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思考

2016-11-23孙兰军

职业 2016年11期
关键词:第一课学会中职

孙兰军

语文作为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责任感的建立、学生爱心与感恩之心的培养,以及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中职生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够好,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次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及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难,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因此,许多孩子被贴上诸如“脑子笨”“懒”等各种消极的标签,这些标签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以至于他们学习缺乏主动性,语言表达、文字表达能力都较低,很多课程学不会、听不懂。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正视存在问题,采取措施,提高质量,真正实现基础课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教学目标。

一、上好开学第一课

一般开学后的第一课不涉及课本内容。教学设计要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吸引学生。开学第一课主要是跟教师学生认识的过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了解岗位,同时喜欢语文,喜欢老师,从而坚定自己的选择。比如,通过多媒体,首先向学生展示以下环节:猜猜我是谁(把自己的名字融入藏头诗,做自我介绍)、语文学科的魅力(音趣、字趣、篇区)、广告中的语文(文字的作用)、为家乡特产设计广告语等。教师通过妙趣横生的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对所学专业、学校情况、技能标兵等作一一介绍,让学生熟悉本专业,并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技能,争当技能标兵,让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第三,通过提问家乡的特产、名胜等,让地方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引导学生热爱家乡。

上好第一堂课,需要老师课前认真“备”好学生,记住全班同学的名字,细心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理解并信任他们,通过师生互动,激励他们,让孩子们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让他们燃起心中的希望,变“我不行”为“我能行”。通过讲解、互动、启发、提问等形式,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建立基本的感情链接,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为上好课奠定基础。

二、让提问更加精彩

课堂提问是能够引导孩子学会思考的方式,是促进孩子进行良好思考的途径,老师要让所提的问题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上,老师通过提问,去营造班级踊跃回答问题的氛围,意图是调动学生力图认识、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倾向。语文课堂提问时,首先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让学生有吸引力、让学生感兴趣,让他们带着兴趣去钻研课文。其次,提问时除了注意内容的新颖、形式的丰富外,还可以在设计的问题里,设置一些“悬念”或者司空见惯的结果,以增强课堂的乐趣和学生的好奇。第三,要善于在设计的问题中找到兴奋点,激发学生去发掘、去探讨、去研究。第四,要从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提问,先具体,再抽象,从易到难,把总结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总结去体验、去感悟、去了解出错的原因,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避免讲、学两张皮。

教师如果能在关键的环节提出问题,就会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让学生获得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提问要循序渐进,引导启发学生完成问题。教师在总结评价学生提问时,应及时对学生做出肯定的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回答。这不仅能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而且会使他们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成功的快感中,提高自信心和积极性。即便回答错了,也应该尽量从中发掘“亮点”,使其看到希望和方向。

三、教学过程注重情感融入

由于多数中职生小学、初中时成绩较差,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老师讲得再好,也是白费。因此,老师根据孩子们的实际状况,语文教学除了进行充分的课堂设计、变化的教学形式,教学中还要注重情感的融入。

语文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比如,在讲解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中,重点分析作者对母亲品质的描述(热情、真诚、宽容、忍让、坚韧刚强以及母亲对儿女的深情),再通过欣赏歌唱母亲的歌曲,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母亲有哪些优良品质(老师也谈自己母亲的品质,甚至写成作品),启发学生学会爱和感恩;在学习课文《拿来主义》时,通过解读文章的孕育和形成,让学生对闭关锁国的旧中国有一个正确认识,鼓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激情。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老师都要认真备课,寓教于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继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相处,真正发挥语文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美化心灵的作用。

除此之外,语文教学还要做好教学反思,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不断积累经验,改进不足,每位老师都要真正找到与学生的契合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升质量,实现教书育人的双赢,打造青春学子的出彩人生。

(作者单位:衡水科技工程学校)

猜你喜欢

第一课学会中职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早上第一课
家教第一课:有话好好说
科学第一课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学会尊重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