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研究之印尼文化研究点窥

2016-11-23杨娜

丝绸之路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宗教文化一带一路

杨娜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天津30007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研究之印尼文化研究点窥

杨娜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印度尼西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一,它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华人最多的国家。与中国文化相比较,可以发现两国文化都有多元性特点。此外,印尼文化还具有冲突性和宗教性特征。

[关键词]印尼文化;国别文化;宗教文化;“一带一路”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洲东南部,与马来西亚、东帝汶、巴布亚新几内亚接壤,国土面积507万平方公里,其中60%为海洋。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1.7万多个岛屿组成,素有“千岛之国”的美称。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伊斯兰教对印尼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同时,印尼还是世界上华人最多的国家,华人在各个方面也都留下了不容忽视的印记。

在CNKI上以“印度尼西亚”和“印尼”为篇名关键词进行检索,分别找到2923条和9636条相关文献,其中以研究印尼经济、政治、地质灾难、自然资源的文献为主,而研究印尼文化方面的资料并不丰富,删选后只有112篇文章。通过归纳总结,本文主要从文学、文化、古代神话和民间故事三方面对目前的研究做一简单梳理。

一、文学

我国对于印尼文学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基本着眼于印尼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文学,或是着墨于印尼华人文学,可见我国对印尼现代文学的研究尚待进一步开展。印尼学者Boejoeing Saleh将印度尼西亚文学的发展大略划分为四个时期,并介绍了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①梁立基指出:“印尼古典文学实际上是由属于不同语言文化的爪哇古典文学、马来古典文学、巽达古典文学、巴厘古典文学等所组成,而以爪哇和马来的古典文学为主。现代文学部分才算是建立在统一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上的全民族统一的文学。”期间还介绍了不同时期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②日本学者上原仁在《印度尼西亚独立前的文学和艺术》中粗略介绍了古代爪哇文学、新爪哇文学、近代爪哇文学和马来文学。③印尼学者Bakri Siregar的《印度尼西亚现代文学中新殖民主义的表现》一文认为:“印度尼西亚现代文学是在印度尼西亚民族的社会和政治觉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④

新加坡学者刘宏《论中国对当代印尼文学的影响》中以普拉穆迪亚·阿南达·杜尔为例,以点带面谈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印尼文学的影响。普拉穆迪亚1956年从中国回到印尼后,“由一个孤独的作家变成了积极的战士,他的普遍人道主义也被虔诚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所取代”,也因此创作了大量关于中国文化的实践和知识分子地位的文章。⑤

我国对于印尼文学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华人文学。有侧重研究印尼华文文学发展进程的,如《印尼华文文学历史发展概述》、《印度尼西亚华文文学的艰难历程》、《印尼华文学的过去与现在》、《印尼华文文学沧桑》、《悠久而多彩的印尼华人外文文学》、《不屈的精魂——20世纪印尼华文文学简论》。也有研究华人女性文学的,如《以细腻的笔触轻抚爱情留下的伤痕——印度尼西亚华人女性文学初探》、《历史、家国、文化与性别的印记——透析印尼华人女作家的文学创作》。将印尼华文文学与他国华文文学进行对比研究的,如《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华裔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异族叙事”——以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为例》、《泰国、菲律宾、印尼三国华文文学的历史发展》。还有研究华文文学语言的,如《印尼华文文学语言特色》和《印尼华文文学语言形式的嬗变及特征》。研究华文文学意义和文学色彩的,如《印度尼西亚华文文学的艺术特征及文学史意义》、《论印尼华文文学的族裔性》和《诗意乡村与都市困者——20世纪70年代以后印尼华文文学中的异族想像》。研究土生华人文学的,如《“重写”记忆中“情爱的中国”——印尼土生华人文学中的一种流行叙述》、《欲回而又难回的远乡——印尼土生华人文学的“寻根”地图》、《印尼土生华人文学试探》。

二、文化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据2014年印尼政府公布有300多个民族,主要民族有爪哇族、巽他族、马都拉族等。同时,印尼也是一个多元宗教和文化并存的国度。大多数印尼人信奉伊斯兰教,可以说伊斯兰教占据主导地位,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印度教等。印尼文化也因此具备多元性和冲突性的特点。秦为芬在《印尼大众文化冲突之分析》中说:“通过大众文化领域里的文化冲突事件来阐释所涉及的大众文化冲突事件,包括电影《再见了,珍妮特》所体现的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歌手罗马·伊拉玛带来的伊斯兰教势力与国家之间的对抗、伊努玛尼亚色情案和Lady Gaga演唱会遭拒背后的伊斯兰保守势力与自由民主之社会意识的对立。”⑥陈扬认为:“印尼人姓名的复杂形态反映出印尼文化的多元性,它可以成为观察印尼多元文化的一面镜子,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印尼民族。透过印尼人的姓名,不但可以看到印尼传统文化、巴厘印度教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之间的明显差异,而且能体会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本土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融合,并看出印尼人具有名随人变、崇尚名誉、讲究实用的姓名特点。”⑦

除了关于印尼整体文化的研究,还有针对某一区域文化或某一群体文化的论文。研究印尼华人文化的《试论印尼华人文化》、《印尼华人文化研究之反思:总体思考与宏观把握》、《印度尼西亚全面同化政策下的华人宗教文化》、《印度尼西亚华裔公民对印度尼西亚现代文化发展的贡献》。提到华人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印尼华人的文化适应问题,相关研究有《印尼华人的文化适应》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适应与新生》。有研究尼亚斯文化的《印度尼西亚尼亚斯人及其文化》,尼亚斯是离苏门答腊西海岸实武牙东南80英里处的一个岛屿。研究巴厘岛印度教文化的《印尼巴厘岛的印度教文化》,巴厘岛是印尼34个省之一,是印尼唯一信奉印度教的地区。有研究门塔韦文化的《印度尼西亚的门塔韦文化》,门塔韦是印尼的群岛,包括希勃鲁特、希包拉、北巴盖和南巴盖岛。研究达雅克文化的《印度尼西亚达雅克人的文化和遭遇》,达雅克人是近代世界上一部分以猎取人头作为胜利者标志的未开化的人。

三、古代神话和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潘玥在《浅谈印度尼西亚四大风物传说的文化内涵》中介绍了《多巴湖的传说》、《南海娘娘》、《覆舟山的故事》和《香水河》印尼四大风物传说,认为“它们从精神信仰、婚姻形态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折射出印尼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四大风物传说反映了印尼人民笃信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也反映了古代印尼人民的婚姻状况与演变历史。同时,四大风物传说也将印尼人民诚实守信、忠贞宽容的民族价值取向展现得淋漓尽致”。⑧张玉安介绍了印尼东部和西部不同的创世神话和特征,认为其蕴含的文化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其中较为突出和应该引起关注的有以下四点:图腾文化尤其是植物图腾文化;以荣代枯、死而复生的生命法则;有规可循的秩序法则;女性在印度尼西亚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⑨张玉安认为谷物起源神话是原始农耕文化的信息库,反映了人类初民从采集经济向原始农业经济的转变,是原始农业产生的宝贵记录。“死体化生型谷物起源神话就是原始初民们加工过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本身,既反映了原始农耕业的发生和发展,也折射了农耕民的思想和观念。”⑩

除了印尼的神话传说,有学者对印尼的民间故事与其他国家进行了对比研究。张玉安“参考AT分类法,并根据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民间故事的特点,将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民间故事分为动物故事、魔法故事、滑稽故事和连环穿插故事等几大类。通过对这几类故事的分析,发现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传统文化受印度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较大。”⑪古大勇和李聪泳认为:“印尼和中国的民间故事具有大同小异的特征,大同首先体现在两国民间故事具有若干相同的母题类型:即惩恶扬善的英雄传奇、劝谕训诫的动物叙事、忠贞不渝的爱情传奇、备受尊崇的民间信仰、发人深省的伦理悲剧;其次体现在它们在艺术手法上的不谋而合之处:即寓泛神话色彩的故事于自然的表现手法、拟人色彩的动物视点、寓情于理的世态展现。两国民间故事既有整体层面的大同,亦有局部层面的小异,即在诸母题范畴的内部细节和艺术手法的具体运用等方面,呈现出差异化的面貌。”⑫

四、结论

将印尼文化与中国文化相比较,可以发现两国文化都具有多元性特点。这是因为两国都由多民族构成,不同民族聚居于不同地域,长期以来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甚至于语言和文字各民族之间也有很大差异,于是推广统一的语言文字便成为中国和印尼两国政府为促进民族融合而大力推行的手段。

除了具备多元性,印尼文化还具有冲突性和宗教性特征。中国外来移民少,各民族之间相处相对融洽。而印尼除了大量土著民族之外,还有华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荷兰人等外来民族,由于经济、政治等原因,各民族之间矛盾明显,冲突不断,这也体现在印尼文化的各个方面。除此之外,印尼与中国在文化上的差异还有宗教原因。印尼属于宗教国家,全民信教,印尼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中国则是一个大多数人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文化上不具备明显的宗教特征。

目前,我国对印尼文化方面的研究可以说还远不成熟。由于印尼华人众多,因此我国对印尼文化的大部分研究都偏重于华人群体,而面向印尼整个社会群体的文化研究比较少,可查阅到的资料不多,而且很多资料倾向于介绍性质,真正深入的研究尚待进行。

[注释]

①Boejoeing Saleh:《印度尼西亚文学的发展》,《东南亚研究资料》,1964年第1期。

②梁立基:《印度尼西亚文学介绍》,《国外文学》,1983年第1期。

③上原仁:《印度尼西亚独立前的文学和艺术》,《东南亚研究资料》,1963年第1期。

④Bakri Siregar:《印度尼西亚现代文学中新殖民主义的表现》,《东南亚研究资料》,1964年第1期。

⑤刘宏:《论中国对当代印尼文学的影响》,《华文文学》,2000年第1期。

⑥秦为芬:《印尼大众文化冲突之分析》,《现代妇女》,2013年第11期。

⑦陈扬:《印尼人姓名中的文化差异与融合》,《东南亚研究》,2011年第5期。

⑧潘玥:《浅谈印度尼西亚四大风物传说的文化内涵》,《东南亚南亚研究》,2015年第2期。

⑨张玉安:《印度尼西亚的创世神话》,《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2期。

⑩张玉安:《试论印尼死体化生型谷物神话》,《东南亚》,1994年第2期。

⑪张玉安:《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民间故事》,《东南亚研究》,2010年第5期。

⑫古大勇、李聪泳:《印尼与中国民间故事比较研究》,《怀化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09-03

猜你喜欢

宗教文化一带一路
彝族毕摩经典《措诺祭》中的支格阿鲁宗教文化探析
人文视野下宗教文化对湄公河流域代表性民间舞蹈的影响
羌族民居建筑主室空间的宗教文化探析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从泰国舞蹈艺术看东南亚舞蹈的宗教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