《文海泛舟》显然不能满足孩子们阅读和发表的需求。于是,我们果断改版,将每学期两期的杂志《文海泛舟》改成每月一期的报刊,也就是现在的《青葵》。校刊变成了校报,发表的文章增多了,印刷成本却降低了,印刷数量也增加了,就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发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阅读和发表需求了。

“我的阵地我做主”是附小开展各项活动的宗旨。既然是孩子们的报刊,刊名当然是发动全体学生自发命名。在广泛初选的基础上,我们从孩子们众多的创意中挑选了十个名称供全体学生投票。经过评选,六年级学生王嘉琪的“青葵”创意脱颖而出。“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带有美好象征和深刻寓意的《青葵》伴随着孩子们成长,多好的创意呀!于是,每月的二十号,散发着油墨清香的《青葵》就成了孩子们的最爱,陪伴着他们在附小的学习和生活。

2.自由投稿

《青葵》从改版之日起,就不仅仅是文学社孩子的专利了,她已成为面向附小所有孩子的校本刊物。鼓励孩子自由投稿,是《青葵》不变的宗旨。我们认为,《青葵》就是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平台,学生的习作能否发表,靠的是自己的实力。因为版面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稿件都能一投就中,所以孩子们在投稿中学会等待、学会面对挫折。我经常鼓励孩子们:“投稿犹如登山,中途一定会有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是不要气馁,因为,坚持就是胜利。就如你爬到顶峰是建立在一次次的摔倒和爬起的基础上一样,你的文章如果能够发表,一定是在一次次不能发表的基础上获得的。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所以,在我看来,自由投稿本身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经历。要知道,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文章获得发表后的愉悦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当然,我们会让孩子们明白,自由投稿不等于随便投稿,更不是什么样的文章都可以投。我们对投稿设置了准入标准,就是自己的习作要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才能修改、润色、誊写、投稿。为了引导孩子们多角度写作,拓展他们表达的宽度和广度,展示最优美的文字,《青葵》开辟有“魅力附小”“印象人物”“书苑拾趣”“诗情画意”“奇思妙想”“心灵驿站”“七色生活”“如画四季”等八个固定栏目,每个栏目都有固定的投稿箱和电子邮箱,方便了学生投稿。

3.自主编辑

以前《文海泛舟》的编辑都是我校中高年级语文老师,繁琐的编辑工作和大量的阅读批改占据了他们很大的精力。改版为报刊后,我们感觉,既然是孩子们的《青葵》,就应把编辑的主动权还给他们。因为,信任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们着力培养文学社的社员做编辑工作。众所周知,编辑是一项繁杂的工作,需要阅读稿件、选择稿件、安排版面、校对打印、审阅定稿,对于小学生的确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是,当我们放手让孩子们去做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潜能无限,他们的责任心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学会欣赏、学会发现、学会品鉴是他们参加编辑工作的最大收获,而公平地对待每一份稿件更是对他们诚信品质的考验,在阅读了大量的来自同伴的稿件后,他们自身的欣赏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高。可以说,这些对孩子们的锻炼价值是巨大的。在编辑队伍的确定上,我们注意了梯队建设,以高年级学生为主,兼顾中年级孩子,这样形成了稳定的编辑队伍,确保《青葵》编辑人员的持续化和常态化。

4.自能阅读

《青葵》分中年级版和高年级版,每期8个版面,可以刊登约80篇文章。这就意味着每月一期的《青葵》一学期可以刊登大约320篇优秀习作,一学年可以刊登大约640篇优秀习作。对于附小的孩子来说,阅读如此多的来自自己的、同伴的文章,是一件特别快乐、特别享受的事情。可以说,每一期《青葵》都是一份校本教材,是一部附小孩子生动讲述他们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好读本。孩子们阅读《青葵》时,眼前一定浮现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图书漂流”“我爱种植”“走进特校”“走进杨根思”“蕴萃大舞台”“阳光体育节”“数学文化节”“校园读书节”“校园合唱节”等场景立时鲜活、亲切,因为他们都是活动的参与者。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用文字讲述童年生活”会逐步成为孩子们的习惯,而他们在文章中展示出的有趣的故事、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也为众多的小读者打开了一扇窗,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也一定会获得许多人生的启迪和写作的感悟。

二、基于学生的快乐表达,让《青葵》成为主动习作的助力endprint

《青葵》只是一个载体,如何用好她,使之成为激发学生主动表达、快乐表达的有效助力,则是我们思考的重点。我以为,从学校的层面应整体反思我们的习作教学,改革我们的教学方式,促进孩子们乐写、会写,让表达不再困难、不再望而生畏,才是迅速提升他们习作水平的关键。

1.唤醒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才能从根本上唤醒他们的表达欲望。为了让《青葵》稿件“必须得到老师和同伴认可”的准入制度落到实处,《缤纷童年》接力练笔应运而生。《缤纷童年》接力练笔其实就是一本面向全体孩子、促进他们平时主动练笔的校本作业。我们专门印制了具有附小文化特色的接力练笔本,要求各班根据学生的习作水平合理分组,每组4到6人,任命习作较好的孩子做组长,大家轮流习作,以接力的方式进行。如此一来,学生的习作欲望迅速被唤醒,他们一定会认真对待每一次练笔,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习作能得到同伴和老师的肯定,进而获得推荐投稿的机会。为了提升《缤纷童年》接力练笔的质量,我们还组织了班级、年级和学校三级评选,并将向《青葵》投稿情况作为评比的重要标准之一,以此督促语文老师重视《缤纷童年》接力练笔的日常管理,整体提高每一本《缤纷童年》接力练笔的质量,让孩子们在《缤纷童年》接力练笔中放飞他们的快乐童年。

2.打开表达之门

习作课堂是孩子学习写作的主要阵地。针对以往习作课堂普遍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我们开展了以“微型习作”为主要形式的课题研究。所谓“微型习作”,就是取消专门的习作课,将习作训练分散到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经常性的、即席式的、小型化的,且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的课堂练笔,以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不经意时习作,在情绪兴奋处表达,是“微型习作”最显著的特点,所以,我们的研究重点是孩子的习作兴趣和习作心理,强调在课堂上“精指导、快表达、乐修改”,即少作前指导,多自由表达,多当堂评改,以此来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实践证明,“先习作、后评改”的习作教学更能让孩子减少表达的束缚,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有效的评改则能让他们很好地反思、回顾自己的习作,真正做到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这样的文章也正是《青葵》最喜欢的,于是,我们的课堂习作理所当然地成为《青葵》稿件的重要来源地。

3.促进生命拔节

如果我们将几年来的《青葵》放在一起阅读,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特点,许多文章都似曾相识,讲述的好像都是附小校园里相同的故事。而我们认为,《青葵》的生命力恰恰就在于她仿佛是一部附小的办学史,里面的许多文章都属于“校园叙事”,都是孩子们讲述发生在附小校园的精彩生活和有趣故事,只是每次的主角不同而已。就拿我们的特色活动“图书漂流”来说,虽然有许多文章都在重复着这段他们亲自参与过的校园生活,但这无疑是一种生动的重复,因为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思考的角度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语言风格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文字表述也会不一样;每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体会收获也一定不一样。我经常思考,附小的校园文化最重要的意蕴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坚持正确的方向,开展丰富的活动,促进孩子的生命拔节,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每年的六月,当我们送别一届又一届对学校、对老师、对伙伴充满留恋、充满感恩、充满情谊的毕业生的时候,真情和泪水会成为校园的主旋律,我想,这恐怕就是附小校园文化最重要最深刻的意蕴吧!

4.助力持久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兴趣往往呈现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如何让孩子持久地保持习作兴趣,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了促进孩子的持久发展、主动发展,我校自2012年起实行了以校友、著名作家黄蓓佳女士冠名的“蓓佳之星”评价制度改革,旨在唤醒每个孩子的生命成长意识,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认真学习、主动探究,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快乐发展、持久发展。“蓓佳之星”评选自然少不了“蓓佳习作之星”的参与,而我们确定的“蓓佳习作之星”也有具体的评选标准,其中之一就是要求申请者一学年内在《青葵》发表文章不少于两篇。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准入制度,极大地调动了那些习作优秀且想获得“蓓佳习作之星”的孩子格外注重向《青葵》投稿,格外注重平时的习作,也相应地促进了他们习作水平的提高。因为想要获得《青葵》编辑部的青睐,就必须写出更高质量、更具特色的习作。我想,有了更高的目标,一定能促进这些热爱写作的孩子更加勤奋、更加刻苦地去实现目标,享受成功的乐趣,进而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从另一个角度看,“蓓佳习作之星”的评选对其他的孩子又何尝不是一种召唤、一种激励。

三、基于学生的自由生长,让《青葵》成为他们的最爱

教育即生长。让一份看似平常的校园小报在孩子们的眼里变得不平常,甚至产生促进他们自由生长的力量,成为他们生命成长中最重要的“伙伴”,是我们不变的追求。教育即生活。让一份校园刊物成为记录孩子童年生活的重要承载,保存他们的纯真童年和积极情感,促进他们的健康生长,这份有情有爱的校园小报就会成为他们的最爱。

1.珍藏稿件

为了便于学生投稿,《青葵》在学校的醒目位置,根据固定的栏目设置了八个室外投稿箱;为了方便编辑约稿、审稿,学校专门印制了投稿专用纸,在开学初就发给语文老师,让他们提供给学生誊写稿件,而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则是便于学校保存学生的稿件。自《青葵》改版的那一刻,我们就告诉附小的孩子,我们的投稿只接受手写稿,不接受打印稿,因为你们的每一份投稿学校都会永久保存。为此,编辑部会根据八个栏目整理稿件,按期分类装订成册,成为《青葵》的珍藏本。一个小小的举动,却产生了巨大的教育作用。因为,《青葵》珍藏本就是对每个投稿的附小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无论是发表的,还是没有发表的,所有的投稿都收在其中,学校会永久珍藏他们的“真迹”。若干年后,如果他们回到母校,只要曾经向《青葵》投过稿的,就一定能找到自己当年的文字。试想,被母校长久地“记得”,那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一期又一期的《青葵》珍藏本逐步丰厚,就积淀成了附小的校园文化,就汇聚成了附小的办学历史。若干年后,谁又能保证,美丽的附小不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黄蓓佳呢。endprint

2.免费赠阅

从我与两位家长对话决定改版《青葵》的那一刻起,我就提醒自己,无论学校的公用经费多么紧张,都不允许将《青葵》变成商品向学生收费。因为,《青葵》是学校对于孩子们的爱,而她的身上也寄托了孩子们太多太多的美好情感。如果收费了,违反上级规定不说,《青葵》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地位就大打折扣了。我以为,《青葵》就应刊如其名,朴实无华,纯洁无瑕。现在的《青葵》一学期正常出版四期,每期分中年级版和高年级版,面向全体、免费赠阅。在美丽的附小校园,校刊《青葵》在家长和孩子心目中有着无比巨大的影响力,这是那些正式出版的刊物无法比拟的。每期《青葵》一出版,就会在附小家长微信朋友圈掀起巨大的热潮。因为许多家长会把自己孩子的文章拍成照片,上传到微信朋友圈,鼓励也好,“炫耀”也罢,对孩子来说,总归是一种肯定。对于没有发表文章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和唤醒,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文章出现在《青葵》上。家长在乎,他们更在乎。

3.面向全体

《青葵》出版一段时间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青葵》上每次发表的都是优秀习作,大多是学习优秀的孩子获得机会,那么,《青葵》到底是谁的《青葵》呢?那些习作暂时有困难的孩子还有机会,有可能发表文章吗?他们能发自内心地喜欢《青葵》吗?于是,让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在《青葵》上发表文章,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豆腐块”,成了我对编辑部的基本要求。因为,每个孩子都同等重要,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只有让《青葵》真正成为附小所有孩子的《青葵》,她才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去促进所有的孩子爱阅读、爱习作。这时,《青葵》这一份校园小报就不仅仅是一份小报了,因为她唤醒了附小所有孩子对阅读、对习作的热爱!于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会经常性的、“故意”地表扬那些习作较差的孩子,哪怕他习作中的一句话、一段话有进步有闪光点,都有可能被老师发现,进而鼓励他精心修改、踊跃投稿。《青葵》每期的各个栏目都为这些孩子预留了许多的“豆腐块”,让他们的文字和名字出现在《青葵》上。一块“豆腐块”或许就能成就一个孩子,已经成为附小老师的共识,因为这是他们的真实体会。也正是有了“豆腐块”,使得更多的孩子有了发表的机会。所以,我经常对老师们说,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成全。大家应该让《青葵》成为所有孩子的《青葵》,我们这样做其实就像在布云,因为附小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美丽的云,天上的云多了,又有谁知道哪一朵会下雨呢?

4.灵活出刊

相比固定在每月二十日出版的《青葵》,我们不定期组织的专刊、特刊、纪念刊就显得格外灵活,也更有针对性。《青葵》有学生个人专刊,如有的学生习作特别优秀,优秀习作也特别多,我们就会为其专门出一期《青葵》专刊,全部刊登个人习作,这对于他(她)来说是无疑一种莫大的荣誉和鼓励;《青葵》有班级专刊,某个班级集中编辑了学生的优秀习作,向编辑部申请,就可以为该班专门出一期《青葵》班级专刊;《青葵》还有活动特刊,结合校园重大活动,学校组织学生踊跃投稿,编辑部从各年级的稿件中选择优秀习作,出一期活动特刊,供大家阅读;而《青葵》毕业纪念刊更是充满温馨、充满关爱,纪念刊面向所有即将毕业的孩子,每年的毕业季,我们都会鼓励各班出一期毕业纪念刊,特别要求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必须有习作,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在纪念刊设个人习作专栏。毕业纪念刊的推出,给了每个毕业生极大的鼓励和关怀,因为这或许就是他们离开母校的最后一篇文章,也许是他们最用心撰写的文章。我想,《青葵》毕业纪念刊的推出,不仅给了毕业班的孩子珍藏记忆的机会。还给了其他年级的孩子努力奋斗的机会,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在毕业纪念刊上展示自己最优美的文字,使之成为生命成长中最重要的珍藏、最美好的回忆。正是灵活自由的出刊思路让我们的《青葵》精彩纷呈、佳作频现,促进了孩子的自由生长。

讲述童年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展示多彩人生,彰显美好品质,这就是基于孩子自由生长的《青葵》,一份充满温暖、充满鼓励、充满关爱的校园小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经历了不断成长和承载着校园文化的《青葵》,已经成为附小校园最受孩子喜欢的刊物,其影响力将穿越时空,成为附小孩子心中那颗最明亮的星星。

(周剑波,泰兴师范附属小学,225400)

责任编辑:赵赟endprint

猜你喜欢

稿件投稿习作
我的问题③
陈道明越俎代庖
习作展示
参与讨论或投稿
参与讨论或投稿
参与讨论或投稿
参与讨论或投稿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