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高校公共基础课《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改革初探

2016-11-23王芳

戏剧之家 2016年21期
关键词:教师教学

王芳

【摘 要】高校公共基础课《曲式与作品分析》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也是目前几乎各大院校音乐学硕士招生中的必考科目,但其现状却令人担忧。笔者在教学八余年的过程中,对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了再思考,力求寻找激发学生兴趣,有切实效果的课堂教学手段,从而真正解决实际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68-02

音乐界对《曲式与作品分析》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多年来从未间断过,这一方面说明该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它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且这些问题还不少。在此,笔者试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质量保障措施、考核方式五方面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实地考察,进行教学改革,形成规范的理论构想,并率先在本校推广实施。

一、教学目的

曲式即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的音乐事件在一个有起讫的时间过程中按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①是一个对组织有序的音响运动进行体验、观察、分析、例证,深入展开的研究,进而获得对作品结构的总体把握。明白了什么是曲式,就清楚了这门课教师究竟要教什么,学生要学到什么知识,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在每门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绪论部分的讲解,要求任课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和性质、教学目标和重点,以及学情分析,并第一时间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曲式与作品分析》(以下简称《曲式》)是学习理论,并结合实际的作品分析,认识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过程。因此,这门课首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其次,笔者认为,《曲式》课程的学习不要只强调对曲式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应立足于对一般性曲式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对典型作品范例的架构性分析。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学生音乐视野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求学生会举一反三,进行知识链接,从而提高音乐综合素质。但目前的事实情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进行知识链接,导致自身的音乐综合素质能力匮乏。

二、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

目前各院校使用的教材中,《曲式与作品分析》(吴祖强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和《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居多。前者很好地继承了前苏联斯波索宾《曲式学》的教学体系,前些年在各高校选用率颇高。后者则是在此基础上加进了自己的一些理论观点、近现代作品等,目前各高校以这本教材为主。笔者认为,《曲式分析基础教程》无论是教学内容安排,还是教学观点,都比较合理、规范、与时俱进。但就教学内容而言,还缺少一些较为重要的部分。

笔者认为,曲式的结构、音乐的分析和认知是从音乐的各个表现手段所获知的,在分析曲式之前需要重点论述,但目前很多教科书都忽略了此部分的讲解,如在《曲式分析基础教程》的基础上加上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伊始系统地了解分析音乐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更好地认识音乐,效果会更好。

提纲如下:

第一章音乐语言的表现作用

第一节旋律线与音调

第二节节奏、节拍

第三节和声

第四节调式、调性

第五节力度、速度

第六节音区、音色

第七节织体

第八节体裁

第九节音乐发展手法

第二章音乐的结构功能及表达图式

第一节结构功能

第二节分析图式及文字说明

通过这两个章节,掌握基本表现要素是如何为塑造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服务的。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目前,大部分院校在授课过程中墨守成规,枯燥乏味。笔者在教学方法上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革。

(一)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方式转变

注重学生的自主性,研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要从“研究教什么,怎么教”转向“探索学生该学什么,怎么学”。

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是该课程的重要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分析报告写作的质与量,锻炼并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与理性思维能力。笔者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已有4年之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做法是,每节课后,都会给学生布置作业,即三个人为一组,分析一至三首曲子,要求查阅图书室所有资料、网上资料,最终理解之后形成自己的分析报告,学生课上讲解,教师补充,化被动学为主动学。湖南邵阳学院谢秋菊老师提出“案例教学法”也是提倡重在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该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基础有限,讲解不太到位;个别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讲解,失去了“讲”的意义。这些需进一步强化,并严格要求。

(二)分析作品与学生专业主科相结合

根据教学计划,从声乐和钢琴教材中选择一定比例的作品作为课堂分析实例,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演唱或演奏这些作品时,获得全面、深入地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演唱或演奏水平。同时,课下要求学生在日常的音乐演奏与演唱过程中,要考虑弹的这首作品曲式是什么?如何能更好地演奏它,把握它?分裂展开又有何特点?等等,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更加准确地诠释音乐作品。

(三)课外分析作业定期做补充

要求学生课下分析作品,用耳朵聆听音乐的结构,而不是无目的的欣赏和感受。

(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1.同乐理与和声学的衔接。在课程开始就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乐理、和声学的重要性,它们均为学习曲式提供了必要的学习基础。同和声课知识进行链接,分析作品中和声的特点,风格,可以为作品的曲式结构规律的界定提供依据。

2.同音乐欣赏课相结合。理论性较强的曲式课与音乐欣赏课相互的结合、衔接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简要地介绍音乐作品的作曲家、时期、创作背景进行知识链接,既提高了学生兴趣,又拓展了知识面,同时对作品曲式风格、和声风格的把握有利无弊。

3.同《歌曲作法》课程的相互渗透。《曲式与作品分析》必须同《歌曲作法》课程结合起来,《曲式》重在分析,得出曲式结构结论;《歌曲作法》也是分析曲子,但其目的是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写作,最终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这两门课有很多交叉知识点和内容,必要情况下,最好由同一位老师授课,避免知识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五)梳理学习“主干线”,补充重点内容

教师要善于整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有点有面,有主线索,并用通俗易懂的讲法对学生进行讲解。

例如,总结曲式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步骤时,首先快速浏览乐曲的全部内容,寻找该作品的主题旋律,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动机。其次,由大到小,深入分析;再由内到外、由小到大进行细节把握,画出细节图式。最后,结合作品的所有资料,分析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不能只注重结构的划分,忽略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一定要结合音乐发展规律及作曲家的创作规律,进一步理解音乐发展采用的手段。

教师在授课时,要长时间形成典范作用,在分析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加强主题分析、音乐发展手法及表现作用,从而真正理解音乐的逻辑发展规律,由此潜移默化在学生脑海里形成正确的作品分析方法。

四、课堂质量保障措施

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校课堂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明确高校教师“老师是第一身份,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上好课是第一责任”。目前,大部分高校开设了曲式课公共课程,但重视程度不够,教师长期对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及意义不明确,也不深入研究,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这种现象着实让人担忧。为此,教师要提高责任心,并要勤于思考,要学会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重要的内容;课堂上真正把自己和学生融为一体,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学生需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学无止境,任何学科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更新中。曲式学也一样,尤其近现代作品的分析,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吸纳新知识,有能力去教学生,不循规蹈矩。

五、考核方式

目前,各高校很多课程都存在一个通病:讲的太多,做的太少,考的太容易。我校《曲式》课考核方式为闭卷分析题两道,没有标准化题型,两道实际作品的分析,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现。考核成绩是平时分数占50%,考试分数占50%,注重学生平时常态化的学习。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勤于练习,勤于动笔,将学习落到实处。音乐作品千变万化,一定要做到“在学习中重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学习”,方可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六、结语

我校在“十三五”规划中的定位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教育模式。笔者从这一思路出发,通过一系列课程改革和实践,形成具有规范、适用、有效的课堂体系,从而真正为提高我校、我省高等音乐教育水平贡献绵薄之力。

注释:

①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参考文献:

[1]康长安.“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再思考[J].美与时代(下旬刊),2014(9).

[2]扈滨.《副科曲式》标准化考试题型的改革与实践[J].音乐探索,2009(1).

[3]谢秋菊.案例教学法对曲式分析教学的几点启示[J].音乐时空,2012(11).

[4]孙乐平.辨析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五组易混淆的名词概念[J].艺术研究,2008(4).

[5]王竹.浅谈如何优化《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效果[J].黄钟,2013(3).

[6]郭丽蒂.对高师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方音乐,2014(2).

作者简介:

王 芳(1981-),女,硕士,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作曲技法理论。

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JG063。

猜你喜欢

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