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唐朝西州地区孝观念中的佛教思想

2016-11-23莫莹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丝绸之路 2016年14期
关键词:西州唐朝佛教

莫莹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试论唐朝西州地区孝观念中的佛教思想

莫莹萍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唐朝西州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都非常注重孝道,百姓孝养观念浓厚。此外,在佛教的影响下,西州地区的孝养观念中又出现了报恩及善报思想、父母转世升天的祈愿等思想,而在丧葬习俗中亦出现了佛教元素。唐朝西州地区孝养行为及观念在与中原文化保持大体一致的基础上呈现出儒释相融的特色。

[关键词]孝观念;西州;唐朝;佛教

西州地处边陲,少数民族人数众多,受多种宗教影响。唐朝西州地区孝观念在与中原文化保持大体一致的基础上又呈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西州地区有很大一部分民众,在接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同时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在吐鲁番地区出土的文书、墓志中也常有佛教元素、佛家语的出现,这说明唐朝时期西州地区佛教已经深入影响到普通民众及上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佛教影响下,唐朝西州地区的孝养观念及行为也体现着佛教特色。

一、因果业报:报恩与善报思想

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一直非常强调子女要孝顺父母,对长辈老人尽孝。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促进其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必须适应中原文化,所以中国化后的佛教也非常重视孝道。但儒家的孝养观念和佛教的孝养观念在内涵上还是有区别的。儒家的孝道建立在宗法制度之上,孝养观念强调对父母尽孝是子女的责任与义务。而佛教孝养观念中突出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和儿女对父母报恩的思想。

唐西州地区民众认为,如果子女对父母尽孝那么子女就会得到好报。在吐鲁番出土文献中亦提到子女要对父母尽孝,回报父母的恩情。

《唐赵义深自洛阳致西州阿婆家书》载:

这是身在洛阳的儿子给住在西州的母亲寄去的一封家书。这份家书反映了赵义深感激父母和大哥养育之恩及向父母报恩的思想。书信中“□々力々天能报人”第一个字缺失。笔者认为所缺的那个字应该是“努”字。在《唐李贺子上阿郎阿婆书三》中亦有类似用法:“语□□□好努々力々看侍阿郎阿婆。”②在家书中还提到“共两个儿诵经念佛。义深承知阿婆语也”。赵义深母亲不仅自己信奉佛教并且还要求孩子诵经念佛。这说明赵义深的家庭里是有比较浓厚的佛教氛围的,受佛教影响较深。在这种环境下,赵义深的孝养观念中出现了佛教色彩就不足为奇了。

唐朝西州地区一些民众还认为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能够使父母能得到长命的好报。《唐李贺子上阿郎阿婆书四》载:

□□容子合舍大小好。顺看阿郎阿婆养二

人时得长命果报在。莫贺子举儿□□□③

“得长命果报”是佛教用语,表示人因为做了好事能够得到长寿的报应。在这里指的是阿郎阿婆养育子女非常尽责,因此能够得到长寿的好报。笔者认为,李贺子在书信中的这句话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父母对我和大哥有养育恩情,所以我应该向父母报恩,要孝顺父母并向上天祈愿父母得长命果报。

二、生死轮回:转世升天的祈愿

唐时佛教在西州地区的广泛传播,使得轮回转世、修行成佛等佛教观念对西州百姓的人生观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下,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只局限于现世之孝,而且更加突出了来世之孝。即在父母死后,子女会向上天祈愿希望父母死后能够转世升天,永远脱离生死轮回之苦。

西州地区出土的《唐开元七年张行伦墓志》载:“隙影倏流,若星之过目。且天劫寿,犹不晚于三灾;岂我凡夫,而无去来之。河生死,贵,勒此志铭,斯年代者。”④这段墓志铭反映了墓志撰写者对生死的看法。他认为人生“若飞星之过目”,是短暂的。无论贵贱,生死轮回对于凡夫俗子来说都是不能避免的。但是佛教认为现世的生死轮回是无可避免的,但是来世摆脱轮回之苦是有可能实现的。这就给女子对父母尽孝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即祈愿父母死后能转世升天。

阿斯塔那29号墓出土的《唐咸亨三年新妇为阿公录在生功德疏》载:

前头分雪,须霓生天净佛国土,不得求人

间果报。在生产业田园宅舍妻子男女

奴婢等物,并是虚花,皆无真实。

阿公每读经思义,应审知之。直为生死

道殊,恐 阿公心有颠倒,既临终受

戒,功德复多,假使在中阴中,须发上心觅

好生处,不得心有恋看,致落下道。

若得生路,托梦令知。⑤

这份功德疏是一位儿媳为其公公生前所做的功德而写的。功德疏中提到“谨录此簿,分强分柬。出离三界,求胜上界”,说明儿媳写这份功德疏的目的就是希望公公死后能升入天堂(上界),并希望在公公升入天堂后能够托梦告诉后人。此外,儿媳认为公公生前所拥有的田园、宅舍、妻子、奴婢等产业“并是虚花”,并且劝诫公公“生死道殊”,不要留恋生前的这些东西以免“致落下道”。可以看到当时西州地区部分民众对佛学思想的理解还是较为深刻的。

三、做佛事以行孝

受佛教影响,西州地区的子女还通过做佛事来践行孝道。例如父母生病后去寺庙为父母烧香诵经,做功德。这在吐鲁番出土的多份功德疏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阿斯塔那29号墓出土的《唐咸亨三年新妇为阿公录在生功德疏》载:

阿兄在安西日已烧香发心,请佛生禅师读

一千遍金刚般若经起□□□□□彼□□□

复于安西悲田寺佛堂南壁□□□众人出八十

疋帛练,画维摩、文殊等菩萨变一捕(铺),又

发心为阿公修造,愿知。

复至二月七日,更请十个尼僧□□□□出罪。⑥

这份功德疏记载了儿子在父亲患病时为父亲烧香诵经、绘佛像,以祈求父亲早日康复等行为。

子女为死去的父母举行丧葬仪式是孝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受儒、释文化影响,西州地区的部分民众在举行丧葬仪式时,在传统丧葬仪式中又加入了诵经、布施、塑佛像及撰写功德疏等佛教仪式和行为。

《武周长安三年张礼臣墓志铭》载:“君讳礼忠字崇让,南阳白水生也……温枕扇席,爱敬之性纯深。共被同车,友于之情敦睦。而辅仁无验,早之过庭之训。服礼绕阙,续丁膝下之忧。泣血绝浆,毁悴过礼。亲友晓喻,曾不慰心。罄竭家资,祷经造像。以为出财披读,未怄追远之情。克己懃功,将覆慎终之望。于是哭临之暇,扶力自强。奉为尊灵,敬读一切经一遍。手熏释卷,晚夜忘疲。半偈捐躯,乍可方其重法。”⑦

墓主张礼臣早年受“过庭之训”,在儒家文化影响下长大。墓志中记载张礼臣“温枕扇席,爱敬之性纯深。共被同车,友于之情敦睦”,也是其践行传统儒家孝悌观念的表现。“服礼绕阙,续丁膝下之忧”,体现了儒家传统孝道思想中对儿子延续香火、繁衍子孙的要求。但是张礼臣不仅接受儒家教育,同时也信奉佛教,修习佛学。在张礼臣死后,亲友为其举办的丧礼中明显体现了佛教特色。诵经是佛教为死者举行丧礼中最常见的仪式。此外,墓志中也记载了亲友为张礼臣“奉为尊灵,敬读一切经一遍。手熏释卷,晚夜忘疲”。除了诵经以外,其亲友更是为张礼臣“罄竭家资,祷经造像”,这是为了张礼臣在死后能到极乐世界,体现了佛教轮回转世、修行成佛等观念对西州普通民众的影响。

为死去的父母撰写功德疏,在中国传统丧葬仪式中是没有的。在佛教的影响下,唐朝西州地区出现了子女为父母(公婆)撰写功德疏的事迹。后人把死者生前做的功德记录在册,期望其能转世升入上天,即“谨录此簿,分强分柬。出离三界,求胜上界”。⑧

四、结语

唐朝时期西州地区佛教已经深入影响到普通民众及上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佛教影响下,唐朝西州地区的孝养观念及行为也体现着佛教特色。首先,西州地区孝养观念中出现了报恩及善报思想。其次,唐朝时期佛教在西州地区的广泛传播,使得轮回转世、修行成佛等佛教观念对西州百姓的生死观亦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而西州地区的孝养观念中增加了子女对父母转世升天的祈愿。最后,西州地区民众受儒释双重文化影响,使得西州地区丧葬习俗中也出现了佛教元素。唐朝西州地区孝养行为及观念在与中原文化保持大体一致的基础上呈现出儒释相融的特色。

[注释]

①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五册,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版,第10页。

②③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六册,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395页、第397页。

④⑦侯灿:《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巴蜀书社出版社2004年版,第635页、第304页。

⑤⑥⑧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七册,文物出版社1983版,第71~72页、第71~72页、第72页。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4-0063-02

猜你喜欢

西州唐朝佛教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唐代西州粟特人贸易活动考索
唐朝休闲文化对后世影响几何
唐朝三省制浅析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信安王祎传小考
“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
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