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2016-11-21张卓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显性教育者

内容摘要:隐性教育是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我国高校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与运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突破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在教育过程中完善学生的价值观,陶冶学生的情操。

关健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认识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国内外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发现:“有意识、有计划的课堂教学有时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无意识的学习结果,而这种无意识的学习结果往往与学校的制度特征、集体生活、学习气氛等密切相关,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作用。”至此之后,“隐性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开始被人们逐渐认识。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杰克逊(P·W·Jackson),于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in Classroom)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并给出了系统而全面的界定。在这本书中杰克逊指出,隐性课程“不仅展现了班级课程中以前未认可的成分,而且还由于它提醒我们注意了过去学校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种未被发现的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也就随着对隐性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出现了。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不是学者单独提出来的,而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但是目前在学术界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综合各种理解不难看出,其中还有着一些共同的认识。因此,我们在界定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时候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两点:第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样,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二者都是为我国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二者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的场所是不固定的,实施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将课堂作为教育的场所,也可以把网络作为教育的场所,如此等等。第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关键特点就在其“隐”字。也就是说在高校在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载体和教育目的等隐藏、隐蔽起来,不以直接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轻易地让受教者发现,以此来让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的内隐性

隐性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它与显性教育不同,它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隐藏于各种活动及载体中,通过各种的活动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活动过程中,隐蔽性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显性教育注入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感,隐性教育能使学生心理放松、情感共鸣,教育内容乐于学生接受。

2.受教育者的无意识性

在高校教育中,受教育者多为叛逆期的青少年,显性的教育目的和强迫式的教育方法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排斥和逆反。在隐性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并不直接说明教育目的,通过活动等形式引导受教育者,熏陶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接受政治思想教育。通过与显性教育相结合,提高了政治思想教育的的效果。

3.教育过程的隐蔽性

隐性教育决定了该教育模式的隐蔽性,通过教育者有意识无意识的教育过程,将教学信息隐藏在各种实体化的人、事、物以及活动中,对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具有很到的影响力。隐性教育存在于教学、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教师的思想、人格,还是演讲、辩论、社团活动等,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它们似乎来无影去无踪,其实教育的目的全隐藏在其中,学生在“无形”的“氛围”熏陶下,潜移默化接受影响,达到以“柔”胜“刚”的目的。

4.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显性教育目标明确,多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多在短期内向学生灌输教育者的观点,以期达到迅速教育学生的目的。而隐性教育则采用渗透式,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潜移默化、慢慢渗透,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或校园节日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

1.建立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是与高校大学生最密切、最经常联系的一个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结构制度是否健全合理,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是否优秀直接影响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建立制度合理,素质较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同时从政府、高校和教育者个人三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要实施相关的政策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以切实的保护和关爱,从而扭转教育者们消极的思想,激发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工作。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保障。其次,高校要在选拔、任命、培训、考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方面形成合理有效的制度,这是形成结构优化、功能显著,有较大合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制度保障。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道德素质,思想意识水平,知识能力,直接影响到其在教学过程的投入和教学的质量、效果。典型的,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展现出其渊博的知识,表达出其对相关学科问题深刻独到的见解,并且坚持严谨学风和既关爱学生又严格要求的教学态度,不仅会使学生心服口服,心生敬佩,而且会使学生把这种老师作为人生的楷模,对其以后的成长发展产生积极地持续地影响。相反,如果一个教师知识能力不足,缺乏教学的热情,工作消极被动,既不严格要求学生也不关心呵护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2.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这里所说的校园环境即指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不同的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对于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的创造,可以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建设、搞好环境绿化、美化;同时高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因为校园文化对成长着的学生有着广泛的影响,比如说良好的校风就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校风是一个学校经过长时期积淀而成的学风、教风以及在各种学校工作、活动中所展现出的对一定价值目标的追求。良好的学风包括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风气,对知识和真理的热切渴望等,这些因素对培养学生学习、工作认真负责的严谨态度,对知识和真理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对正义和美好的捍卫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规范、引导形成高效、活跃的高校学生活动培养机制

美国社会学家阿伦森说过:“如果你想让人们对一个事物形成积极的态度,就要让他们参与那个事物。”因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寓教于无形之中,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首先,要开展高校活动,要巧用时机,善抓素材,也即是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学生的关注点开展活动,这样可以使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而贴近学生的心理,因而可以形成良好的效果。其次,开展高校活动要尽量避免”年年岁岁花相似”的问题,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高校学生活动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要特别注重学生各项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而非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之,只有不断开展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发展学生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以调动学生主动性为途径的学生活动,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3]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4]李大健,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探索[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作者介绍:张卓,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公共课部讲师)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显性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