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往兮来叹生死,琴声诉尽明妃愁——分析琵琶曲《明妃怨》的技法特点与音乐语言风格

2016-11-23黄镜源

戏剧之家 2016年21期
关键词:琵琶音色小节

黄镜源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成人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99)

古往兮来叹生死,琴声诉尽明妃愁——分析琵琶曲《明妃怨》的技法特点与音乐语言风格

黄镜源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成人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99)

琵琶曲《明妃怨》运用陕西地域语言风格与琵琶的音乐技巧刻画人物的复杂内心和悲伤情绪,揭示出历史悲壮的价值与人物崇高的精神。本文从乐曲创作素材之来源、曲式结构、技法表现特点与音乐语言风格对《明妃怨》进行分析,使演奏者与聆听者深切感受乐曲内在的音乐魅力。

明妃怨;技法特点;音乐语言

一、创作来源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琵琶演奏家任鸿翔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创编了一首表现王昭君远嫁异乡离开家园时哀愁、苦闷与复杂思想情感的经典琵琶独奏曲——《明妃怨》,此曲富有古朴的传统音乐韵味与鲜明的地域风格特点。编作所依据的原谱来源于西安白道峪的叫衍和尚藏谱、鼓乐传承人余铸传谱韵曲、音乐学家程天健、焦杰译谱。在音乐创作上遵循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也可以这样说,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西安鼓乐是笔者创作的源泉和基石,力求在音乐形式上采用中国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作曲技法的有机结合[1]。乐曲分别从音乐旋律和创作手法上把主人公内心的“怨、幻、叹”三种情感描写得细致入微,现如今成为琵琶独奏的经典曲目之一。

二、乐曲结构解析

长安鼓乐《明妃怨》原本是一首D宫雅乐七声调式,任鸿翔先生整理创作的琵琶独奏曲《明妃怨》是D大调调式。全曲结构清晰,乐曲采用三部分结构。第一部分为“怨”,音乐情感略微中性。第二部分是描写主人公“幻”,寄托一种美好的幻想,从中透露出明妃善良可爱的一面。不免对她产生怜爱悲悯的同情。第三部分“叹”,这一段深切地表达了作为一个背井离乡的风尘女子在理想爱情与现实之间的痛苦和无奈,表现了在爱情绝望和命运顺从的情感两极中徘徊的情绪[2]。其中,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分别包含引子和尾声。乐曲旋律的自由散慢、上下起伏,把人物的心理动态表现得更富于真实感和生动感。乐曲采用三部分结构,不同角度描写出明妃的品行和感叹的陈述。第一部分“怨”:Intr(1-5小节)+(6-37小节)+(38-64小节),第二部分“幻”:(散板连接部分)+(65-89小节),第三部分“叹”:(90-115小节)+Coda(116-123小节)。

琵琶曲《明妃怨》在整体结构的构思中,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显结构”美学观念,即在音乐呈现方式上,各部分之间用专门一个连接部分的方式相串[3]。使用散奏连接,使各个部分的轮廓清晰,从而突出结构美,让散板旋律与快板旋律连接时自然流畅,也突出了各个部分的结构美,整曲轮廓清晰美感更为具象。运用不同的音乐结构形式进行创作是跟随人们审美的不同以及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的。作曲家在乐曲《明妃怨》中尝试采用新的音乐连接形式表达作品也正是民族音乐发展中的一种渐变新思维的体现。

三、乐曲中技法表现特点的分析

(一)纵向和声与横向旋律相交。长安古乐中《明妃怨》的第一部分中的每句尾音分别为F、E、D。因此,在琵琶独奏曲时便用F、E、D音代替了原曲引子的开始落音片段,并在自由引子中填充了音阶式的单音,丰富了单旋律线条的单一性。在进入正板中,由高音D逐渐向中音D靠近,其中A音时加入和声充当伴奏效果,使横向音乐纵向化(见谱例9—20小节)。在乐曲第二部分“幻”中,用双挑轮指法伴着激动的情绪的段落(见谱例79—90小节),在横向旋律配有纵向中音旋律乐曲的情感上更为丰富饱满,这是运用了模仿对位的手法,听觉上显得扣人心弦与动人心魄。第三部分“叹”中旋律的横行进行转突快,没有加入过多的纵向和声旋律,仔细观察可知有大量的双音和弦。这就增加了乐曲中主人翁叹息自身充满了悲剧与对现实的无奈之感。

(二)音乐旋律与情感相应。琵琶独奏曲《明妃怨》是一首典型单声部旋律线条的作品[4]。乐曲在一开始“愁”的单旋律线条中细腻绵长,采用4/4拍,由中弱到渐强,速度缓慢的旋律突出明妃内心的悲伤凄凉情感。乐曲在“幻”部分,需要通过细密的单音“凤点头”指法与情感多变的旋律奏出明妃心里的朴实善良以及对往事、亲人的追忆。“叹”部分的单音旋律快而紧密,加有突然强起而自由的Coda(116-123小节),用于抒发主人公对理想爱情、客观实际与自然较量的深思与感叹。因乐曲的旋律温婉而动情,为丰富它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西安文理学院音乐系的程长宁副教授秉承传统文化与遵循时代发展的要求尝试着运用主调与复调、丰富和声织体、节奏对位、模仿呼应等现代手法编创了琵琶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的新《明妃怨》,呈现出的多声部音乐旋律效果不仅展现了原曲的韵味,更使音乐情感饱满、感人至深。

(三)音色变化与情境相融。音色决定着音乐是否更具吸引力和欣赏力,音色的变化会带动音乐感觉的改变,在乐曲《明妃怨》中音色的处理与把握变得尤为重要。“愁”是乐曲的第一部分,其指法较为单一,音域集中在中低音,音色的变化较为不明朗。但有急拉弦Fa音,此处的音色是由强渐慢弱具有一种穿透力,描写了主人公因严峻的生存状态而生发的初愁。入板后音色具有柔韧性又不坚硬,描写她出塞外生存与自然环境情境的不适应。“幻”部分情感细腻,技法上突出主题旋律,运用琵琶特有指法再做了适当的加花处理,跨度中高低音域的呼应出现,使旋律变得悠扬,整曲的音域转换的采用较为统一,音色清晰、明亮显得饱满、突出她人生的悲剧色彩。

四、乐曲中音乐语言表达特点的分析

(一)地域音乐风格的新表达。音乐语言的表达超越任何口语式的表达,不仅是因为音乐本身的自然、质朴与悦耳动听,更是因为音乐旋律在缓缓流动时会自然而然地带动起人内心情感的流淌,这种丰富而饱满的音乐语言为音乐作品赋予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长安古乐自唐朝至今已流传逾1300年的历史,一千多年来,长安古乐险被湮没,通过心传口授才流传至今。在《明妃怨》这首叙事性琵琶音乐里,巧妙借用优美动听的长安古乐音乐特点来表达主人公的悲、怒、哀的情绪,让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变得更加生动与形象。新时代的听众难以回到历史中去,但美妙的音乐能带领听众感受到明妃当时的悲伤离别、骨肉分离的复杂心情与心态。

(二)悲壮音乐诉说的新感悟。在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组诗中作品就曾这样描写:“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是在说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但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而《明妃怨》这首琵琶曲不仅回顾诗中描写与历史典故,还让聆听者感受王昭君身上充满悲剧性的故事,也折射出历史是充满悲剧性的。作曲家巧用地方风格与琵琶特有的技巧突出人物性格和情绪,并赋予人物特有的气质与形象,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情绪,使人们从历史的描写与诗人的刻画中能感受到一位弱女子的品格魅力和崇高精神。

[1]程长宁.琵琶与乐队《明妃怨》的创作思考[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12,(3):114-117.

[2]程长宁.琵琶与民族管弦乐队《明妃怨》的创编动机及实践探索[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98-100.

[3]王安潮.唐大曲音乐结构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4):18+23.

[4]陈慧雯.关于“长安乐派”的时代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4):72-75.

J605

A

1007-0125(2016)11-0058-02

黄镜源(1988-),女,汉族,山东枣庄人,助教,艺术学硕士,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研究方向:社区艺术文化教育指导与实践。

猜你喜欢

琵琶音色小节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快把我哥带走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窈窕淑女琵琶妹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