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教育,在悲鸿文化滋养下焕发生机

2016-11-25许建锋谈宜成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29期
关键词:徐悲鸿社团校本

许建锋 谈宜成

一、学校艺术教育的现实审视

1.现实的艺术教育,存在着内隐的严重缺陷

毋庸讳言,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艺术教育状况一直不佳,存在诸多“内伤”,主要表现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一是审美缺失——艺术是以其审美形象唤醒人的审美情感体验进而享受审美愉悦的,然而现时的艺术教育却因其知识化技术化倾向而缺失了审美愉悦,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审美享受;二是个性缺失——艺术活动,从根本上说是基于发展个人艺术兴趣的活动,然而现时的艺术教育严重划一化,没有提供给学生以应有的自由发展空间;三是价值缺失——艺术教育在小学生来说,主要是培养其艺术兴趣,陶冶其美好的情操,然而时下学校的艺术教育却在热衷于应付各种能够为学校带来荣誉的各种赛事。这样的艺术教育亟待变革,亟待回归个性,亟待回归价值。

2.现实的艺术教育,影响着学生的整体发展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使命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自然必须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然而,我们有目共睹,近2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全面发展”只是纲要或计划中的条文,只是报告或讲座中的口号。在实际的校园里和课堂上,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镣铐”,没有驱除“应试教育”的阴霾,以知识为中心、以分数为目的、以机械重复训练为手段的教育模式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即使是近10多年的新课程改革,也没有让人看到中国教育有什么蓬勃的生机。这样的教育将体育、美育等课程严重地挤到边缘,甚至陷于落空的危险。无疑,残缺的教育,造就残缺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变成了木纳、呆滞的应试机器,没有了全面的素质,没有了生命的活力。为着人的回归,为着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要构建一种让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教育环境。

3.现实的艺术教育,漠视地域文化的传承

学校是国家的教育机构,既承担着培养人发展人的教育使命,也承担着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使命。对教育使命而言,祖国和民族文化是其主要教育资源。同时,一定地域因其特有的历史名人与特有的历史名胜等所孕育出来的人文精神元素,也是所在学校的重要教育资源。将其吸纳为课程元素除了可以很好地补充和丰富教育内容之外,还可以借此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出有益的贡献。然而,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深深堕入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和知识教学独霸校园的泥潭,民族的、民间的地域的优秀文化资源被拒之门外,无法合理、有机地渗透到课程体系之中。不仅课程资源贫乏缺少活力,教育内容显得枯燥而没有生机,而且地域文化在属地学校遭遇冷落,隐伏着丢失和消亡的危险。对此,学校作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场所,理应反省自身的文化使命,积极主动地把传承和发扬优秀地域文化的重任担当起来。因此,吸纳地域文化资源,将地域文化艺术营养注入课程教育之中,乃是学校文化使命的题中之义。

由于艺术教育存在上述现实问题,我们开展了“吸纳地域文化资源,开发艺术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通过挖掘屺亭地域内特有的悲鸿文化资源,构建有益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办学特色的校本艺术课程。

二、艺术校本课程的主要构思

对“吸纳地域文化资源开发艺术校本课程”的研究,我们的构想是:依托我校所在的屺亭街道社区作为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故乡所特有的“悲鸿文化”优势,发挥学校自身的主体作用,同时积极争取专家指导,全面考察搜集有关徐悲鸿艺术人生的诸多文化素材,挖掘整理出他独特的艺术思想、伟大的艺术实践、卓越的艺术成就、高尚的人生品格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作为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重要文化条件和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艺术资源。在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和地方性艺术课程实施建议的框架内,从价值引领和艺术陶冶两个维度,以“悲鸿艺术社团”建设为轴心,通过艺术资源的科学整合、校本教材的精心开发、课程组织形式、课程实施途径、教学培训策略等的全方位探究实践,努力建构一种以学生艺术兴趣为基点、以学生自主选择、自觉学习为主线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运作模型。

三、艺术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1.挖掘以悲鸿艺术人生为核心意蕴的地域文化内涵

通过考察屺亭街道尚存的徐悲鸿故居遗址、掌故传闻、作品遗藏、亲友生活踪迹,查阅相当数量的档案、检索文献,在比较充分地占有徐悲鸿从艺、从教以及投身服务民族、济助贫民等广泛社会活动伟大人生经历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同时借鉴目前国内对徐悲鸿研究的已有成果,初步确定了以悲鸿艺术人生为核心意蕴的地域文化内涵:(1)悲鸿文化之精神意蕴在于他心灵深处执着不渝的关爱民生的草根情怀、放眼世界的国际视野、报效祖国的社会担当、独辟蹊径的创新意识、兼容并包的博纳胸襟以及以身作则的师德风范等丰富的价值财富,这是悲鸿精神的核心所在,将其与徐悲鸿儿少时期发奋求学不以家境困窘为累、青壮时期励志报国不以强势恶人为惧、艺术创作创新求异不以成法俗见为拘等人格特质联系起来,我们确定了将“挺直脊梁”定为悲鸿精神的符号表达,将其作为学校精神;同时将悲鸿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两句话定为校训,作为悲鸿精神的形象诠释。(2)悲鸿文化之物化载体在于徐悲鸿传世的各种画作、言论、论文、著述、生平事迹、经典故事等可闻可视可触可感的物质存在。这两方面,构成本校地域内特有的悲鸿文化。

2.开发以悲鸿艺术人生为主体的艺术教育校本教材

在把握地域悲鸿文化的总体范畴及主要表现形态之后,我们便以此为出发点,对照艺术教育的基本框架和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构想,有的放矢,通过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访问、查阅、检索、搜集、募捐(徐悲鸿存作)工作,对拥有的悲鸿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梳理、重点筛选,去粗取精,长善救失,开展了作品整新、文字编撰、纲目架构、文稿汇总、书籍印制等辛勤工作,初步完成了以悲鸿文化为主体的艺术校本课程基础教材。这套教材分为上、下两个分册,上册为基础班学习用书,供初级班(1-3年级)学生使用;下册为提高班学习用书,供高级班(4-6年级)学生使用。两种课本体例总体相同,每个分册教材都有同样的封面——徐悲鸿著名的奔马图作为主体画面,同样的扉页——徐悲鸿手迹影印文字“挺直脊梁”字样,同样的前言——教材内容说明及教学建议,同样的教材组织结构。课程内容依照教材类型与学习方式的不同,划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是文本类教材,主要编入徐悲鸿生平事迹及相关名人轶事,用以引导学生以阅读、感受等方式去学习;第二板块是作品类教材,主要编入徐悲鸿传世的绘画作品,用以引导学生以鉴赏评析的方式去学习;第三板块是活动类教材,主要编入需要学生学习效仿创作的范文、范画、范字。每册教材依照三种类别的教材编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若干课文。每篇课文除了正文教材,后面均有相关链接、学习要求、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辅助栏目。endprint

3.构建以悲鸿文化传扬为表征的艺术校本课程样态

传承和弘扬悲鸿文化,是我校艺术校本课程实践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目标诉求,有机渗透和有效构建,乃是我校艺术校本课程在两个层面的基本实践策略。以传承与弘扬为宗旨、以渗透与构建为方式,经过近三年的研究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艺术校本课程的“四则五团”操作样态:

(1)国家艺术课程融入悲鸿艺术精神

这是指在国家课标规定的美术教学和音乐教学——统称为艺术教学中,我们在执行其规定内容、规定教学时间、规定教学目标、规定评价要求、规定教学组织形式等前提下,依托课堂教学渠道,采用“注”“重”“增”“强”四字方针,将悲鸿艺术精神融入其中,使其艺术教学过程推进更顺,文化含量更高,审美体验更深,艺术素养提升更有效。所谓“注”“重”,即注入创新精神,重视想象训练,亦即为体现徐悲鸿创作中敢于将中西画风熔于一炉进而自创一格的创新精神,在音乐和美术教学中高度重视想象训练,让学生借助教材文本或根据给定主题展开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再造和创造出美好的艺术景象来;所谓“增”“强”即增加对话交流,强化自主表现,亦即改变艺术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学生一味听从的惯习,增加师生平等对话、生生自由交流的环节,确保学生有机会发表艺术学习中的感悟和体会,借此强化学生艺术表现意识,提升学生艺术表现能力。这就是国家艺术课程校本化的“四则”——四项规则。

(2)学校艺术课程弘扬悲鸿艺术文化

这是指学校吸纳所属地域的悲鸿文化资源所构建的、体现地方文化优势和学校自身特色的艺术特色课程,它与国家艺术课程并行推进,成为学生艺术课程学习的另一重要领域。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它主要功能不仅在于悲鸿艺术精神向课程学习的渗透,更主要地在于以专门的艺术创作活动为依托和载体,通过习得艺术创造力、提升艺术感受力来传承悲鸿艺术,弘扬悲鸿文化。

这一层面的实践样态以“五团”为轴心展开。所谓“五团”,就是组建五个类型的悲鸿艺术社团,它们分别是悲鸿书法社团、悲鸿绘画社团、悲鸿文学社团、悲鸿歌咏社团、悲鸿器乐社团。这五个类型的社团分两个层次组建,基础层次就是年级社团,提高层次就是校级社团。年级社团每周一次活动两个小时,校级社团每周四次,其中一次与年级社团同时分别活动,另外三次在每日课后单独活动一小时。年级社团将本年段内学生依照其兴趣长处建团,每次活动以走班方式到自己所选项目所在地点活动,辅导老师由组内老师依据自身艺术专长担任;校级社团学员从年级社团中选取确有余力且又确有特长的成员参与,辅导老师有两种成员构成,一是校内相关艺术功底特别过硬的老师,一是校外聘请相关艺术名人、艺术导师。这就是学校艺术课程特色化的“五团”——五种社团。

4.形成了以校本课程学习为内容的艺术才能激励机制

为确保艺术校本课程的实践得以扎实持续地付诸实施,并且能够实现促进学生艺术素养提高的预期效果,我们伴随课程实践的推进,同时探索与之相应的评价举措,通过尝试、观测、检验、修正、改进,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以激励为宗旨、以关注全面和突现个性为原则的评价机制。这个评价机制包含三种方式:一是展览方式,每月一次评比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选出优秀作品,在学校画廊、教室前的墙面上展览和张挂出来。二是汇编方式,每学期汇编学生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文学作品各一辑,每个作品集的规模根据需要而定,原则是尽量让每个爱好者、进步者、出色者都有机会“发表”。三是表演方式,每学期组织一次文娱汇演,学年度上学期(下半年)以年级为单位,分轮次,让每个年级歌唱、器乐爱好者和擅长者都有机会上台,学年度下学期(上半年)利用“六一”庆祝活动,举行全校性汇演,由各年级精品节目集中展示。四是评比方式,每年度在“六一”节全面举行以才艺学生评选为主题的“小悲鸿”命名授奖活动,“六一”前夕,发起几项单项与全能的才艺展示系列活动,拉开过程,形成氛围,产生感召效应。这四种方式逐步已成为制度,成为习惯,有力地激励着学生爱艺术,学悲鸿,成长为心灵美好、精神世界丰富的儿童少年。

(许建锋、谈宜成,宜兴市悲鸿实验小学,214200)

责任编辑:颜莹endprint

猜你喜欢

徐悲鸿社团校本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墨猪图》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社团少年
徐悲鸿的底线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