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老区基层文化建设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

2016-11-23成立成良臣

丝绸之路 2016年10期
关键词:革命老区达州

成立 成良臣

(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达州635000;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达州635000)

革命老区基层文化建设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

成立成良臣

(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基层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强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革命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革命老区重镇达州市为例,对这一地区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作具体分析。

[关键词]革命老区;达州;基层文化建设

达州市位于川陕革命老区腹地,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基层文化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达州市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由于领导重视程度、集体和村民的经济条件以及村民群体文化基础、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基层文化建设呈现出极不平衡状态。①这种不平衡性,既表现在县域之间、城乡之间,也表现在乡镇与乡镇之间,更表现在村(社)与村(社)之间。一般而言,经济发展较好、临近县城的乡镇和临近乡镇周边的村(社),其文化建设发展较好;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且远离乡镇的贫困山村,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相差甚远。甚或少数村落的文化建设仍处在“原始”状态,基础为“零”。当然,在各方面条件类似的地区,也由于干部群众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同而表现出文化建设的差异性。此外,在村一级文化室的布局上,也存在着不平衡的情形,有的行政村所属的几个自然村,村村都有文化活动室,而有的行政村所属的八九个自然村,只有一个文化活动室。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制约了基层文化建设的整体、协调、快速发展,也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成。

(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文化资源严重不足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但仍显不足。根据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较好的,乡镇一级只占23.4%,村(社)一级仅占17.8%,而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乡镇和村(社)的文化设施建设滞后、硬件条件较差。

通过实地调查也发现,在乡镇文化站建设中,投入十分有限,一张桌子、几本杂志、几件乐器便是文化站的全部家当。不少乡镇文化站无办公地点、无活动场所、无基本文化设施的“三无”现象仍然存在。②即使建有活动室、图书室、健身房等场所的乡镇,也大都与乡镇政府的会议室以及机关干部活动室共用,真正的乡村居民根本无法进入其间,开展活动,还有一些乡镇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场所,被任意挤占、挪用,造成文化阵地丢失,群众望尘莫及。

至于村(社)一级的文化活动室,大都条件简陋,设施陈旧、老化,活动场地面积狭小。有的虽然是新建房,但内部除了桌子、凳子外,没有更多的文体活动器材,有的甚至空空如也,“家”徒四壁。如此现状,根本无法满足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需要。

同时,基层文化资源也严重不足。不少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图书单一、陈旧,数量少,更新率极低,报刊资料订购极少,缺乏优秀的音像制品,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资源得不到挖掘和利用,网上资源无法享用,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按国家配备标准还不到2%。甚至在边远山村,数字电视也难以进入村民家中,致使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处于“文化饥渴”状态。

(三)基层文化队伍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从总体上看,达州市基层文化建设中,人才队伍力量薄弱,显得十分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站(室)的人员编制十分有限。绝大多数乡镇文化专干编制为一人。村(社)文化室没有编制。目前全市乡镇文化专干仅230余人,按国家配备标准缺员75%,有近半数乡镇至今未配备文化专干。行政村和社区有至少一名行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也未得到落实。文化专干偏少,难以担当基层文化建设的重任。二是专干不专、业务不专。此类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不少乡镇的文化站干部,本身就是兼职。而在他们的工作职责范围中,文化工作还往往不是他们的主业,他们的主要精力很多时候是用于其他工作方面。第二种情况是身为专干,不能专用。有不少乡镇文化站徒有虚名,专职文化干部成了“打杂工”,经常被乡镇领导指派参与招商引资、拆迁动员、生猪宰杀检疫,包村分片,协助税收等中心工作和公差勤务,结果是种了他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第三种情况是存在文化专干业务不专的问题。有相当数量的文化专干,专业不对口,文化素养不高,业务能力欠缺,对文化工作缺乏兴趣和热情,只是充数应付而已。如此种种,使得基层文化组织(文化站、室)处境尴尬,难以作为,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作用。三是专业人才匮乏。尤其缺少创作、编导、主演、舞蹈、声乐和戏剧方面的人员,即使有这方面的人才,也多远走高飞,很难留住,扎根本地。四是中青年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老年人和小孩留守农村,大量农村文化人才流向城市,农村出现文化主体“空心化”趋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动摇和削弱了基层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文化人才的外流,致使业余文艺团队难以培育,文化创新的孵化难度增加,文化活动开展困难。至于村(社)文化室,更无专管人员,大多临时借用,或由村(社)干部兼职。这些管理者,没有通过正规的业务培训,其文化素养和服务能力都有待提高。

(四)基层文化活动单一、枯燥,主流文化面临挑战

近年来,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从总体上看发展较好。但也有不少地方,由于受到经费、人员、活动场所等条件限制,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受到很大制约,而且效果不佳。据问卷调查显示:在所涉及的人员中,有40%的人认为乡镇文化站没有开展活动,有69%的人认为活动内容不丰富,有30%的认为活动效果不好。对村(社)一级开展文化活动的看法是:有63%的人认为没有组织活动,有61%的人认为活动内容不丰富,有51%的人认为活动效果不好。根据实地调查,也发现不少地方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农民的娱乐消遣方式极为有限。加之,仅有的一些活动,方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很难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广大社区居民和农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方低俗文化趁虚而入,沉渣泛起,冲击着基层文化市场;赌博活动、封建迷信活动,重新抬头,日趋猖獗;一些不良旧俗受到推崇,死灰复燃;一些非正规歌舞剧团为取得经济效益,走村串户,倾销“黄色”精神产品,格调低下、品味庸俗的文艺表演充斥乡野。“算命”先生、“阴阳”先生、“神婆巫师”、“江湖骗子”遍及各地,如入无人之境。这些低级庸俗甚至反动腐朽的文化垃圾及活动,不但浪费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金钱,而且腐蚀着他们的身心。更为严重的是,致使基层文化的精粹受到污染,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稳定。

同时,还要看到,在新的形势下,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势态,尤其是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以其精致新奇在农村基层扩散很快,现代都市文明向农村辐射蔓延,很多负面的文化观念,如性的自由开放观念,拜金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等在农村弥散,这些无不对农民的文化观念产生影响。③因此,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面临着信仰危机、精神空虚、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人际冷漠等诸多问题的烦忧,有不少人不信科学信鬼神,不信政府信邪教,有病不医病,有农活不干活,精神恍惚,信仰迷失。凡此种种,不难看出,在农村,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正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必须保持警惕,加强应对,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达州市基层文化建设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一)认识不够到位,缺少组织保障

基层文化建设的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与基层党政组织重视与否密切相关。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乡镇一级重视文化建设的只占31.8%,而不够重视和不重视的占了65.4%,而村(社)一级不够重视和不重视的比例分别占到了80.6%和19.4%。通过实地调查也说明,有相当多的基层组织和领导对农民基层文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与抓经济发展、抓新农村硬件建设相比,他们认为文化建设是软指标,是务虚不务实,没有政绩效应。某些党政主要领导甚或分管负责人从切肤之痛中一语中的:“教育不抓要误人,卫生不抓要死人,计生不抓要换人,文化不抓不丢人。”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不少乡镇、村(社)的文化建设缺少有力的组织保障,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正确的举措引领。致使涉及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人员编制、队伍建设、设施完善、活动开展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如此,基层文化建设只能流于表面,缺乏动力和活力,处于“自然发展”、“自生自灭”、“无序无规”状态。这样显然不能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而且,这种对文化建设的不重视,不仅表现在一些基层领导身上,同时也表现在不少农村居民身上。目前,很多农村居民受到市场经济和小农意识的影响,认为能挣钱才是硬道理,文化建设是“不务正业”,因而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还抱着漠视的态度。从调查问卷中显示:82.4%的人认为村(社)一级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100%的人认为参与面小。尤其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有不少居民认为文化无用,读书无用。一些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只让孩子受过小学教育,就辍学外出打工、挣钱,直接造成新生代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继续不高的恶性循环。这无疑给基层文化建设增大了难度,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资金投入不足,缺乏财力保障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其发展水平必然受到当地经济基础的制约。达州市位于大巴山腹地,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地方财力紧张,而多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在支付教育费用和看病费用后,也仅够维持生计。乡镇一级财政,也大多是“吃饭财政”,根本无力顾及文化建设。而近年来,通过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着力解决文化建设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问题,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但就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而言,仍是杯水车薪、捉襟见肘。由问卷调查显示:有40%的被试者所涉及的乡镇和78.5%的被试者所涉及的村(社),都没有文化建设专用经费。由于地方财政投入有限,基层组织和居民又无力筹措经费,致使基层文化建设滞后。许多乡镇、村(社)苦于缺乏资金,文化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文化专业人才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引进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无法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十分困难,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财力作保障,基层文化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三)队伍建设不力,缺乏人才保障

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也是基层文化建设中最活跃的因素。基层文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与人才队伍的建设密切相关。然而,从现有情况看,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状况并不令人乐观,除了不少乡镇还存在着文化工作人员编制尚未全部落实,人员数量偏少,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的问题外,更为突出的是绝大多数乡镇一级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没有制定出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更没有形成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竞争激励机制。整个文化人才队伍呈现出一种“自我成长”、“自生自灭”的状态。乡镇领导对本级文化工作者的配备任用也存在着标准不高,把关不严的现象,“学非所用”、“用而不专”,甚或“滥竽充数”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乏科学的用人机制,使得具有专业能力的本土人才不易留住,外地的专业人才又难以引进,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专业人才匮乏的“怪圈”。而对于业余文化团队的建设更缺少组织领导、专业指导和经费支付,往往处于自发组合、自娱自乐、自生自灭的状态。加之民工外流,“空巢”现象严重,造成了文化队伍根基的削弱。

凡此种种,由于基层组织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缺乏明确的导向和应有的力度,造成了专业人才的缺乏和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力量的薄弱,使得不少地区基层文化建设步履艰难,速度缓慢,质量不高。

(四)考核机制缺失,缺乏制度保障

从管理学角度看,管理不到位,考核缺失,无激励机制,没有规范可行的制度作保障,任何一项工作也无法推进,难以搞好。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文化专干人员没能很好发挥作用,除其他因素外,也与当地政府部门对其管理失控、考核缺失密切相关。

据调查显示,有95.4%的乡镇没有把文化专干纳入考核范围,也没有制定任何激励措施;村(社)一级以上两项都占到100%。由于对文化专干工作没有形成严格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工作起来既无动力,也无压力,按部就班,指点打点,得过且过,干好干差一个样。强调客观条件,不作主观努力,致使本地文化工作长期没有起色。由于文化专干不作为,形成文化工作无地位,在领导心中无份量,致使领导对文化工作的支持力度大打折扣,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文化工作趋于“边缘化”,直接影响到基层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五)引导教育弱化,缺乏思想保障

近年来,一些基层组织把主要精力都用于抓经济发展和新农村(新城镇)的硬件建设上,而对农村居民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有所忽略,抓得不及时、不扎实。使得农村缺少正确思想和先进文化教育,加之受到外来不良思想的影响,不少农村居民信仰迷失,信念模糊,价值观念偏离,急公近利思想突出,道德标准混乱,封建迷信思想抬头,盲目追求时尚文化,致使不少地方低俗文化泛滥,正确思想和先进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社会主义的文化市场受到侵蚀,农村的社会治安也受到一定影响。

教育缺失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农业科技职业教育不够,农村居民的科学思想淡薄。由于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缺乏等因素导致农村科技教育落后,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率不高,听天由命、靠天吃饭的思想仍然存在。据对某县25个村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80%的村每年都有1~4次科技培训,但60%的村培训人数仅在200人左右,20%的村竟低至10人,还有20%的村居民从未参加过培训。农业科技培训力度不够,农民的科学素养难以提高,同样影响到基层文化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注释]

①欧海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②冯飞龙、王红梅:《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5期。

③郭鹏飞:《加强新时期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学习月刊》,2012年第3期。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54-03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革命老区基层文化建设及‘文化育人’研究——以达州市为例”(SLQ2015A-04)系列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革命老区达州
吉尼斯世界纪录
达州赴京因雨备降天津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革命老区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结构问题研究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贵州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研究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浅析“精准扶贫”下革命老区电子商务的发展
达州农商银行:借平台营销金融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