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新型智库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

2016-11-25孙洪敏

社会观察 2016年3期
关键词:智库人才评价

文/孙洪敏

论中国新型智库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

文/孙洪敏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当务之急,是努力创新符合中国国情和新型智库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智库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但也必须看到,由于我国智库建设起步较晚,加之社会各界的认识偏差,目前在智库的性质、地位、作用、影响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和缺失。我国智库的国际知名度还不高,研究成果的应用还不广泛,智库领军人物和杰出人才还很奇缺。究其原因,是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功能定位认识不清,对智库建设的整体规划、资源的科学配置、项目管理方式、经费、对外学术交流,以及效益评价机制等,从上到下仍然袭用行政化的办法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阻滞和束缚了我国新型智库的发展,使我国智库在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对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战等问题上,跟不上中央和地方党委及政府科学咨询、科学决策、科学发展的步伐。因此,进一步明确中国新型智库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至关重要。

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是新型智库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智库的生存与发展是以项目为主要依托的。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智库项目管理模式,是美国模式与俄罗斯模式。其中,美国模式注重项目选择与研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甚至可以不受任何权威人士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干扰,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而俄罗斯模式则强调国家智库要为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服务,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从实践层面讲,中国新型智库的创新方向应该吸收美国模式与俄罗斯模式的精华,融合二者科学合理的内容,使中国新型智库建设既有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同时又坚定地保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具体说,就是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引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要求,把握好“一种属性”“两个服务”和“三性研究”。

(1)创新项目管理模式需要把握“一种属性”。所谓“一种属性”,是指中国新型智库组织具有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的属性。这种属性决定了智库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其方向是公益服务。把握“一种属性”,在创新中国新型智库项目管理模式中,必须着力提高智库组织的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确保项目掷地有声,开花结果,实用有效。

(2)创新项目管理模式需要把握“两个服务”。所谓“两个服务”,是指地方智库“要着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有条件的要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其中,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是地方智库的主战场和重头戏;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是地方智库实现自我提升和完善的重要平台。

(3)创新项目管理模式需要把握“三性研究”。所谓“三性研究”,是指中国新型智库在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四个全面”重要任务开展重大项目研究中,必须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储备性。实现项目研究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储备性,除了首先要大力提高智库人才的综合素质外,还需要厚重的物质资源和强力的政策保障,需要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和模式的创新。总之,创新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有利于调整优化智库布局,促进各类智库有序协调发展。

创新经费管理模式

经费是研究项目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是新型智库建设的物质基础。我国现有智库多为传统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新兴民营组织,物质基础并不雄厚。加之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的属性,决定了没有必要的经费支撑,他们就不可能有充分的调查研究,更不可能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目前,在经费管理方面制约我国智库建设的问题:一是经费匮乏;二是管理失当。两个问题比较起来,经费管理失当比研究经费匮乏在现实中的负面影响更大,因为它违背了智库自身的属性和科学研究的特殊规律,挫伤了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一定意义上阻滞了我国新型智库建设。所以,创新新型智库的经费管理模式,显得尤为紧迫。

(1)创新经费管理模式必须正视现行经费管理体制的严重缺陷。目前,我国智库研究经费管理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困扰:一是行政化的管理体制,不尊重科研规律,把研究经费管理完全纳入行政经费管理轨道,不容许越“雷池”半步;二是偏执性的管理机制,没有充分认识脑力劳动和智力创造的特殊价值,更不承认高智力投入的成本支出;三是教条式的管理制度。这些问题既影响了研究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更阻碍了新型智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经费管理模式必须深化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经费管理模式,应该在借鉴发达国家智库建设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大胆创新、突破和超越。首先,要建立健全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资金管理机制。其规范性在于着重规范直接费用支出管理,其高效性在于科学合理编制和评估经费预算,其公开性在于合规合理使用间接费用,其透明性在于发挥绩效支出的激励作用,切实保证经费使用科学合理,让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智库运行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核心是加大研究人员脑力劳动和智力创造成本支出比例,通过科学有效的成果评估,将更多经费公开用于支持研究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人员在新型智库建设和项目研究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再次,要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按照预算法,在预算中增加人力资源成本支出的比重,以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效益评估预算是否科学合理。最后,要建立研究经费违约退回制度。严格按照合约加强对研究经费的使用监管,如果研究项目没有如期如约完成,除非不可抗力因素,否则要视情况将研究经费全部或部分退回,因此给购买方或服务方造成重大损失,还要酌情予以问责或补偿。

(3)创新经费管理模式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力度。加大新型智库建设投入保障力度,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落实投入政策,包括财政、金融两个方面的政策,要各级政府予以研究制定和落实,为支持新型智库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二是健全投入体系,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在强化财政性投入的同时,扩大非财政性投入;探索建立多渠道投入体系,在合理利用国内投入的同时,合法利用国外投入;探索建立多层次投入体系,在争取上层领导机关和部门投入的同时,拓展社会中间层次的投入,重视挖掘基层单位的投入。三是建立投入机制,既敢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建立健全竞争性经费投入机制,也要善于在体制改革大浪中建立健全稳定性经费投入机制,同时要把两种经费投入机制科学有效地协调统一起来,形成互补优势。四是加大投入支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根据不同类型智库的性质和特点,研究制定不同的支持办法,包括落实公益捐赠制度,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项目对接捐赠资助智库建设。对属于财政全额拨款的智库组织,地方政府投入年增加比例,应该与本地区GDP增长比例一致或略高。

创新国际交流管理模式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和象征,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和纽带。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目标,是要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思维、全球视角和世界方略的国际一流智库组织和智库人才,真正实现在思想、视野、战略、语境上与国际接轨,使中国名副其实地站在世界强国的舞台上。

(1)创新国际交流管理模式要发挥各类智库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国家要运用政策导向,在继续发挥国家级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重要作用的同时,为地方新型智库参与国际交流提供平台,创造条件。其次,要注重学术研究的国际化,重视提升地方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全球优质科研资源的竞争。

(2)创新国际交流管理模式要提升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整体水平。首先,要努力整合智库组织内部资源,打破学科壁垒和人才本位的思想偏见,以国际化的思维培养创新型智库人才,增强团队和梯队优势。其次,要积极争取外部资源。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用世界眼光和胸怀,积极吸引国内外专门人才,合理使用外部资源。再次,要努力统筹全域资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好本地区各类智库资源,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以积极探索世界学术新思想,拓展国际交流新视野,统筹国际人才新资源,坚持世界影响新标准的思想,大力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制定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战略,努力培养具有“地方品质、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新型智库人才,提升中国智库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水平。

(3)创新国际交流管理模式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改革。深化新型智库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改革的重点是强调“三个简化”。一是坚持以我为主原则,简化智库外事活动管理审批程序。二是坚持为我所用原则,简化地方智库中外专家交流审批程序。三是坚持放眼世界原则,简化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在国内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审批程序。

创新人才管理模式

人才是中国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保证。离开了创新型智库人才,新型智库建设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新型智库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创新新型人才管理模式。

(1)创新人才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加强人才队伍合理流动。新型智库队伍包括公共政策研究队伍和决策咨询队伍“两个方面军”。加强新型智库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对上述“两个方面军”进行科学合理的流动、聚集与整合,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造就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人才库、德才兼备的思想库、富于创新精神的智力库。首先,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其次,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德才兼备方针。再次,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富于创新精神。智库组织位于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因此,要大力推动党政机关与智库组织之间人才的科学有序流动,既要推荐有研究能力的机关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到智库组织从事科学研究,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又要选拔有发展潜力的智库专家到党政机关和实体部门挂职锻炼,了解实际,增长才干。推动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紧密结合,是创新中国新型智库人才管理模式的有效路径。

(2)创新人才管理模式的要点是加强职业精神和道德培养。智库工作者职业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务实、科学、创新。加强智库人才职业精神培养,就是要强化问题意识;就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切磋争鸣,保护不同政策建议的平等讨论,鼓励专家学者建诤言、献良策;就是要创造有利于智库健康发展,智库人才有所作为的良好社会环境。在现实中,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其基本要义是引导智库人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创新人才管理模式的根本是深化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当前最紧迫的是深化智库人事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首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包括智库人才岗位聘用和职称评定制度。其次,薪酬制度改革主要是将个人的实际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相挂钩,真正做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贡献大重奖。

创新效益评价模式

效益评价是对研究项目成果价值的最终认定,项目成果效益评价模式对智库建设具有引导作用,是推动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激励机制。我国现行的智库项目评价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进,尽管有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与新型智库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评价机制不科学、不完善,造成一些成果的低层次循环和毫无价值的重复。因此,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为目标的新型智库项目效益评价模式,是新型智库建设走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1)创新智库评价模式要把成果评价与成果转化有机结合。首先,深化智库改革需要把学术成果评价与应用转化结合起来。其次,完善学术评价办法需要把成果评价和成果转化结合起来。再次,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需要把成果评价和成果转化结合起来。

(2)创新智库评价模式要把同行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是最有权威性的评价,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对于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既不能贬低,也不能夸大,更不能搞乱。同行评价应该依据标准、程序、规范进行。现实中所以会出现质疑同行评价的声音,问题出在同行评价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和严格有序的监督,即评审专家的权限和随意性过大。改变这种现状的最好办法,就是在限定同行评价基本权重的基础上,加大社会评价力度,形成对学术成果的相互制约,增强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根据成果性质、形态不同,社会评价可以包括用户评价(服务对象)、相关部门(关联主体)等。所以,构建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探索政府内部评估与智库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模式,是建设新型智库的重要举措。

(3)创新智库评价模式要把学术评价与政策评估有机结合。新型智库的研究成果包括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研究成果。因此,在探讨新型智库效益评价模式中,学术评价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必须引入适当的政策评估。两者之间,学术评价是提升政策评估质量的重要前提,政策评估是判断学术评价价值的重要尺度。当然,政策评估也必须有科学的质量要求和标准把握,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评估制度。从操作层面讲,这个制度不是在制定政策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而是一种学术自觉的结果。提升政策评估质量需要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进行全面考量,科学界定指标评价体系及其权重,同时要通过委托专家研究、吸纳研究成果、购买咨询服务等力式,建立有关部门对智库评估意见的反馈、公开、运用制度,健全决策纠错改正机制。这样才能使学术评价与政策评估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和监督。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摘自《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智库人才评价
民居智库
人才云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